人物簡介
孟新洋 男。滿族。1956年12月生。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聲樂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聲樂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曾多次擔任文化部“文華獎”全國聲樂大賽評委;第十屆、第十一屆“孔雀杯”全國少數民族聲樂大獎賽專家評委;2008年擔任第十三屆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決賽專家評委;2008年擔任文化部“文華獎”第八屆全國聲樂比賽評委。
專業(yè)特長
長期從事少數民族聲樂演唱及少數民族聲樂研究。
社會任職
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聲樂家協(xié)會副會長、北京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大慶職業(yè)藝術學院藝術顧問、湖南邵陽學院藝術系客座教授。
人物經歷
孟新洋16歲加入西藏自治區(qū)歌舞團,作為專業(yè)獨唱演員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他前后在雪域高原上工作了18年,他演唱的《桑吉卓瑪》《打嘎啦》《在吉祥的花園里》等諸多藏族民歌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其中《拉薩夜色美》至今仍在西藏人民當中流行和傳唱。曾獲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優(yōu)秀演員獎等大獎,主編出版了《中國民族聲樂教材曲選》的孟教授,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這場師生音樂會便是他多年教學和科研成果的展示。
16歲的孟新洋躊躇滿志,為支援西藏,踏上了那片令人神往的雪域高原,成為西藏自治區(qū)歌舞團的一名歌唱演員,開始了他一生的藝術追求。他穿藏袍,吃糌粑,說藏語,唱藏歌,把全部的摯愛獻給了養(yǎng)育他的西藏人民,與藏族同胞結下了深厚友誼,也由此得到了西藏人民對他像兒子般的愛護。西藏的父老鄉(xiāng)親送他上大學,畢業(yè)后他又回到了那塊土地上,繼續(xù)與喜愛他歌聲的藏族同胞一起彈起悠揚的六弦,敲響激越的鈴鼓,跳起歡樂的鍋莊。多少次,歌里淚里,都有青稞酒的甘甜;多少回,情里愛里,都有酥油茶的芳香。高原那深厚而富有魅力的音樂文化似醇美的泉水,滋育著他的心靈。于是,他的歌聲,便有了像天上的雄鷹般飛翔的高度。1980年,他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文化部頒發(fā)的優(yōu)秀演員獎;1986年,他以一曲《西藏,我的第二故鄉(xiāng)》獲得了全國電視歌手大賽專業(yè)組第三名。他演唱的《桑吉卓瑪》《打嘎啦》《在吉祥的花園里》等諸多藏族民歌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其中《拉薩夜色美》至今仍在西藏人民當中流行和傳唱。
在雪域高原上,孟新洋度過了18個青春年華。
教學特色
雖然是搞傳統(tǒng)音樂的,但是孟新洋并未死守著“傳統(tǒng)”這個陣地而故步自封。他在教學中保存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中的原生態(tài)部門,注重自身風格而又在地域特色的基礎上揉進了西方傳統(tǒng)技法的合理部分。孟新洋強調:“不是全盤的吸收、接受,而是有條件的選擇,還要和我們的傳統(tǒng)結合,只拿來不繼承是沒有發(fā)展的!睂τ诿闲卵蟮倪@一音樂理念,《音樂生活報》評價認為:“繼承傳統(tǒng)不復古,學習西洋不媚外。”
孟新洋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量體裁衣是他在教學過程中所嚴格遵守的準則。孟新洋發(fā)現,自己的學生相對于其他院系,有他們獨特的一面,他們思想活躍,跳躍性思維很強,喜歡張揚個性。但他們的個性不是自私、獨立,而是一種藝術的個性。每個學生對音樂都有著不同的領悟能力和表現方法,對于同一首歌曲,一百個學生很可能會有一百種不同的理解。在教學方法上,他有一套著名的“三步走”理論,就是聲樂的學習分為從“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超級自然”三個階段。所謂“自然”階段就是指當一個學生從民族地區(qū)來到學校之后,根據他自身所具有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給他選用本民族的教材,培養(yǎng)他對本民族音樂的興趣。因為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種原汁原味的民族性情、對本民族音樂的感悟能力都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學起本民族音樂就會如魚得水,這是一個自然的階段。對本民族音樂的興趣形成之后對他的培養(yǎng)就進入了“不自然”的階段。所謂“不自然”就是讓他學習其他地區(qū)和民族的音樂,擴展他的學習領域,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很艱難的轉變過程,學生會感到很不自然。當經過“不自然”階段的磨煉之后就進入了“超級自然”的階段了,那就是忘記技術,立足本民族音樂,保持自身風格,同時又能博采眾長演唱其他民族和地區(qū)乃至國外音樂,這才達到大家的境界。孟新洋的這一套理論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中許多學生已經成了演唱領域廣泛而又獨具特色的著名演員。
榮譽與論著
1980年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文化部頒發(fā)的“優(yōu)秀演員獎”。1986年6月榮獲全國第二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專業(yè)組)美聲唱法第三名。1991年赴馬來西亞主演《傷逝》歌劇,擔任男主角,受到極高贊譽。
在民族聲樂理論研究方面有《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趨勢》、《藏族歌曲的演唱風格與技巧》、《民族聲樂的氣、字、聲的結合問題初探》等論文在全國各大音樂學報上發(fā)表。其中《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趨勢》一文,曾獲中心民族大學青年教師論文比賽二等獎。《民族聲樂的氣、字、聲的結合問題初探》榮獲成都社會科學院2002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
媒體專訪
2012年12月11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孟新洋接受中國藝術網的專訪,采訪中,孟新洋談到:“他并不支持學生參加音樂類的選秀節(jié)目。學生處在基層學習階段,需要在學校里面要加強各方面的學習和修養(yǎng),
基礎課的訓練都是需要慢慢沉淀和積累的。如果讓學生有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登上選秀節(jié)目的舞臺,就能成為名星,抱著這種思想的話,基本功不扎實,學生原來的風格也會失去!
在他看來,選秀舞臺上選擇出來的歌手,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自身素質也有過人之處。但是如果說是“中國好聲音”,這個標準確實片面,只是強調個性,強調前衛(wèi),與其定義相差甚遠。與民歌相伴四十余年,覺得我們民族的東西還是最主要的。事實上,更多的好聲音也許并不只存在于通俗音樂的舞臺上。作為學院派,對學生基本功的重視,更多地希望他們擁有藝術與技術并重,擁有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