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孔門十二哲 孔門十二哲孔廟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稱“十二哲”。初名十哲,始于唐開元八年(720年)。國子司業(yè)李元認為顏子配享為立像不合禮制規(guī)定,四科弟子閔損等列像廟堂不參享祀,而何休等22位先儒反沾從祀不妥,“豈有升堂入室之子獨不沾春秋配享之余”,建議以四科弟子祭。朝廷接受他的建議,命以圣門四科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祭,均為坐像。顏淵升為配享后,宋端平二年(1235年)升孔 補十哲之缺。咸淳三年(1267年)孔 升為配享,升顓孫師為十哲之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后,乾隆三年(1738年)升有若為十二哲之一,居顓孫師之后、朱熹之前。十二哲配祀于大成殿內(nèi),位于殿內(nèi)東西兩端,每端各6位:東面為閔損(子騫)、冉雍(仲弓)、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西面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顓孫師(子張)、朱熹(元晦)。
十哲原有塑像,明嘉靖九年(1530年)更定孔廟祀典,撤像改為木主。曲阜孔廟仍準保留塑像,增加朱熹、有若后也塑像奉祀。今曲阜孔廟東西各有6尊塑像,每兩尊為一龕。塑像者冕旒袞服,冕九旒,服九章,手執(zhí)躬圭。像前木主書“先賢某子某神位”。原塑像為清雍正七年塑,“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1983年重塑。
閔子騫(前536——前487) 閔氏,名損,字子騫。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昭公六年,卒于魯哀公八年,少孔子十五歲。出身貧寒,后拜師孔子。中年時期父親亡故,在三年守孝期內(nèi),適逢魯國有戰(zhàn)事,他不避時賢之議,遂受召服役,役罷,歸而致事。季氏使之為費(今山東費縣西北)宰,辭不受命,故終生未仕,直到五十歲時死去。
冉耕(前544——?) 冉氏,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襄公二十九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七歲。出身貧寒,與冉雍同宗?鬃訛轸斔究,行攝相事,曾使伯牛為中都(今山東汶上西)宰?鬃又苡瘟袊,他始終相隨。孔子周游列國返魯后不久,他得了“惡疾”,從此一病不起,先孔子而死。
冉雍(前522——?) 冉氏,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二十九歲。出身寒微。早年拜師孔子,隨孔子周游列國。回魯后的第三年(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歲的仲弓當上了季氏家族的總管,并曾向孔子問過政。
冉求(前522——?) 冉氏,名求,字子有,亦稱冉有。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二十九歲。出身寒微。青年時期曾做過季氏的家臣,并拜師孔子。后隨孔子周游列國。
子路(前542——前480) 名仲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襄公三十一年,卒于魯哀公十五年,少孔子九歲。出身寒微。從師孔子后,先是隨孔子在魯國做官,為魯國執(zhí)政者季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西北)宰;后又隨孔子去魯至衛(wèi),為衛(wèi)國大夫孔悝的蒲邑(今河南長垣)令。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孔子結(jié)束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國返魯,子路亦隨之回到魯國。死于亂中,時年六十三歲。
宰予(前522——前458) 宰氏,名予,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昭公二十年,卒于周定王十一年,少孔子二十九歲。家世及生平事跡不詳。據(jù)史書記載,他自始至終跟隨孔子周游列國,孔子曾多次派他出使齊、楚等國。
子貢(前520——?) 端木氏,名賜,字子貢。春秋末年衛(wèi)國(今河南濮陽)人。生于魯昭公二十二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三十一歲。出身寒微。青年時期即從事商業(yè)活動?鬃又苡瘟袊列l(wèi),子貢拜孔子為師,后仕于衛(wèi),經(jīng)商曹、魯之間,家累千金。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眾弟子皆為之服喪三年,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歸。后去他國游歷,終于齊(今山東臨淄)。
子游(前506——?) 言氏,名偃,字子游。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少孔子四十五歲”,約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詳。
子夏(前507——?)卜氏,名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約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未詳。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魏文侯于公元前424年即位,則子夏卒年必于公元前424年之后,合享年九十多歲。
有若(前515——?) 字子有。在《論語》中,被稱為“子”的人僅有有子和曾子;有人便猜測《論語》為兩人或兩人門人所編。根據(jù)記載,有子是孔子門下很出色的學生,因為跟孔子相貌氣質(zhì)很像,在孔子逝世后,子夏、子張、子游等人曾推舉有子繼承孔子的地位,但因為曾子堅決反對而作罷。后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