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陳潭秋(1896年1月4日-1943年9月27日),名澄,字云先,號潭秋,湖北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qū))陳策樓人。無產階級革命家。1920年和董必武、劉伯垂等7人創(chuàng)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1921年創(chuàng)辦湖北人民通訊社,任社長。7月,陳潭秋與董必武參加了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貪h后先后任中共武漢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負責人,1923年2月發(fā)動與領導了武漢各工團學生組織支援京漢鐵路工人罷工斗爭。曾先后出席了中共三大、五大、六大,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執(zhí)行委員,糧食人民委員。中央紅軍長征時,留任中央蘇區(qū)分局委員,領導開展游擊戰(zhàn)爭。1935年8月,與陳云等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留駐共產國際工作。1939年回國,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1942年9月17日被反動軍閥盛世才監(jiān)禁,在監(jiān)獄中堅貞不屈。由于消息隔絕,在中共七大上仍被選為中央委員。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遭殺害,壯烈犧牲于天山腳下。
人物生平
陳潭秋,原名陳澄,潭秋為其字,1896年1月出生于湖北黃岡縣一個書香之家。他祖父中過舉人,是當?shù)孛,父輩家道中落,還有能力供他上新式小學,并到武昌入省立一中。因五哥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同盟會員,潭秋從小便受其革命思想影響。1914年他進入武昌中華大學補習,1916年又考入高等師范學院(武漢大學前身)英語部。在中學和大學期間,陳潭秋酷愛文學,精英語,同時也以校內的足球健將和長跑能手著稱。
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他是游行的帶頭人,并被推選為武漢學生代表之一到上海聯(lián)絡各地學聯(lián)。
通過閱讀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并經董必武介紹,他在思想上接受了共產主義。同年秋大學畢業(yè)后,他擔任了湖北人民通訊社記者,并到董必武主持的武漢中學兼任英語教員,該校后來成為了湖北建黨的發(fā)源地。
1920年秋,董必武在武昌撫院街寓所里秘密召集陳潭秋等人,發(fā)起成立了共產主義研究組,隨后又建立了半公開的社會主義青年團(S.Y.)。
1921年7月,陳潭秋同董必武一起去上海參加中共成立的“一大”,會后在中共武漢區(qū)委分管組織。他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到女子師范發(fā)動學生反對封建式的管教,主張剪發(fā)、讀新書。女師中的骨干徐全直隨后參加了共產黨,并與陳潭秋相愛成為夫妻。
1923年京漢鐵路發(fā)生了“二七”大罷工,陳潭秋是組織者之一,事后遭通緝,轉赴安源從事職工教育。
1924年秋潛回武漢,組建中共武漢地委并擔負領導。
1927年7月武漢政府反共,陳潭秋因身份暴露轉赴江西任省委書記,秘密配合南昌起義。
翌年他調任順直省委(北方局)任組織部長,后曾到中央組織部協(xié)助周恩來工作。
1930年又到沈陽任滿洲省委書記。他到哈爾濱布置工作時被捕并受刑,堅不吐實,關押兩年后獲釋。
出獄回上海后,于1933年轉移到中央蘇區(qū)。他的妻子徐全直因分娩未能同行,隨后被捕就義于南京雨花臺。
陳潭秋到蘇區(qū)后任福建省委書記,又轉任中央臨時政府糧食人民委員(部長)。在反“圍剿”斗爭中籌足了軍糧,保證了部隊供應。
1934年秋紅軍長征后,他留下來任中央分局委員,翌年初率一部突圍到閩西,途中作戰(zhàn)負傷,赴上海治療。
1934年7月又去蘇聯(lián),入列寧學院并參加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工作。
1939年夏回延安途中,在新疆接替鄧發(fā)擔任中共駐新代表和八路軍辦事處負責人。
1942年新疆軍閥盛世才勾結蔣介石反共,陳潭秋被扣押。
1943年9月27日遇害。
被捕前后
1939年9月,陳潭秋奉命回國,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他同新疆軍閥盛世才進行了靈活巧妙的斗爭。當盛世才公開走上反蘇反共道路后,1942年夏,黨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產黨員全部撤離。陳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表示:“只要還有一個同志,我就不能走!
1942年9月17日,陳潭秋被捕。敵人對陳潭秋施以酷刑,逼迫他“脫黨”。陳潭秋拒不屈服。1943年9月27日,陳潭秋被秘密殺害于獄中,時年47歲。
社會評價
參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是來自學堂的知識分子。在他們中間,雖出現(xiàn)過毛澤東這樣的軍隊統(tǒng)帥,卻只有一人以戰(zhàn)士之勇持槍作過戰(zhàn),火線負過傷,那就是來自武漢的代表陳潭秋。 這位中英文俱佳的才子,當初在綠茵場上身形矯健的記者,有著鐵一般的意志,最后壯烈犧牲于天山腳下。從建黨到犧牲,陳潭秋歷任華中、東南、華北、東北、華南和西北黨的負責人。1945年召開中共“七大”時,代表們因不知其犧牲噩耗,仍選他為中央委員,其功績始終為黨內同志懷念。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陳潭秋故居位于湖北黃岡黃州區(qū)陳策樓鎮(zhèn)陳策樓村,建于清清光緒二十二年(1866),一進二重,面闊五間,面積約280平方米,硬山頂,磚木結構。
1928年春房屋被國民黨反動派全部燒毀。為了更好地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艱苦奮斗的教育,1980年6月修建故居紀念館(現(xiàn)簡稱故居公園)。同年7月7日由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寫?zhàn)^名,F(xiàn)在的陳潭秋故居居室為原黃岡縣政府仿原貌復建。20多年來,該館經不斷的擴建,已初具規(guī)!,F(xiàn)有青磚瓦房“明5暗10兩幢,青磚樓一幢兩層,另有接待室3間。故居前,陳潭秋全身銅像一座,水塘一口6畝,周圍坪地80畝,連接106國道的故居大道(水泥路面)一條。
還有一處在武漢,靠著戶部巷,具體地址在武昌都府堤20號。1983年,對故居大修,建成陳潭秋烈士紀念館。在二樓復原了陳潭秋夫婦臥室,布置了“陳潭秋革命活動陳列”。此處也是中共“五大”的會址(1927.4.27-1927.5.9召開),毛主席和楊開慧在武漢居住地方和開展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原址也在附件,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在這里寫出的。以上三處都是免費參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曾特地去瞻仰,感慨良多,希望武漢各大中小學校多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不可一日懈!
生平事跡
一九二九年四月,陳潭秋同志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親臨邢臺。在邢臺城西郭莊張信卿家召開了直南黨的擴大會議,建立了邢臺中心縣委。這次會議,是直南黨的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轉折點。對于大革命失敗后直南黨組織的恢復和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面對危局 知難而進
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北方的反動軍閥與蔣介石遙相呼應,奉系軍閥張作霖于四月二十八日殺害了北方區(qū)委書記李大釗等共產黨人,致使邢臺黨組織與北方區(qū)失掉了聯(lián)系。同年六月,武裝農民占領邢臺城。沒幾天,閻錫山派晉軍蘆豐年師攻占了邢臺城,鎮(zhèn)壓了我黨領導的武裝農民反軍閥的斗爭,搗毀了“冀南武裝農民運動辦事處”,通緝邢臺黨和農民運動的負責人,使革命處于低潮。
一九二八年,國民黨鹿鐘麟部程希賢師進駐邢臺城,建立國民黨區(qū)、縣黨部和國民黨政府,成立反動的工會、農會、商會等組織,大量吸收地主、豪紳、地痞、流氓參加國民黨。隨軍的國民黨“戰(zhàn)地常務指導委員會”,舉辦國民黨員登記,到處捕殺共產黨員和愛國青年。在白色恐怖下,邢臺臨時地委書記沈國華對革命失掉信心,叛離黨組織,到磁縣國民黨的報社當了編輯。組織委員何子箴、負責工運的趙西山以及張懷昆、王玉賓等跨黨分子(當時允許既加入共產黨,也加入國民黨)參加了國民黨員的登記,使直南地區(qū)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正如一九二九年三月省委黨刊《出路》第八期上發(fā)表的和齋的《我對直南黨的觀察和我的覺悟》一文中指出的那樣:“邢臺是直南黨的發(fā)源地,當時還剩有一個同志,一樣的找不到團體。其它地方不用說。同志呢?有的闊了,當國民黨指委去了;有的正在運動什么局長;有的犯了惡化嫌疑,進不了國民黨的門,正在家里垂頭喪氣倒霉哩!這時我才知道直南老早已和省委斷絕了關系,并連份通告也沒接到過。
“實在說,直南同志在這一年來,完全是深山野人。七月擴大會閉會后,京津同志們鬧得那樣有味,直南同志根本不知道這回事。見到那次決議案的找不到幾個人。全國同志已經本著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干起來了,可是直南呢?大名、濮陽一帶連決議案也還沒有見到哩!”
一九二八年秋,中共中央特派員劉少奇、陳潭秋、韓連會到天津整頓北方黨組織,代行省委職權。在一次“惠、邵、潭”座談會上,陳潭秋同志針對直南的政治形勢和黨的狀況明確指出:“直南一向與省委關系不好,有時與豫省委接頭,幾次報告都無甚工作。最近始派一人去,邢臺只一、二同志,擬從此樹立中心工作!笔∥群笈芍炝稚、馮溫等人到邢開展工作,由于環(huán)境惡劣,難以打開局面,成效甚微。因此,于一九二九年四月。在省委農民部長郝德玉陪同下,陳潭秋同志親自來邢臺開辟工作。
二、扎根群眾 開拓局面
陳潭秋同志來到邢臺后,與當時正在邢臺開展工作的馮溫取得聯(lián)系,住在邢臺火車站東邊的小旅店里,聽取了馮溫的工作匯報,他充分利用馮溫所提供的線索和條件,深入地開展了群眾工作。一是廣泛地接觸群眾,他所接觸的人員中,有皮毛工人、農民、商人、學生、教員等,和他們促膝相談,了解他們的境況,關心他們的生活,同情他們的疾苦,很快就交結了一大群朋友。二是聽取多方面的情況。他不僅傾聽正面意見,還多方聽取反面意見;他不僅廣泛接觸群眾,而且還利用種種條件接觸官方人員。三是調動和利用一切積極因素。西郭莊張信卿的老父親,是個天主教信奉者,陳潭秋同志耐心地向他講解共產黨的政策,談到共產黨要拯救廣大貧苦大眾于水深火熱之中時,這位老先生精神大振,說這是和他信奉的天主教義完全一致的,于是二人遂結為忘年至友,并硬把陳潭秋同志接住他家去住,致使西郭莊成為直南革命的大本營。陳潭秋同志由于深入群眾,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就對邢臺一帶的情況了如指掌。比如閻系軍閥開赴河南途經邢臺時,向邢臺縣要米七百擔,草二百萬斤,雜糧三百擔,馬二百匹,捐款三萬元等等。以及邢臺一帶廣大貧苦農民家破人亡,民不聊生,迫切要求改變這一現(xiàn)狀的情況等。
陳潭秋同志掌握了一些情況后,找馮溫談了話,講明要召開直南黨的擴大會議,建立直南黨的領導機關—一中共邢臺中心縣委,并責成馮溫著手籌備。馮溫準備就緒以后,即安排邢臺四師黨員學生王邦彥到南和、磁縣、大名等縣通知參加會議的代表,會議確定在邢臺城西郭莊張信卿家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匯報了各縣的情況,接著陳潭秋同志講了“六大”的主要精神和“六大”以后的形勢,然后根據(jù)“六大”決議精神提出了直南黨的幾項任務:(一)在黨內反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問題。(二)恢復整頓原有黨、團組織,大力發(fā)展新的組織,原則上參加國民黨登記的統(tǒng)統(tǒng)不要,但經我黨允許,作為反奸而打入國民黨內部的除外。(三)積極領導群眾的自發(fā)斗爭,如各式各樣的抗捐抗稅和反軍閥斗爭,在斗爭中發(fā)展壯大黨團組織和工會、農協(xié)會等群眾組織。(四)注意團結中農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針對各縣在匯報群眾自發(fā)斗爭中,貧、雇農傷害中農利益的現(xiàn)象,陳潭秋同志反復強調要團結中農。他指出:“u2018六大u2019決議已把農村土地革命的路線明確了,地主、豪紳是主要的敵人,貧農、雇農是土地革命的主要力量,中農是同盟者,他們在抗捐抗稅斗爭中還是積極的。如果不團結中農,對于革命斗爭的發(fā)展是不利的!笔∥r民部長郝德玉也在會議上講了話,會議開了一夜。最后,陳潭秋同志讓馮溫將會議的情況寫成決議,并明確馮溫(當時化名張振邦)擔任邢臺中心縣委書記。馮溫將陳潭秋同志的講話內容進行整理,油印發(fā)至各縣。會后,相繼調喻屏、劉大風、劉峰、王文田、王振山等人到邢臺中心縣委工作。各縣有了統(tǒng)一領導,很快就打開了局面。
三、腳踏實地 穩(wěn)步前進
邢臺中心縣委成立后,機關開始設在南門內西順城街路北一家木匠鋪內,后來搬到城西南二三里的南瓦窯村,在村里開一面坊作掩護。在陳潭秋同志的關懷和指導下,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協(xié)調和領導各縣工作。中心縣委成立后,不斷派人到各縣指導工作,并多次召開各縣委書記聯(lián)席會議布置工作。如一九三O年二月在邢臺驢夫營街召開的一次會議,省委派人參加了會議,明確指出各縣黨組織的主要任務是:要不斷在人民群眾中宣傳黨的政策,揭露敵人的反革命罪行,采取合法斗爭和非法斗爭相結合的方式,利用有利時機打擊敵人。
二是組織。主要是在邢臺城附近的直隸四師、三女師、十二中、邢臺縣一高、二高的學生和教師中發(fā)現(xiàn)進步分子,宣傳革命思想,揭露國民黨反動面目,組織以進步分子為骨干的學生會。在學生會的領導下開展罷課、游行示威等。通過活動吸收先進分子入黨、入團,建立和發(fā)展黨團組織。
三是建立農民協(xié)會。在農村主要是扎根于貧雇農,進行反對地主剝削、反對新軍閥混戰(zhàn)的宣傳。城東祝村劉萬善在本村建立起直南的第一個農民協(xié)會,并選派楊少祖、姚聚堂二人為代表,參加了省委在天津召開的會議。緊接著,農民協(xié)會在直南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發(fā)展到二百多個。
四是開展兵運工作。邢臺中心縣委選派黨員王卓如、趙子云到駐邢晉軍開展兵運工作。其任務是在部隊中通過結交朋友、拉關系廣泛宣傳黨的政策,待時機成熟后組織兵變,把部隊拉出來組織紅軍游擊隊。
五是爭取紅槍會工作。邢臺中心縣委派劉漢生、胡震二同志跋山涉水,到邢臺縣山區(qū)將軍墓、漿水一帶與紅槍會的頭目取得聯(lián)系,爭取這些武裝力量為我黨的革命斗爭服務。
由于邢臺中心縣委積極領導直南地區(qū)廣大群眾進行革命斗爭,使邢臺、隆平、任縣、南和、大名、肥鄉(xiāng)、磁縣、濮陽、南樂等縣的黨組織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黨員發(fā)展到五百多名,扭轉了直南革命斗爭瀕將滅亡的危局,在王十余縣點燃了革命的星屋之火。這些星星之火,終于匯成了全國的燎原大火,燒毀了舊世界,迎來了新中國。
博物文館
陳潭秋(1896―1943)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與董必武在武漢創(chuàng)建了武漢共產主義小組、中共武漢區(qū)委,以武昌高師附小為活動地點,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多年,為發(fā)展湖北地區(qū)的黨組織作出了突出貢獻。為了紀念陳潭秋,1983年,在原武昌高師附小舊址建立了“陳潭秋烈士紀念館”,館里收藏著陳譚秋烈士生前的幾件文物。
館藏文物
從事秘密工作使用的化裝用品:在武昌都府堤20號“陳潭秋烈士紀念館”收藏著陳潭秋當年用過的化裝用品:一條圍巾、一頂絨帽、一副墨鏡。絨帽是用來罩住頭部,只露出兩只眼睛,冬天戴便于隱蔽自己。這幾件化裝用品系陳潭秋烈士的家人于解放后捐獻給文物部門的。陳潭秋在武昌高師附小任教期間,經常從事革命活動,為擺脫特務跟蹤,保護自己,他外出時總要化裝,這3件文物就是這段時間陳潭秋用過的。
歷史
1926年初夏,為迎接北伐軍的到來,黨在武昌辦了一個北伐宣傳訓練班,陳潭秋是訓練班的主持人之一。武昌北城角湖北省甲種商業(yè)學校的隔壁有一黃岡人開設的安仁學舍,部分訓練班的學生住在那里。那里每天有化裝成商販、看相、算命、行醫(yī)及其它行業(yè)的特務們進進出出,有的甚至與學生結成下棋、逛街或吟詩賦詞的朋友,卻沒引起學生們的注意。一天,有一位外國語專門學校愛好打球的學生搬走了,第二天來了一個提著足球、帶著打氣筒、穿著球衣球鞋、戴著墨綠色太陽鏡的人,聲言要找那個已搬走的學生,而沒有引起當時正在下棋、看報的學生們的注意。這人突然把一學生負責人衣襟一扯,進入他的房間,然后把白布軟帽一揭,眼鏡取下,正在詫異中的那位學生負責人不由“啊”地叫了一聲,原來是陳潭秋同志!陳潭秋吩咐他黃昏前把學生約到蛇山抱冰堂集中。晚飯后,學生們相約著到達抱冰堂,只見一位穿著米色紡綢長衫、手搖一把白紙摺扇、戴一副茶色眼鏡的紳士模樣的人慢慢向他們走來,走到跟前一看,又是陳潭秋同志。陳潭秋安排好東西兩個方向的崗哨后,引導學生們從蛇攀談到虎,要大家聯(lián)系實際談談“與虎同眠”、“梳捋虎須”、“虎口拔牙”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些成語的含義。學生們就此各抒己見,可談來談去總聯(lián)系不上實際。陳潭秋說:“大家正與虎同眠,拔虎牙,捋虎須,感覺到了嗎?”大家一聽愕然,都說感覺不到。陳潭秋又說:“正因為感覺不到,就更危險。你們住在安仁學舍,有各種類型的人與你們素不相識,卻請你們吃喝,搞得很熟,是干什么的呀?是u2018釣魚u2019的!那些每月拿上百甚至幾百銀元的特務從牙縫里刮下一些殘羹給你們,為的是誘你們上鉤啊!”大家一聽恍然大悟,頓時從思想上警覺起來。以后,學生們到訓練班上課時,每天總留二三人在學舍應付敵探,課輪流補上。
給三哥、六哥的信
在“陳潭秋烈士紀念館”里,還收藏著一封陳潭秋于1933年2月寫給他三哥、六哥的信。信系鋼筆書寫,500余字,信紙為白道林紙,長23厘米、寬17厘米,信后落款“本澄”(系陳潭秋的別名)。當時,陳潭秋任中共江蘇省委秘書長,寫信給兩位兄長,是為把即將出世的孩子托付給他們照顧。
陳潭秋在信中寫道:
“三哥、六哥: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還能和你們通信,總算是萬幸了。諸兄的情況我間接又間接的知道一點,可是知道有什么用呢!老母去世的消息,我也早已聽得,也不怎樣哀慟,更可憐老人去世遲了幾年,如果早幾年,免受許多苦難呵!我始終是萍蹤浪跡、行止不定的人,幾年來為生活南北奔馳,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這樣的生活,小孩終成大累,所以決心將兩個孩子送托外家養(yǎng)去了。兩個孩子都活潑可愛,直妹(陳潭秋的夫人徐全直)本不舍離開他們,但又沒有辦法。直妹連孕、產、乳、哺,也受累夠了。十九年曾小產了一男孩,二十年又產了一男孩,養(yǎng)到八個月又夭折了,現(xiàn)在又快要生產了。這次生產以后,我們也決定不養(yǎng),準備送托人,不知六嫂添過孩子沒有?如沒有是不是能接回去養(yǎng)?均望告知徐家三妹(經過龔表弟媳可以找到)。再者我們希望諸兄及侄輩,如有機會到武漢的話,可以不時去看望兩個可憐的孩子。雖然外家對他們痛愛無以復加,可是童年就遠離父母,終究是不幸!外家人口也重,經濟也不充裕,又以兩孩相累,我們殊感不安,希望兩兄能不時的幫助一點布匹給兩孩做單夾衣服(就是自己家里織的洋布或膠布好了)。我們這種無情的要求,望兩兄能允許。家中情形請寫(信)告我,交徐家三妹轉來。八娘子及孩子們生活情況怎樣?諸兄嫂侄輩情況如何?明格聽說已搬回鄉(xiāng)了,生活當然也很困苦的,但現(xiàn)在生活困苦,決不是一人一家的問題,已成為最大多數(shù)人類的問題(除極少數(shù)人以外)了。(我的情況可問徐家三妹)本澄上二月二十二日!
從這封信的字里行間,我們可看出陳潭秋烈士以革命利益為重而又充滿舔犢之情的心情,使讀者無不為之感動。陳潭秋1925年春與徐全直結婚后,夫婦倆為了革命工作四處奔波,從武漢到江西,從江西到上海,從上海到天津,從天津到東北,又從東北到上海,正如信中說的“萍蹤浪跡、行止不定”。由于萍蹤不定的革命生涯,帶孩子就是很大的拖累,于是他們夫婦把第一、二個孩子都送到外婆家撫養(yǎng),信中寫的“將兩個孩子送托外家”,就是指的這件事。他們夫婦先后共有5個孩子,第三個孩子于1930年(即信中說的十九年)小產,系男孩,第四個孩子生于1931年(即信中說的二十年),但養(yǎng)到8個月又夭折了。1932年夏末,陳潭秋經黨組織營救,從哈爾濱的監(jiān)獄中出來,不久就回到上海,任中共江蘇省委秘書長。1933年1月,黨中央決定調陳潭秋夫婦到中央蘇區(qū)工作,那時徐全直正懷著第5個孩子且將臨產。他們夫婦商量好,并征得組織同意,決定陳潭秋先走,徐全直等生下孩子后再盡早出發(fā)。這即將出世的第5個孩子(實際上是活著的第3個孩子),他們倆也準備托人撫養(yǎng),托誰呢?孩子外婆家人口多,且經濟也不寬裕,何況已有兩個孩子在那里,于是,陳潭秋只得提筆寫信求助于黃岡老家的三哥、六哥。這便是信中寫到的“不知六嫂添過孩子沒有?如沒有的話,是不是能接回去養(yǎng)?”至于接孩子的辦法,是由徐全直在武漢的三妹先來上海接走孩子,然后再轉到黃岡老家,這便是信中說的“均望告知三妹(經過龔表弟媳可以找到)!
相關內容
黃岡這塊紅色的土地,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黃岡是中原王朝的南土,以其悠久的歷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成為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在距今4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黃岡博物館更是以其全新的面貌和發(fā)展理念傳承著華夏文明,為了加強黨員的黨性教育,中石化湖北黃岡石油分公司組織市公司本部全體黨員參觀了黃岡博物館,在那里重溫歷史,緬懷先烈。
中石化湖北黃岡石油分公司60余名黨員干部佩戴著黨徽,著裝統(tǒng)一,步調一致,懷著對歷史的敬仰和對先烈的緬懷在公司黨委書記汪自波同志的帶領下來到黃岡博物館。博物館一共三層,分為七個展廳,講解員帶著我們逐一參觀了每一層的展覽:第一展廳。遠古家園向我們展示了黃岡的先民在遙遠的洪荒時代的農耕文明以及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第二展廳。南土揚越向我們展示在黃岡本土挖掘出的部分青銅器見證了夏商帝國興起時鄂東地區(qū)生活著古越人的一支---揚越,而我們黃岡則是揚越之地;第三展廳。多元融合展示的是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黃岡境內郡縣更迭,侯國交替。戰(zhàn)爭、移民、融合,是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特點;第四展廳。文華武盛是最值得黃岡人驕傲和自豪的,它向我們展示著隋唐至明清1000余年間黃岡的武盛文昌,有王朝更迭之戰(zhàn),禪祖弘法道場黃梅的四祖寺和五祖寺的起源。蘇軾,號稱東坡居士謫居之地黃州州府,留下的幾百篇千古留芳、膾炙人口的詩詞。英山畢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蘄春李時珍的《本草剛目》,幾千名的科舉進士無一不向人們展示著黃岡厚重的歷史華章;第五展廳。沉浮百年展示著近代中國內憂外患,有識之士積極尋求變革。在時代風云激蕩下的黃岡,商貿活躍,教育轉型,英才迭出的黃州幫漸成川鄂商貿勢力之翹楚。第六展廳。革故鼎新則展示了鴉片戰(zhàn)爭后,黃岡眾多民主革命先驅在推翻清王朝的斗爭中不畏艱險,百折不撓。黃麻起義、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紅四方面軍組建、鄂東抗日民主根據(jù)地、中原突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渡江戰(zhàn)役第二戰(zhàn)場皆名載史冊。黃岡人民樸誠勇毅,不勝不休,黃岡大地,血浸紅旗,為締造共和國,先后有44萬黃岡兒女英勇捐軀,其中5.3萬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林彪、王樹聲、韓先楚、陳再道、陳錫聯(lián)、秦基偉、周希漢等200多名開國將帥,鑄就了“緊跟黨走、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老區(qū)精神。
燦爛瑰麗的歷史文化留給我們無限的豪情,先人的智慧和膽識震撼著心靈,通過這次活動,使我們對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鑄造了一個又一個震撼人心的奇跡,留給我們的除了一件件價值連城的物品之外,更重要的是那種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對黨對民族的無限忠誠,激勵和教育著我們,讓我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我們也要用我們的雙手為后人創(chuàng)造更多奇跡和感動。今天,我們因是中國人而自豪,未來,要讓中國因我們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