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朱張渡從今長沙湖南第一師范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畔的著名渡口——朱張渡。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理學(xué)大師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造訪張栻。朱熹在長沙逗留了兩個月,著名的“朱張會講”由此展開。朱張對理學(xué)中的一系列問題,如“中和”、“太極”等分別在岳麓書院和城南書院輪流進行討論。岳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jīng)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朱熹作詩記下了這次意義深遠的學(xué)術(shù)交流活動;“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云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岳麓書院學(xué)子往返于湘江的主要渡口。清嘉慶十七年,學(xué)政湯甫捐建朱張渡亭于水陸洲,岳麓書院山長袁名曜作記。咸豐十一年,學(xué)政胡瑞瀾重修渡口,東曰“文津”,西曰“道岸”,皆朱子講學(xué)時所名也。清代朱張渡口的“歲修”、“油艙”之費全由民間捐田、捐爭維持,慷慨之士大有人在。僅道光十一年,楊振聲就捐銀120兩,交“道事”生息,充“歲修”費用;還有蔡先廣、蔡先哲兄弟捐店鋪2間,租金充作渡口經(jīng)營之用。
歷代題詠朱張渡的詩詞不少,清李家駿詩云:“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跡留。潮添湘水合,沙擁橘洲浮。道岸先登涉,文津共溯游。英英三楚地,事業(yè)企前修!比缃裰鞆埗缮杏幸凰倚C輪往返于橘子洲頭及兩岸之間,彌補了五一路大橋和猴子石大橋之間的江渡之缺,倒也成為鬧市中的幽絕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