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術語
介紹:陽虎指虎口方向朝向邊角,也稱為下虎。
注意:陽虎的棋形挺拔,一般情況下不容易被對方所利用!
歷史人物
季氏家臣
前517年,魯昭公欲驅(qū)除季孫氏,這年九月,魯昭公聯(lián)合平時就不滿季孫氏的藏昭伯與郈昭伯一同向季孫氏發(fā)起了突擊,這時候,三桓中的孟孫氏與叔孫氏出兵協(xié)助季孫氏共度難關,三桓兵合一處,打敗了魯侯的親兵,攻殺了郈昭伯,魯昭公兵敗逃亡齊國,被齊景公接納。三桓擁立昭公之子公子宋為魯侯,是為魯定公。在征戰(zhàn)中,陽虎執(zhí)掌著季孫氏的軍機大權。
前505年6月,季平子逝世,兒子季桓子季孫斯繼位。季桓子年幼,不能操控家族事務,陽虎等家臣就開始蠢蠢欲動,這時候常年鎮(zhèn)守費邑的子泄因不滿季平子的寵臣仲梁懷,要求陽虎幫忙趕走仲梁懷,這正中陽虎下懷。
9月,陽虎帶兵驅(qū)除仲梁懷,并軟禁少主季孫斯。10月,陽虎要求季孫斯授權給自己執(zhí)掌季孫氏,季孫斯不同意,陽虎干脆把季孫斯的堂兄弟殺了。殺雞儆猴這招果然奏效,特別是用來哄小孩子,季孫斯屈服了,承認陽虎是季孫氏的代理人,不久陽虎就將自己的敵人(或者是他認為靠不住的人物)踢出國門。
就在陽虎剛剛成為國家一把手時,叔孫成子叔孫不敢逝世,其子叔孫州仇繼位,是為叔孫武叔,叔孫州仇同樣年幼,不能理政;同時向來與季孫氏關系不錯的孟懿子仲孫何忌同樣年輕。
就這樣毫無背景的陽虎成為了季孫氏的暫時當家人,季孫氏是魯國最大的家族,陽虎也就成為了魯國第一權臣,領導者三桓少主,執(zhí)政魯國!
執(zhí)政魯國
春秋歷史是一部家族史,一個人若想成功,就必要的有一定的家族底蘊,而陽虎似乎沒有,至少在史書上沒有提到過他的家族有多么顯赫。
陽虎認為自己底子不厚,力量不強,顯得勢單力孤,于是就考慮著提拔一些不得志或是身份卑微的名流賢士、寒門子弟來輔佐自己。這時,孔丘在陽虎的力邀下,進入了魯國政壇。
在陽虎執(zhí)政的幾年間,魯國非常不太平,主要來自于齊景公圖謀霸業(yè)的軍事行動和外交壓力。自前506年昭陵之會,晉國正卿士鞅在天下諸侯面前公開護短,讓本來最大的會盟不了了之。諸侯們的失望是溢于言表的。這時候已經(jīng)享國30余年之久的齊景公認為晉國威望不足,就是齊國崛起的好時機。于是鼓動著平時就對晉國不滿的諸侯們聯(lián)合起來反對晉國。
魯國與晉國世代交好,又與齊國是近鄰,不便插手這些大國爭霸。但是齊景公不干,堅決要拉魯國人入伙壯大聲勢。
陽虎要相應齊國的號召,害怕晉國人,更害怕三桓從中作梗。隨著季孫斯、叔孫不敢年齡的增長,三桓逐漸抬頭,陽虎終于坐不住了,決定要干一番大事業(yè)。攘外必先安內(nèi)……
政變失利
陽虎雖然暫時坐穩(wěn)了魯國執(zhí)政的寶座,居安思危。唯恐有一天三桓會聯(lián)手把他做掉。于是他又籌劃著在朝中安插親信,結(jié)黨營私,平時對三桓有所不滿的政客們,他都愿意接近。很快陽虎的周圍便積聚了一批人,如季孫寤、叔孫輒……這些人多是被三桓所排擠不受重用的貴族。他們聯(lián)合起來,以陽虎為首,形成了一股極強的政治勢力。他們秘密謀劃著,以季孫寤取代季孫斯成為季孫氏的宗主,以叔孫輒頂替叔孫州仇為叔孫氏宗主,而陽虎則瞄準了孟懿子的位置,在得到季孫與叔孫的輔助下,取締孟孫氏。
終于在前502年的10月3日,陽虎指揮季孫氏軍隊,挾持季孫斯到都城曲阜東門外赴宴,這自然是個鴻門宴。但是事前還是有孟孫氏的人打聽到季孫氏在調(diào)動軍隊。孟懿子得到消息后,立刻調(diào)動孟孫氏的部隊,并盯死陽虎的一舉一動。
陽虎派遣親信駕車押送季孫斯赴宴,這三年來已經(jīng)如驚弓之鳥的季孫斯敏感的意識到這是陽虎的陰謀,還是鎮(zhèn)定的策反了駕車御戎,季孫斯的馬車立刻沖向孟孫氏的家丁,要求孟孫氏保護。
季孫斯逃出了陽虎的魔爪,陽虎的弟弟陽越急忙攻打孟孫氏,不克,陽越戰(zhàn)死。陽虎一看孟孫氏早有防備,心生一計,率大隊人馬沖進都城,欲劫持魯定公與叔孫不敢,借用魯定公的君令與叔孫氏的軍隊,再來和孟孫氏較量。
然而當陽虎沖到公宮時,這里已經(jīng)被孟孫氏的軍隊控制。陽虎無奈,退守陽關(今山東泰安東)、讙(今山東寧陽縣北)。這次政變因為行事不密,反被孟孫氏所圖,險些丟了性命。精心策劃的政變失敗了。
逃亡齊國
陽虎落平陽,只能據(jù)守,再也掀不起大風大浪了。魯國的朝堂再次回復了往日的形態(tài),魯侯坐朝,三桓理政。三桓尤其是季孫斯對陽虎是咬牙切齒。經(jīng)歷了短暫的休整后,于前501年6月,向陽虎的駐地——陽關發(fā)起了進攻。
陽虎知道小小兩個城邑抵擋不住魯國的正規(guī)軍,于是干脆的燒毀陽關城,乘亂逃亡齊國。
齊景公對陽虎昔日反對與齊國聯(lián)合攻打晉國耿耿于懷,但是考慮到這個人物畢竟是個平地崛起的人才,而且還可以得到陽虎所領的汶陽,龜陰幾座與齊相鄰的城邑,便將他收納了,以陽虎為裝飾,還是可以拉攏不少魯國的政客,以備之后圖謀魯國。
在齊國,陽虎又不老實了,積極賄賂齊國的當權派,再加上陽虎獻城有功,很快便得到了齊景公的重用。
陽虎向齊景公建議:乘魯國尚未恢復,乘機攻打他。齊景公懾于晉國人,不敢造次,猶豫不決,就去請教鮑文子鮑國。鮑國諫曰:“陽虎很有本事,深得季氏寵信,但陽虎卻想殺死季氏,進而禍亂魯國。這個人曾說過u2018為仁不富,為富不仁u2019這句話,他是一個只知利害,絲毫不講道義的人,F(xiàn)在魯國總算免除了這個禍害,賢君卻收容他,進而聽信于他,這不是引狼入室嗎?”
齊景公一想,對啊,這個陽虎向來都是個假公濟私的小人,他要我出兵打魯國,八成沒安好心。景公越想越覺得這個陽虎是個危險人物。于是立刻下令逮捕陽虎。
侍趙
陽虎確實是神通廣大,竟然開溜了。
遭到齊景公的排斥后,陽虎繞道宋國,輾轉(zhuǎn)至晉國。遇到了晉國時任中軍佐的趙簡子趙鞅,趙鞅一看這是奸雄,就委任陽虎為趙氏首輔。
這時候,正在魯國從政的孔子先生一聽說趙鞅收納了陽虎這樣的亂臣賊子,詛咒道:“趙氏其世有亂乎!”趙鞅的左右也勸誡到:“陽虎這個人啊,很善于竊取他人的國政,怎么能讓這樣的人物來當趙氏的二把手呢?”趙簡子微微一笑:“陽虎所善于竊取的是可以被竊取的政權,既然陽虎要竊取我的政權,我就一定會固守我的政權。”
亂臣遇到強主,時運不濟嗎?我看是如魚得水。趙簡子就以其優(yōu)秀的權謀之術駕馭著這位野心家,而且放手由陽虎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趙氏的家族實力日益增強,在諸侯中的聲望也與日俱增?墒菚r間一久,陽虎又有些飄飄然了,開始旁若無人地斂財,并聚集了一幫門客。一日,趙簡子將一個密折給他,上面赫然記錄著陽虎網(wǎng)羅家臣、侵吞庫金的事實。陽虎看過以后,嚇出一身冷汗,以后行事再也不敢胡來了,細心輔佐趙氏?鬃酉壬A言陽虎將會禍亂趙氏,結(jié)果趙氏因陽虎之才而得到大治,趙簡子最終成為晉國最強大的世卿。孔子先生的預言不幸落空了……
得罪孔子
《列子》一書中對孔子一生所遭受的磨難概括為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受屈于季氏,見辱于陽虎!逼渲袃呻y(圍于陳蔡和見辱于陽虎)與陽虎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另兩難亦或多或少與陽虎有一定的關系。
陽虎得罪孔子的事例,據(jù)史料記載有三:
侮辱孔子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35年。傳說,孔子年輕時嘴饞,尤愛吃乳豬肉。一旦有吃的機會,他是不會輕易放過的。一次魯國季氏宴請士一級人士,孔子亦欣然前往。但到了季氏家門口,時為季氏家臣的陽虎卻不讓他進去,并對孔子: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無奈之下,孔子只得返回。時年,孔子十七歲。陽虎之所言所行,無疑給這位少年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其實,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陽虎,他不過是照規(guī)矩辦事罷了。但“非敢饗子也”一句中之“敢”字,在語氣上確有濃厚的輕蔑色彩。后人以此作為孔子“見辱于陽虎”的證據(jù),似乎也不無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關于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版本,見諸《孔子家語》,其文字記載如是:“孔子有母之喪,既練,陽虎吊焉,私于孔子曰:u2018今季氏大饗境內(nèi)之士,子聞諸?u2019孔子答曰:u2018丘弗聞也。若聞之,雖在衰纟至,亦欲輿?u2019陽虎曰:u2018子謂不然乎,季氏饗士,不及子也。u2019”從這段文字分析,陽虎的惡意是明顯的,誘之于先,辱之于后。如此,那就是他陽虎的不是了!
戲弄孔子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04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孔子日漸成熟,在社會上的聲名亦與日俱隆。為此,陽虎想請孔子出來,封他個一官半職,為季氏做事,亦可借此籠絡人心。但由于政見不同,加之二人間又有過節(jié),所以孔子一直隱而不見。無奈之下,陽虎只得用計,逼孔子出來。對此,《論語·陽貨》中有記載:“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u2018來!予與爾言。u2019曰:u2018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u2019曰:u2018不可。u2019u2018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u2019曰:u2018不可u2019。u2018日月逝矣,歲不我與。u2019孔子曰:u2018諾,吾將仕矣。u2019”這個故事,充分說明陽虎的計策是成功的,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滴水不漏,逼得孔子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最后沒了退路,只好答應出來做官。在此,順便提一句,今之有人認為,這個故事是用來褒揚孔子的,反映了孔子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乃方圓之策。余以為,這種說法,不免牽強,有往孔子臉上貼金之嫌。如果不是陽虎后來失勢,“奔于齊”,不知孔子會否踐諾。如果踐諾,則表明“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觀點不能成立;如果不踐諾,則說明孔子言而無信,這又與孔子的“言必行,行必果”的做人準則相悖。好在孔子運氣不錯,“陽虎敗走”,使這個讓孔子尷尬之極的故事沒有繼續(xù)往下演?梢哉f,這次智斗,陽虎是大獲全勝,孔子敗得是一塌糊涂。這無疑讓孔子對陽虎的惡感進一步加深了?讓W之徒宋人蘇軾詩云:“道逢陽虎呼與言,心知其非口諾唯”,所指即是這件事,頗為孔子鳴不平。
貌似孔子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497年!皣陉惒獭币徽f即緣于此。由于陽虎貌似孔子,這一回差點讓孔子丟了性命。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陽虎曾經(jīng)未打招呼,擅自帶兵過匡人之境去鄭,因而得罪了匡人。孔子周游列國至匡(即陳蔡)時,被匡人誤為陽虎,“拘焉五日”。后經(jīng)人再三解釋,消除誤會,孔子才“得去”。這次事件,孔子及其徒子徒孫們一直耿耿于懷,將賬算在陽虎身上。清人所著《隔簾花影》中有兩詩句,即“曾參投抒疑慈母,陽虎招尤誤圣人”,可謂二千多年以來擁孔者對陽虎怨憤之情的生動寫照。
以上三個故事,在時間跨度上有三十余年,說明陽虎與孔子的矛盾由來已久,積怨之深,不難想象。謂陽虎為孔子一生中最憎恨之人,一點也不為過。從史料來看,罵陽虎為惡者,始于孔子。公元前502年,孔子大罵陽虎“陪臣執(zhí)國命”,晚年作《春秋》,大罵陽虎為“盜”,明顯摻雜了個人成見,借以報復陽虎,讓其遺臭萬年。孔子罵陽虎,有些明顯屬于亂罵、昏罵,可為歷史之笑柄。公元前501年,孔子得知陽虎奔晉投趙簡子,即放言“趙氏其世有亂乎!”結(jié)果晉國不僅沒有“亂”,反而在陽虎“善事簡主,興主之強”的情況下“幾至于霸也”。到春秋末期,晉國之強,排在一百二十余個諸侯國之首。其實,能證明孔子心胸狹窄的事例尚不只此,他誅少正卯就是一例。少正卯與孔子也是同時代的人,操教授之業(yè),其影響一度蓋過孔子,弄得孔子學堂是“三盈三虛”,使其丟盡了顏面。后來,孔子當上魯國司寇僅七天,即給少正卯羅織了五項罪名(心達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大罵少正卯“小人之桀雄,不可以不誅也”。他殺了少正卯嫌不解恨,還讓其尸體示眾三日?鬃诱D少正卯的這一行為,謂之為公報私仇、假公濟私或許不當,但謂之為公私兼顧,則于理成焉。滿口仁義道德的孔子殺起人來,同樣不眨眼,同樣干凈利索。古往今來,文人殺人,又豈止孔子一人!
不善樹人
孔子在教書育人方面的確很有一套,是開我國私學之先河者之一!妒酚洝贩Q,孔門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有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倍业茏映欣^師業(yè),再傳弟子層出不窮,綿延不斷,孟子就是受業(yè)于孔子弟子子思之門人?鬃拥茏釉瓚、公晳哀“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這還只是司馬遷修《史記》前之境況。
孔子授業(yè)極具專業(yè)性,所授內(nèi)容亦極規(guī)范、系統(tǒng),包括“文,行,忠,信”等四個方面。其中“忠”、“信”是孔子特別強調(diào)的,而且教學效果極佳。在孔子眾多弟子中,后來背叛孔子的據(jù)說只有公伯寮一人。而史學界對此人是否為叛徒,尚有爭議?鬃铀篮螅涞茏蛹w為其守墓三年,子貢又三年,哭盡哀而去,敬之如父。
作為孔子的徒子徒孫,自然都尊崇孔子,想方設法將孔子的思想不斷發(fā)揚光大?鬃铀篮,其弟子分述與孔子的對話內(nèi)容,結(jié)集成《論語》,以寄托對老師的哀思,讓老師思想流傳百世。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孔子的思想,幾乎都是通過其弟子或再傳弟子的著述體現(xiàn)出來的。與其說《論語》是孔子的個人思想,不如說是孔子及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不僅對孔子畢恭畢敬,而且頂禮膜拜,捧之至極。其弟子子貢將他比之“日月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若天之不可及。其再傳弟子孟子稱贊孔子“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孔子是出類拔萃的“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竭盡溢美之詞。對于毀孔的言行,其弟子則是不依不饒,奮起而反擊。如叔孫武叔毀孔子,子貢就很氣憤,大聲嚷嚷:“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對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來說,老師的好惡,自然是自己的好惡。老師討厭陽虎,唾罵陽虎,學生自然要效仿之。中國封建王朝的史官,幾乎都是孔學之徒。這些人在修史時都不忘罵他陽虎一回。司馬遷在《史記》中罵陽虎為“賊”。班固在《漢書》中罵陽虎為“盜”,并將陽虎列為三類九等人物之末。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罵陽虎為“盜”時,還添油加醋,言陽虎除竊了魯國之“大弓、寶玉”外,還盜了“《春秋》書”,罵出了新意。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罵陽虎為“禍根”。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歷朝的文人騷客也有不少加入罵者行列的。唐朝詩人白居易詩云:“季桓心豈忠,其富過周公。陽貨道豈正,其權執(zhí)國命!币曣柣榉干献鱽y之徒。同為唐代詩人的李端亦詩曰:“樂生東去終居趙,陽虎北轅翻適楚。世間反復不易陳,緘此貽君淚如雨。”視陽虎為本性游移、隨時叛主的小人。清代詩人魏源在《江南吟》第十章的中亦罵過陽虎:“儒臣鸚鵡巧學舌,康臣陽虎能竊弓!辈恢蝗绱耍恍┫鄷、醫(yī)書作者也不失時機地大罵陽虎。古之相書《神像全編》的作者認為,看人應看其心性,“孔子河目而陽虎類之,一圣一狂,天淵之懸,是不可不辨”,大罵陽虎為狂徒。清代名醫(yī)吳楚天士在比較藥理時說:“如陽虎貌似孔子,若徒取其貌之似,則陽虎亦大圣人矣!孰知其為大奸大惡也乎?藥之似對癥而實與癥相反者,亦猶是也。”官罵與民罵上下呼應,連成一片,聲勢浩大,正所謂墻倒眾人推。
相比之下,陽虎在培養(yǎng)門人方面則做得極差,這是他人生的一個敗筆。陽虎是個實干家,在刀光劍影的伴隨下去實踐自己的理想。他沒有時間以通過辦班的形式招收門徒,以系統(tǒng)地傳授自己的思想,扎實地培養(yǎng)自己的忠實信徒,而只能采用速成的辦法,將一些人收之門下,安排職位,借以加強和鞏固自己在官場的勢力。事實表明,他的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犯的不是一般的錯,而是大錯特錯。他的門人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毫無忠信可言。陽虎在魯國未能最后站穩(wěn)腳跟,奔齊后又被逐,亡命天涯,幾乎無棲身之地,與他門下弟子背叛有很大的關系。對此,陽虎亦不否認!俄n非·外儲說左下》有一段陽虎與趙簡子的對話,即是明證。陽虎逃到趙國后,有一次,“簡主問曰:u2018吾聞子善樹人。u2019虎曰:u2018臣居魯,樹三人,皆為令尹。及虎抵罪于魯,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齊,薦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為縣令,一人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zhí)縛,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⒉簧茦淙恕!笨梢,陽虎的弟子,不是一個、兩個叛變,而是大批的叛變;不僅不捧他、吹他,反而要抓他,要他的老命。不難想見,陽虎在與趙簡子對話時,其心境一定是悲涼到了極點。唐朝大詩人李白詩曰:“赤心用盡為知己,黃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來幾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逼渲校霸蕴依睢庇玫木褪顷柣⒉簧茦淙说牡涔。可見,詩人對陽虎的遭遇也是唏噓不已。
孔子一生也有做官的政治抱負,其周游列國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推銷自己,希望有人賞識,借以進入仕途。不客氣地講,孔子想做官,曾一度到了癡迷的程度,甚至差點做出了傻事來。公山不狃亦是春秋時期的一大“惡人”。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召孔子?鬃友缽浘,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u2018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u2019欲往。子路不說,止孔子?鬃釉唬簎2018夫召我者豈徒哉?如用我,其為東周乎!u2019然亦卒不行!庇纱丝梢,若不是子路愛惜老師的名譽,力勸孔子放棄糊涂的想法,孔子或許真的會與公山不狃同流合污。這樣一來,孔子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其臉譜也要另描了?鬃釉隰攪鲞^“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前后約有四年時間(即公元前501年到公元前497年)。但在其他年齡段,則一直不順:要么無人賞識沒得做,要么與人政見有異不愿做。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被迫潛心學問,專心授業(yè)。正如《史記·孔子世家》所言,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yè)焉”。沒想到,歪打正著,官未做成,倒成就了孔子的另一番事業(yè)?鬃右虼硕蔀椤叭鍖W教主”、“萬世師表”。這一點,不僅陽虎沒想到,恐怕連孔子本人也未曾料及!
政見不同
陽虎是一位我行我素、口無遮攔的人。在某種意義上講,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必然要與當權者或有勢力的人發(fā)生沖突,為后者所不齒。
被史料記載下來的陽虎言論遠不及孔子的多,可謂雪泥鴻爪。不過,從這些流傳下來的、少得可憐的陽虎言論中,我們?nèi)匀豢梢钥闯,陽虎不失為一位語言大師。在前面提到的陽虎與孔子的對話中,陽虎所說的“日月逝矣,歲不我與”一句,就極富哲理味道。以致有人認為,孔子答應出來做官,就是被陽虎這句話感動所致。因為,在這次對話中,陽虎一共提了三個問題。前兩個問題,陽虎是自問自答,孔子是站在一旁默不作聲。只有陽虎在提出第三個問題“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時,孔子才回答:“諾,吾將仕矣。”孔子后來所說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也是受了陽虎的啟發(fā)。不管是否如此,我認為,陽虎的語言天賦、哲理思維決不在孔子之下。他的“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完全可以與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相媲美,有異曲同工之妙,難分伯仲。但是,陽虎有些話,確實是說過了頭,過于絕對化,沒留絲毫的回旋余地。
陽虎有一句千古名言——“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币苍S,陽虎這句話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感而發(fā)的,并且恰如其分。因為,當時的中國是個農(nóng)業(yè)社會,輕商重農(nóng),實行的是專制統(tǒng)治,斂財或者發(fā)家致富的手段不外乎橫征暴斂,巧取豪奪。顯然,這些手段都是不仁的。然而,從純立論的角度言之,陽虎的這句話就存在著硬傷,容易遭人非難,被人駁倒。因為,“富”與“仁”,應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完全可以做到“為富且仁”。兩千多年以來,陽虎這句話一直被作為靶子,遭到人們的批評和鄙棄,甚至有人認為,陽虎就屬于“親富不親仁”之輩,將“為富不仁”的糞盆子扣在陽虎的頭上。在專制社會的中國,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富人幾乎都是當權者或者有勢力的人。按陽虎的說法,他們都是“為富不仁”者。很顯然,這是他們不能承認和接受的。
而孔子則不一樣。從現(xiàn)有的史料看,孔子并沒有直接談到“富”與“仁”的關系問題,而只談到“利”與“義”的關系。在利益面前,孔子強調(diào)“義以為上”,義是人的行為的最高準則,要“見利思義”、“義然后取”。由此可見,孔子將“利”與“義”并沒有絕對地對立起來。他的這種觀點,盡管模糊,但對當權者或者有勢力的人來說,還是能夠接受的。
陽虎還有一句話:“主賢明則悉心以事之,不肖則飾奸而試之。”對此,郭沫若十分欣賞。他認為,“這確實是含有些革命的精神在里面的”。不過,當權者可不容許屬下像陽虎所說的這么干,讓自己的性命丟掉。而在這一點上,孔子的觀點則要溫和得多,他主張“以道事君”。他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彼f的“止”,是辭職,或另投明君。不管君如何昏聵荒淫,孔子都不主張推翻,更不主張殺掉。兩者相較,陽虎走的是極端,孔子走的是“中庸”。陽虎在實踐中也是這么做的,如“執(zhí)囚桓子”即是其例。他的這種不“安分守己”的行為,破壞了官場上的游戲規(guī)則。后來,扣在他頭上的“亂臣賊子”帽子也由此而來。
由于陽虎的不慎言論和極端做法,為中國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所不容。所以,二千多年以來,對陽虎的謾罵,不論是官罵,還是民罵,統(tǒng)治者都是睜一眼閉一眼,放任自流。這也是對陽虎的罵聲二千多年來一直不絕的重要原因。
又名陽貨
陽 貨:名虎,字貨,是春秋時魯國人。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這時陽貨又掌握著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后來他與公山弗擾共謀殺害季桓子,失敗后逃往晉國。
陽貨,季氏家臣,名虎。 嘗囚季桓子而專國政。季氏是魯國的權臣,陽貨是季氏家的權臣,是當時炙手可熱的人物。
論語陽貨第十七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
“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u2018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
也。u2019”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
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u2018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u2019佛
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
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
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
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
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
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子曰:“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
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
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
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
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
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
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
者!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結(jié) 語
其實,陽虎“勇猛過人,智謀百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孔子及其徒子徒孫罵他,是因為政見不同和私人恩怨。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tǒng)治者容許人們隨意謾罵陽虎、丑化陽虎,是因為陽虎的一些言行,不利于他們的統(tǒng)治或有損于他們自我稱榜的“仁德”形象。今人對陽虎,應作客觀評價,公正對待,不可不分就里,鸚鵡學舌似的亂罵一通。孔子固然可敬,但陽虎也不致落罵。對陽虎的罵聲應該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