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伊麗莎白·畢曉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女詩人之一。出生在馬薩諸賽州的伍斯特,畢業(yè)于紐約瓦薩女子學院,晚年任教于哈佛大學。美國文學藝術(shù)學院院士,桂冠詩人,曾獲普利策獎和全國圖書獎,近年來聲望日隆。她出身殷富人家,從小失去父母的關(guān)愛,患有嚴重的哮喘病,一生在流浪和漫游中度過,先后在六座風格迥異的城市居住。畢曉普的詩歌以夢幻般的敏捷和復雜的想象力著稱,注重精確的觀察和細節(jié)描寫。
伊麗莎白·畢曉普(Elizabeth Bishop)1911年生于馬薩諸塞洲的伍斯特市。在她很小的時候其父亡故,而其母又不幸罹禍精神病,被送院治療。畢曉普被送到位于加拿大東南部的斯科舍省的祖父家.兩位老人撫養(yǎng)成人。1934年,畢曉普獲得了瓦薩(Vassar)大學頒發(fā)的學士學位并開始獨立生活。1935到1937年間,她利用祖父的遺產(chǎn)到法國、西班牙、北非、愛爾蘭和意大利等國旅游,隨后在位于佛羅里達半島以南的基韋斯特市居住了4年,此間她的詩歌中充滿了對旅行經(jīng)歷和佛羅里達自然風光的描述。1946年,她的第一本詩集《北與南》(North and South)付梓出版。之后畢曉普在巴西居住多年,只和美國的親朋書信聯(lián)系。她寫得很慢,并且對出書持謹慎態(tài)度,以致于她的全集中的詩歌總數(shù)只有將近 100首,但其詩歌那火花四射的技巧和千變?nèi)f化的形式卻使人贊嘆不已。在有生之年,畢曉普即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獲得了包括普利策獎和國家圖書獎在內(nèi)的,美國國內(nèi)幾乎所有的重要詩歌獎項,和外國圖書獎等重要的國際獎項,而1976年其封筆詩集《地理III》(Geography III)的出版最終確立了其在現(xiàn)代文學中的主導地位。1979年,畢曉普亡故于馬薩諸塞州,死后其聲譽仍與日俱增。
伊麗莎白·畢曉普童年的不幸經(jīng)歷似乎預示著她的一生都將在孤獨和被放逐的狀態(tài)中度過。在成長階段的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她的生活實際上就是從這個親戚家里挪到那個親戚家里,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旅行”在她的人生和詩作中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而她曾到過和停留過的地方幾乎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靠近大海。在她的作品中,我們能讀到白日里的 “波光鱗鱗的金剛石一樣的!保ā恫幻ば耪摺罚;夜晚的“慢慢地隆起仿佛在思忖著涌出地面”的海(《魚屋》);能讀到“就像大油一樣咝咝作響”卡勃·弗雷歐海灘;也能讀到那“歪歪扭扭的木盒子放在樁子上的” 杜克斯勃瑞碼頭。可以說,畢曉普的關(guān)于大海的作品再一次驗證了奧斯卡爾·威爾德所說的“自然效仿人”的名言,正像莫奈使人們注意到倫敦之霧的微妙色彩一樣,畢曉普的詩使人們領(lǐng)略到了大海的深不可測、變化多端的性格魅力
伊麗莎白·畢曉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1911年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同一年父親去世,母親住進精神病院。她由居住在加拿大新科夏省的外祖母和波士頓的嬸嬸撫養(yǎng)長大。1934年畢業(yè)于瓦薩學院后,在三十年代紐約文學圈里的生活為其事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后與大學同學路易斯·克蘭在南方佛羅里達的基維斯特島,同居了5年。她的一生很多時候都在旅行,游離于美國的文化生活之外。1950年定居巴西。最后返回馬薩諸塞州,住在波士頓,任教哈佛大學。1979年突然去世,享年68歲。
詩集《北與南》(1946)使伊麗莎白·畢曉普一舉成名。1949-1950年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北與南》和另一部新詩集《一個寒冷的春天》的合集《詩集》(1955)獲得普利策獎。詩集《旅行的問題》(1965)與《詩歌全集》(1969)牢固地奠定了她作為杰出詩人的地位。她曾獲古根海姆獎,及1970年全美圖書獎。另一部詩集《地理學Ⅲ》(1976)在英國出版。
畢曉普立足于美國詩歌的傳統(tǒng),繼狄金森、斯蒂文斯、瑪麗·摩爾之后,用同樣可靠的技藝,較之同輩詩人包括洛威爾、貝里曼等人更清晰地表達了一種個人化的修辭立場。她的詩富有想象力和音樂節(jié)奏,從現(xiàn)實和超現(xiàn)實之間產(chǎn)生令人難以預料的詩意,并借助語言的精確表達和形式的完美,把道德寓意和新思想結(jié)合起來,并堅持正義和詩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