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初陣輝煌
戰(zhàn)役名: 郡山城攻防戰(zhàn)(宮崎長尾合戰(zhàn))
對手:尼子詮久
時間:天文10年(1541年)正月十三日,十二歲
背景: 吉田郡山城攻防戰(zhàn),是西國兩大智將毛利元就和 陶隆房的聯(lián)袂演出,更是后者的處子作,而在這一天完成其初陣的名將還有一人。當然,僅就當時而言,他還只能算是"將來的名將"。他就是毛利元就的次子、后來的家中頭號猛將吉川(毛利)少輔次郎元春。
元春本身是本為大江姓分系 毛利氏的領主毛利元就之次男。母親為來自藤原姓分支吉川氏吉川國經(jīng)的女兒,因為這個關系他在天文16年(1547年)被送與當時已隱居的 吉川興經(jīng)當作養(yǎng)子,后繼承吉川家。
吉川氏是藤原南家的支系、曾經(jīng)在 鐮倉幕府時代擔任 御家人、 世襲于 駿河國,之后因屢歷戰(zhàn)功而得以分封至 安藝國。
少輔次郎是年只有十二歲,尚未 元服。然而,在這場 毛利氏的空前大危機面前,他卻躍躍欲試,要和父兄一起殺敵。元就認為他年歲太輕,拒絕讓其出陣,并命令家臣井上 河內(nèi)守把次郎帶回郡山城。次郎回城后暴怒,揮舞太刀,在城里大鬧,任誰也解勸不住。終于,在正月十三日的決戰(zhàn)之前,次郎率領自己的側近小廝,再次跑到了元就陣中,元就無論是為了軍中士氣還是僅僅為了保護兒子這種可貴的勇氣,都不能再次拒絕,他說了一句"大不敵者也"(大概就是膽子大,不把敵人放在眼里的意思吧),就批準次郎參陣了。
眼見大內(nèi)援軍已在吉田集結,再加上少輔次郎初陣,毛利軍士氣更為高漲,城中連老人、婦孺都組織起來,削竹削木,在棍棒上貼上銀紙,遠遠一看,明晃晃的仿佛刀槍,以壯毛利軍聲威。毛利氏上下百萬一心的氣勢,真可以讓敵人不戰(zhàn)而膽寒。
是日北風大作、白雪紛飛,元就下令全軍總攻擊,毛利數(shù)千之眾,包括十二歲的少輔次郎在內(nèi),爭先恐后的沖向尼子軍的三段布陣,瞬間擊潰其二,隨即又與第三陣以豪勇著稱的吉川興經(jīng)殺得難分難解。史料上并沒有記載少輔次郎在此戰(zhàn)有何顯赫戰(zhàn)功,但他在戰(zhàn)前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向父親和毛利家的人們昭示了一位勇將之誕生。
繼任家督
元春會順利成為吉川家的養(yǎng)子,主要是因為元就事前就先拉攏了興經(jīng)的叔父經(jīng)世。吉川興經(jīng)為了防止本家被毛利并吞,于是親訪與毛利元就有殺父之仇的熊谷信直,當年熊谷信直之父元直在有田、中井手合戰(zhàn)中被元就擊敗陣亡,兩人之間有深仇大恨。興經(jīng)意圖合兩家之力打敗毛利,不料元春為了籠絡熊谷信直,親身迎娶有名的安藝丑姬--熊谷信直之女,從此熊谷信直改仕毛利家,更受到毛利家 一門眾的禮遇。興經(jīng)的打算不但完全落空反而加速了元春入主吉川家的時間。
得知 吉川興經(jīng)不愿讓元春徹底接掌吉川家,毛利元就便使出連串計謀,先是以興經(jīng)心腹的大鹽右衛(wèi)門尉貪污之事為藉口逼興經(jīng)退位,再故意放出興經(jīng)將謀反的謠言,逼使興經(jīng)心生害怕而出走,然后名正言順地將興經(jīng)一族處死,終于使元春完全掌握了吉川家的實權。天文19年(1550年)元春在父親毛利元就的謀略下繼承了生母的娘家吉川氏。吉川氏當時的領主吉川興經(jīng)被迫隱居,之后其子千法師等人遭到殺害。
進駐吉川氏據(jù)點 安藝國大朝的小倉山城后,吉川元春在要害地點興筑了日野山城,并將居所遷移至此。與其弟 小早川隆景并稱“毛利兩川”、負責山陰地方的政治及軍事重責。
弘治元年(1555年)的“ 嚴島之戰(zhàn)”、吉川率軍與小早 川軍協(xié)力, 毛利氏得以消滅 陶隆房率領的大內(nèi)軍。
屢立戰(zhàn)功
弘治2年(1556年)元春開始遠征 石見國,與 尼子氏有多次的戰(zhàn)斗。
永祿8年(1565年)的“ 月山富田城之戰(zhàn)”中他負責擔任主力進攻,終于使尼子氏降伏,之后與試圖再興尼子氏的 山中幸盛( 山中鹿之介)數(shù)度對決,吉 川軍皆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元龜2年(1571年)曾捕獲山中幸盛但被其逃走,從此尼子殘黨逃到京都尋求 織田信長的援助。
元就死后,因長兄隆元早折,元春與 小早川隆景共同輔佐侄子 毛利輝元繼位,并開始與 羽柴秀吉率領的 中國地方 遠征軍作戰(zhàn)。
天正6年(1578年)的“ 上月城之戰(zhàn)”,他以二萬三千人的主力攻陷上月城, 尼子勝久投降后自刃, 山中幸盛被殺,尼子殘黨滅亡。
上月城之戰(zhàn)時他擊退了羽柴秀吉率領的織田軍,但因為 因幡國鳥取城的同族 吉川經(jīng)家敗戰(zhàn)切腹,毛利軍的戰(zhàn)線遂跟著后退。
天正10年(1582年)在“備中高松城之戰(zhàn)”時他與羽柴秀吉兩軍對峙不分上下,同年的6月5日在 京都發(fā)生 本能寺之變。 羽柴秀吉與 毛利氏的外交僧侶 安國寺惠瓊達成和平協(xié)定(備中 高松城開城,城主 清水宗治切腹;織田軍從 備中國撤退)。卻未讓毛利方知悉 信長已死的消息,撤軍回攻京畿。在知道原來發(fā)生本能寺之變后,才知道被秀吉騙了,吉川元春因而大怒、主張率軍追擊羽柴軍,但被 小早川隆景所反對而作罷。
退隱及逝世
在這一年,秀吉即將掌握天下大權之際,吉川元春因不屑仕奉秀吉而選擇退隱,由長子元長繼承吉川家。
毛利氏往后協(xié)助秀吉奪取天下, 天正13年(1585年)時吉川的弟弟 小早川隆景積極地參與秀吉的 四國征伐,吉 川軍則由元春之子 吉川元長擔任總領軍出陣。
秀吉在知道吉川元春很討厭他之后,一直耿耿于懷。天正14年(1586年)秀吉為對付 德川家康無法分身去和九州的島津交戰(zhàn),所以要求毛利先去援助 大友氏。在秀吉強力邀請和小早川隆景等人的說服之下,吉川元春終于首肯再度出陣參與 九州征伐。但此時元春得到了化膿性發(fā)炎疾病(亦有癌癥的猜測),在出征前于 豐前國 小倉城去世。法名隨浪院殿前駿州太守四品拾遺海翁正惠大居士。
人物評價
元春一生的出陣戰(zhàn)伐累記共七十六戰(zhàn),戰(zhàn)績?yōu)榱膭、十二次不分勝負,是名令人聞之變色的不敗猛將。另外他在討?尼子氏時于軍中著有《 太平記》四十卷,為流傳至今的“吉川本”《太平記》,被后世評論為智勇雙全的名將。
元就平時對諸子的教育都以"團結"兩字為精要,這由著名的"三子教訓狀"及"三支箭的教訓"都是元就為了團結隆元、元春、隆景三兄弟所給予的告誡。在偉大的父親元就與仁德的兄長 毛利隆元先后過世后,吉川元春和三弟小早川隆景都信守父親的遺訓,分別在文武兩方面全力輔弼亡兄遺兒 毛利輝元支持著毛利家的繁榮。
家族成員
父: 毛利元就
母:吉川國經(jīng)之女妙玖夫人(妙玖為死后的法名)
養(yǎng)父: 吉川興經(jīng)
兄: 毛利隆元
姐:五隆局( 宍戶隆家室)
弟: 小早川隆景、二宮就辰、 穗井田元清、毛利元秋、出羽元俱、天野元政、末次元康、毛利秀包( 小早川秀包)
正室:新莊局(熊谷信直之女)
子女: 吉川元長、毛利元氏、 吉川廣家、禪岑法師(夭折)、女( 益田元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