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家庭出身
歲月流轉,千百年來,太行一脈山河錦繡、人杰地靈、文藝興旺、民風醇正、民情濃郁,沉淀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流傳下了許多感人的神話、傳奇故事。
在太行山深處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名叫“紅都”的小山村,那里群山懷抱、溪水甘甜、草地肥沃,那里的人們憨厚質樸,勤勞善良,率真豪放,就是這樣一片熱土上流傳著一個與“唱歌”有關的、帶有傳奇色彩的、真實的故事;從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了一位新時代名揚于黃河兩岸的源生態(tài)民歌“歌王”;并締造了一個“山村羊倌”關于歌唱的宏大夢想;造就了一種純真質樸、嘹亮高亢、音域寬闊、難以模擬、獨特的民歌演唱風格。
他攝取著太行山、汾河厚重的泥土文化營養(yǎng),他見證了一個年輕人為了夢想執(zhí)著拼搏的歷程;他的傳奇經(jīng)歷背后的苦辣辛酸告訴了我們“天道酬勤”的真理,他的剛毅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標桿,筆者希望他的故事能夠推廣和傳揚,以期待更多的人來了解關注原汁原味的民歌藝術、愛原生態(tài)民歌,唱原生態(tài)民歌,更希望能啟迪和感悟更多的人。
石占明家祖祖輩輩居住在左權縣城西20多公里外的紅都村,隸屬左權縣的石匣鄉(xiāng),埋在深山里。這個村因抗日戰(zhàn)爭中那場著名的“紅都戰(zhàn)役”而聞名。但由于過于偏僻,很少有外人去。幾年前,政府規(guī)劃新農村建設,要求紅都村全村外遷?蛇@里的老鄉(xiāng),出于對這方熱土的深深眷戀和不舍,他始終不肯離開,守著這片山地,依然過著放羊、放牛的自由生活。
石占明出生時,家里非常貧窮,祖祖輩輩都以放羊為生,父親也無不例外,是個老羊倌,放了一輩子羊,也唱了一輩子歌。父親是一個極為樂觀的人,這輩子哀愁二字好像與他根本沒有一點關系,再勞累辛苦中尋找著那份快樂。早年農業(yè)社解散時,他父親把社里賣剩下的幾只沒人要的羊趕回了家,精心伺養(yǎng),像母雞下蛋一樣,幾只放到幾十只,幾十只放到了一百多只。
父親在當?shù)厥且粋招人喜歡的民間歌手,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稱他“山歌老大”,他只要一出門,不管走到哪里,歌聲就傳到哪里,田地里、小溪邊、山谷中,總能聽到他歡快的歌聲。甚至有的時候,有人在村路上碰到隨意讓父親唱上一兩段,他都會毫不猶疑的唱起來,而且會聚來更多的人湊熱鬧,一唱就是半天過去了,結果羊卻跑到四處吃人家的莊稼,父親還得背上自家的糧食去向人家賠償。父親從無怨言,也不計較,六十歲了,依然唱得有情有調,有滋有味。
母親勤勞樸實,善良賢惠,那時家境不好,一家人一年四季伙食全是母親張羅,柴、米、油、鹽、醬哪樣都得精心盤算仔細計劃。今天石占明仍能記起小時候那個關于“雞蛋”的故事,一天他和弟弟放學回家,趁母親下地還沒回來,便偷煮了三四個雞蛋想解解饞?赡赣H突然回來了,一揭鍋蓋便露了餡兒。母親看著鍋里的雞蛋又看看守在鍋前饞巴巴的兩個孩子,過了好一會母親撫摸著兩個孩子的頭說:“孩兒啊,這幾個雞蛋是娘攢著賣錢,指望著用它們來換油鹽醬醋、針頭線腦兒哩,這可維系著咱們一家人的生活啊,你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大了,應該學著替整個家考慮事情了!蹦赣H說完深深地看了一眼小石占明,在那一霎那間,母親的那種帶有無奈而期待的眼神,深深地觸動了這個整日里只知道玩鬧的嘎小子,那一刻他好像突然長大了許多,明白了許多,一種力量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告訴自已一定要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
家庭的熏陶對石占明影響很大,每天晚上他就偎依在爺爺?shù)纳砼月牋敔數(shù)膯顓嚷,起伏的嗩吶聲飄揚整個山村,清脆、響亮,在耳邊響著,卻被風吹得更遠,仿佛有一種力量,在牽引著他。另外,奶奶也有一副好嗓子,石占明還記得奶奶自己經(jīng)常唱的一首歌叫《到坐家門前納鞋幫,淚點點滴在鞋尖上》,這首歌讓他記憶特別深刻,奶奶每唱一次,她淚水就流一次,把自己內心的感情釋放出來。她的歌聲觸動了他當時幼小的心靈,感覺到奶奶心里有說不盡的苦和流不完的淚。石占明很小的時候特別希望天天跟隨父親上山放羊,因為到了山上就能聽見父親的山歌,是那樣的嘹亮、高昂,豪放的歌聲在山谷中回蕩,是那樣的令人興奮。
石家世代幾乎人人都會吹拉彈唱,多少年來,村里遇著紅白喜事、正月鬧社火就全靠石家人來湊景兒了,也就有了一個吹唱班子,外人稱頌“石家班”。早先爺爺和四叔都是吹嗩吶的好把式,三叔敲鼓,姑姑拍镲,出嫁一個,次小的就頂上來,直到后來四姑手把雙镲,再加上父親這個好唱角兒。這石家班真是樣樣都拿得起,或再搭上幾個幫手,就沒有什么大場面應對不了的了,也包攬了當?shù)氐募t白喜事的一些吹拉彈唱,在十里八鄉(xiāng),特別受鄉(xiāng)親們喜歡。
石占明上小學時,教學環(huán)境和設備相當差,教室簡陋,沒有寫字的本子,只能用磨光了的石板來寫字,石占明從小就愛唱歌,所以他說他就喜歡到山上放羊,跟父親學唱山歌,喜歡跟爺爺吹嗩吶。到13歲的時候,爺爺和他說:“你學會了吹嗩吶,最起碼的就可以有口飯吃,等我老了,吹不動了,你就接我的班,把咱們祖祖輩輩的手藝和我的心愿傳承下去!笔济麟m然沒有受過專業(yè)的訓練,但是這對于他后來民歌演唱之路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石占明就是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從小受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熏陶,耳濡目染,有了對民歌的喜愛。喜怒哀樂都通過自編自唱去表達,去表現(xiàn)美好的生活和豐富的思想感情。從小一直唱,他感受著原汁原味的民歌帶給他的快樂;他感受到這片熱土和他的親人們給予他最大原動力,不斷地在推動他把這最古老最原始的藝術帶出大山,傳承并不斷的創(chuàng)新;他也領悟了田青老師對他講的那句“民歌卻是窮鄉(xiāng)好”話的真諦。那種面對著大山,放開喉嚨,敞開嗓子,自由自在的歌唱是在那狹窄的舞臺上難以尋找到的感覺和效果。
從藝經(jīng)歷
初中一畢業(yè),自小愛吹愛唱的石占明沒有再繼續(xù)讀書,而是每天隨父親上山,跟著羊群,跑前跑后,不停的吆喝,趕著上千只羊,漫山遍野的羊群,不滿方圓一公里,他的吆喝聲必須讓所有的羊聽見。所以,這種吆喝是最練嗓子的?伤赣H不愿意他像父親一樣也一輩子與羊為伴兒,常常嘮叨:“你光惦記著放羊,你想打一輩光棍呀!”石占明只是憨厚地笑。因此他也就常常出外打工,雖然身板和父親一樣瘦小,倒也不比膀大腰圓的鄉(xiāng)人勞力差,但他還是希望靠自己唱歌的天賦來維持生計。
離家的日子里,靠著天生的好嗓子,于1994年,因會吹嗩吶,會唱山歌,石占明被選進左權縣藝術團,在藝術團里,他的演出很少,幾乎很少讓他演出,團里因為他不會說普通話,又嫌他太“土”,表演沒有氣場,半年后就被藝術團辭退了。
被辭退后,他有些感觸,他認為這次工作經(jīng)歷對他而言,不是打擊而是一次鼓舞,他決心一定要汲取這次被辭的教訓,為了自己的事業(yè)一定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他深深地知道小小的藝術團都留不下,一定是自身條件還不夠好,自己的身上沒有亮點。所以他帶著一定要不斷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的信心和勇氣又投入到新的環(huán)境中。
沒過多長時間,他又被永佛寺煤礦組織的文藝隊吸納,參加過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動,這回的石占明充分的珍惜每一次演出機會,把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調整到最佳,很受領導的賞識和同事的認可,這給了石占明很大的鼓舞,本想這次能長期的發(fā)展下去,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文藝隊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被取消了,想當然石占明的工作也就沒有了。
那時,想想家里受累的父母們,為了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石占明并不灰心,離開縣城后他去了七里店村私人搞的小型吹唱團,隨班四處賣藝,從一個個小山村、到大一點的鄉(xiāng)鎮(zhèn),方圓百余里,石占明的名字漸漸地傳開了,不僅是他嗩吶吹的棒,歌唱的響,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好,重義氣。
有一次演出,觀眾喜歡他的演出,不停地讓他上場,最后老板讓石占明放開了唱,多唱一場加50元,結果他不停的唱,一直到深夜十二點鐘,他嗓子都唱痛了,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一場也沒有停,最后他掙到2400元錢,在那個時候這筆錢不算小數(shù),頂它差不多放小一年羊的工錢。他沒有獨吞這筆錢,而是平均分給了其他一起參與為他伴奏負責吹拉彈唱的的幾個人,他們當時都高興壞了,一下子仗義也出了名,好多文藝社都爭著搶著要他。
因為歌唱得好,為人又心善、仗義,1999年石占明隨團到了縣里東鄉(xiāng)演出時,結識了他的妻子。半年后,直爽厚道的他把這個深深傾慕他那歌聲的、距他一百多里的外村閨妮娶進了家門,也了結了父母多年來的心愿。
父親老了爬不動山了,家里的羊便分給他們兄弟幾個。石占明東挪西湊又買了幾十只,自幼就跟著爹上山的他,很快也成了個放羊的行家里手。用放羊鏟扔石頭搗頭羊,底氣十足地長聲吆喝,再“啪啪”地甩響放羊鞭,直把幾百只羊指揮得服服貼貼。風里來雨里去,石占明日復一日地在山溝里游走著,按他的話說,“這一放了羊,就等于u2018轉了正u2019啦,不管啥天氣啥季節(jié),每天都得固定出工收工哩!”盡管養(yǎng)羊依舊苦累,但因為論收成在農村來說還算是個好營生,因此村里數(shù)得著的“精”人都放了羊,時過境遷,再也沒有人像以前那樣笑話放羊漢是沒本事的“二不楞”了,娘也就不再絮叨了。
小日子過了起來,石占明放著羊,倒也沒擱下他的嗩吶,村里村外也常有同好免不了拉他到婚喪嫁娶的操辦中去湊個臺,羊便托兄弟們代管一陣兒?擅β祷貋碚济鬟是和他爹一樣,覺得在山上放歌痛快,在山間他隨心而與的唱著,以至動情處歌聲高揚,像使勁一甩放羊鞭般,聲音便從山溝里向上攀,上了山頂上了云端,全然沒有登臺時的局促心情,每逢其時他總覺得自己的歌唱得棒極了。
在漫長又孤獨的牧羊人生活中,他經(jīng)常對著秀美的山川、空靈的大自然引吭高歌,造就了悲壯、高亢、獨特的民歌演唱風格。
人生轉折
2002年到來時,石占明的命運出現(xiàn)轉機。他對這一年的記憶是特別的。
2002年4月,石占明因在縣里的鬧社火歌詠比賽中得了二等獎,他被縣里選送到北京,參加中山音樂堂“高原如歌——中國邊遠少數(shù)民族音樂尋根之旅”左權民歌小花戲音樂會的專場演出。當時連一句普通話也不會說的他,高興得抱著一只羊轉了幾個圈圈,翻了幾個跟頭。他賣了幾只羊做路費,穿著布鞋就闖北京了。第一次來到北京,他當然想看天安門、萬里長城,還有人民大會堂?伤胫依锓硼B(yǎng)的四百多只羊,那里還有剛剛產下的一百多只小羊羔呢。在舞臺上站著時,他還在想他的那些小羊羔。所以一開口,便跑了調,觀眾雖然不知道,他卻下臺后卻急哭了。但是一曲《高高山上一簍油》,贏得了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當掌聲經(jīng)久不息,觀眾大喊再來一個時,他還以為自己沒唱好,深鞠一躬,便回轉后臺不知出來了。是主持人把他從幕后拽出來,給觀眾又清唱了幾首才得以退場。此時的石占明深深地感到觀眾對自己的認可及對民歌的喜愛,
2002年10月,左權縣舉辦“九一八”紀念抗日名將左權將軍殉國六十周年、遼縣易名為左權縣六十周年活動,縣文化局組織了一場關于左權民歌、小花戲的發(fā)展研討會,并組織了一場民歌演出,慰問北京前來的音樂專家們。開始縣里叫專業(yè)歌手唱了幾首民歌,著名音樂人田青怎么聽怎么都沒鄉(xiāng)土味,就說,叫一個地道的民歌手唱唱?h里說,叫石占明唱唱。石占明在4月的鬧社火民歌比賽中得過二等獎,石占明的歌聲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當石占明的歌聲在田青面前一響起時,田青就驚呆了:世界上還有這么好的民歌!這么好的歌聲!他立馬就決定要石占明跟他前往浙江,參加全國首屆原生態(tài)南北民歌擂臺賽。
于是石占明在田青老師的強力推薦下,又一次走出山村,參加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首屆原生態(tài)南北民歌擂臺賽”。他是第5個選手,穿著羊皮襖拿著羊鞭,一上場“啪”地一甩羊鞭,開口就唱,唱完了臺下一點聲音也沒有,一會兒掌聲雷動,把整個現(xiàn)場都震了。這是個什么人?當時擂臺賽女主持問田青老師。田青老師說,不瞞你說,他是我前幾天剛剛從山里帶出來的,壓根兒沒經(jīng)過初賽、復賽,直接就進決賽。
石占明是這樣想的,“俺是來唱歌的,而不是來比賽的”,所以唱得很輕松。他以他獨具魅力的、純屬“野路子”的歌喉贏得了“十大民歌歌王”之一的桂冠。不久,田青還請石占明給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去講一堂課。他覺得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民歌!真正的中國聲音!他要讓他的學生們感受感受這來自鄉(xiāng)土的天籟之音!
連簡譜都不識的石占明,就這樣揣著羊鞭走進了中國最高的音樂殿堂。這是他祖祖輩輩都沒想過的。在這所音樂殿堂里,他沒有什么音樂理念,可他卻用他的歌聲征服了這所殿堂里的所有人。他和他的歌聲,像山野里吹來的龍卷風,席卷了這所殿堂的每一顆心每一個角落。讓這些學生興奮、激動和狂熱。石占明一下子就成了他們的偶像。
2002年11月份,在省城太原首屆“山西黃土風情農民歌手大賽”上,石占明又以“開花調”贏得了一等獎。
2002年,盡管這一年的風光幾乎沒有給石占明的小家?guī)硎裁磳嵒荩?002年,卻是羊倌石占明的歌唱事業(yè)突然之間有了轉變的關鍵一年。
隨后,2003年,中央民族樂團邀請作為山西民歌藝人的石占明和陜北信天游、藏族民歌、蒙古長調藝人一道,匯為“黃河之聲”,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江山如此多嬌——新年民族音樂會”。石占明以一曲《打酸棗》再次引起轟動。首都媒體以《羊倌歌王登上人民的大會堂》為題,廣泛宣傳他的事跡。
2004年8月11日,《桃花紅杏花白》山西原生態(tài)音樂會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成功主辦,石占明與劉改魚等山西歌手,為京城觀眾奉獻了一臺精彩的演出。
2005年以來,他多次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的演出,還多次被中國音樂學院還專門請他去當“客座教授”。
2006年通過文化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博導、研究員田青教授力薦,被正式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特招入伍并擔任原生態(tài)民歌獨唱演員。
此后,他的演出不斷,榮譽不斷。他先后16次被邀參加中央電視臺的文藝名牌欄目,《民歌中國》更是以他為主角,進行了專題采訪。至此,他創(chuàng)造了太行山上又一個關于歌唱的傳奇。
相關人物
從一個山村里的“羊倌”到如今中國南北民歌歌王,從一個普通的民間歌手到今天著名民歌歌唱家,從山西左權到北京首都,談到這一段傳奇的的經(jīng)歷,除了石占明自身的勤奮努力,他表示,他還非常感恩于自己的歌唱表演事業(yè)得以不斷成熟、精進給予幫助過的幾個“貴人”。
田青老師就是其中一位最為感激的人,就是他在調研時不經(jīng)意的發(fā)現(xiàn)了他,從而讓他從深山里走出,讓他的歌聲能夠真正走到全國百姓們的心里,另外,田青老師還在專業(yè)的演唱技法及事業(yè)發(fā)展上都給予他細心地指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他說他自身還有許多不足和缺點,他在日后的實踐中一定要好好地去唱、去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巧,不斷地汲取更多的知識,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以不辜負田青老師對他的信任和栽培。
郭守衛(wèi)老師是山西左權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左權縣恒隆煤業(yè)董事長,在石占明的作品專輯編輯、拍攝、制作、出版過程中給予莫大的幫助和支持。在老郭看來,他幫助石占明,不是幫助他個人,而是為了讓家鄉(xiāng)這土生土長的藝術永遠的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來學習,來欣賞,他覺得很榮幸,所以幫助石占明也一如既往。 另外他還提到著名作家劉紅慶,左權文化局石湘濤、王琳等諸多人,對他的演出及在生活上都給予了莫大的支持和幫助。所以石占明表示,他一定不會辜負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們的期望,一定在歌唱事業(yè)這條路,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為家鄉(xiāng)爭光,為全國人民演出,唱好每一首歌。
參加演出
2009年10月20日,參加由中央電視臺和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11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暨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的演出,演唱的《東方紅》在現(xiàn)場觀眾的熱烈掌聲久久不斷,掀起了晚會的高潮,受到在場領導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和喜愛。
2010年3月,隨文工團參加由中國僑聯(lián)主辦的“親情中華”慰問藝術團赴美國巡演十余天。在美國巡演的過程中,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常常是在一地演出過后就馬上起身趕往下一座城市,時差一直沒有倒過來。說實話特別的勞累,特別的辛苦,但他每時每刻都注意和保持中國軍人的良好形象,每一首歌都凝聚自己百分之百的真情,他珍惜著為華人、華僑演唱的機會,給他們帶來新春的祝福歌聲就是他最大的歡樂,所以,他演唱的民歌受到在美華人華僑們的高度贊揚和喜愛,并被《美中晚報》、《達拉斯新聞》做了大篇幅的報道,他為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真正的走向世界舞臺而自豪。
2010年5月至10月,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中國上海隆重舉辦過程中,“上海世博專場演唱會”,他作為唯一一個西部原生態(tài)歌手走進上海大劇院,激情的演唱,轟動了整個現(xiàn)場,也讓中國的原生態(tài)藝術力量在世博這個廣闊的舞臺上大放光彩,向全世界展現(xiàn)中國藝術文化的發(fā)展以及中華文化的魅力與精髓,他因此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2010年9月30日,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由首都國慶聯(lián)歡辦公室主辦的“首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一周年”大型音樂會,他的激情演唱再次給掀起音樂會的高潮,使他深深地感悟到祖國的繁榮,人民的安居樂業(yè)才有了這樣輝煌的舞臺和甜美的歌聲,促使他激情涌動,熱血澎湃。
2010年11月6日,他參加了由文化部、農業(yè)部、安徽省政府主辦的第三屆農民歌會“幸福之歌”開幕式文藝演出,他演唱《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主題突出謳歌農民的幸福生活,贊頌農民的幸福創(chuàng)造,激越農民的幸福追求。使他感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文化藝術繁榮發(fā)展的成果,將把中國農民的生活裝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專輯介紹
基本介紹
專輯一名:歌王
ISBN:7883182242
作者:石占明
出版社:山西太原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
年份:2004
頁數(shù)和開本:1光盤(CD)
專輯二名:羊倌歌王石占明
ISBN:9787883184652
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團
年份:2010年
頁數(shù)和開本:1光盤(CD)
專輯簡介
石占明土生土長的放羊郎,攝取著太行山、清漳河厚重的泥土文化營養(yǎng),在中國首屆南北民歌擂臺賽上摘取“歌王”桂冠,他演唱的左權民歌高亢奔放獨具風格。本專輯收集他演唱的十四首具有代表性的左權民歌,以饗大家。
專輯目錄
01 | 桃花紅杏花白 | 石占明 軍裝風采(4張) |
02 | 圪梁梁 | |
03 | 民歌聯(lián)唱 | 石占明 |
04 | 有了心思慢慢來 | |
05 | 汾河流水嘩啦啦 | |
06 | 流暢 - 山西民歌 打酸棗 | |
07 | 打酸棗 | |
08 | 交城山 - 交城水 羊倌.. | 石占明風采 |
09 | 洗衣裳 | |
10 | 會哥哥 | |
11 | 太行山 好地方 | |
12 | 土地還家 | 石占明風采 |
13 | 沒活好 | |
14 | 想情妹 | 石占明風采 |
15 | 姑娘為啥不出嫁 | |
16 | 對花 | |
17 | 桃花紅杏花白 | 桃花紅杏花白曲譜 |
18 | 倒秧歌 | |
19 | 苦相思 | |
20 | 旦哥相親 |
社會活動
當文化學者在書房里喟嘆原生態(tài)民歌的日漸萎縮,并在回憶中悲觀地擔憂著民歌的未來時,我用純粹的方言土語演唱家鄉(xiāng)民歌,使鄉(xiāng)人們第一次接觸到了“原生態(tài)”這個陌生的詞語,雖然對其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還不甚了解,但畢竟簡單地體會到了“原汁原味、土生土長”的魅力,原來深山坳里傳唱的山曲小調,亦能在人們始終艷羨的外面世界登上大雅之堂。
所以,他堅信著原生態(tài)民歌的魅力,也一直為原生態(tài)民歌的傳承和發(fā)展而努力,并積極的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發(fā)揚服務于民的奉獻精神,力爭為原生態(tài)民歌的未來而不遺余力。他先后多次被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民族音樂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安音樂學院、山西中北大學,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等邀請進行“原生態(tài)民歌”的知識公益講座,他的演唱受到各校的教師、專家、學生的高度贊揚,并有很多音樂學院的論文以“石占明”經(jīng)歷作為畢業(yè)論文的專題研究,這使我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更加堅定,是他為原生態(tài)民歌的發(fā)展的信心更加堅定。
他做事的原則就是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了就必須把它做好,作為山西原生態(tài)民歌除了他爛熟于胸的百十來首左權民歌外,不僅要自覺地去了解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的綜合形態(tài),還要更多地主動“進百村、上千家”,采風積累,廣泛地搜集吸收散落在民間的豐富養(yǎng)分,進而逐步旁及鄰縣、晉中乃至整個山西的資源為此,他不分晝夜的來整理原生態(tài)民歌的資料,改編各種歌曲,進行試唱,進行推廣傳唱,他希望這種原生態(tài)的歌曲能走進每個觀眾的心靈深處,能夠服務人民大眾,真正體現(xiàn)其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