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雅童的父親吳德榮是挑擔子走四鄉(xiāng)的銅匠,母親平秀儀是繅絲女工。他們寄居城郊,時常聽著種田郎在田間唱山歌,他是在民歌藝術(shù)的熏陶下成長的。 小時候?qū)W戲練功,七八個孩子一起練。練功是很苦的,可吳雅童居然不覺得苦,只覺得好玩。他和錫劇真的有緣分。
1950年,吳雅童沈素珍夫婦到常州。由于戲班老板分賬時卷走了所有的家底,吳雅童沈素珍所在的戲班只剩下13個人,連戲服都沒有。他們拿出積蓄添了些行頭再組戲班。一次到戚墅堰演出,別的戲班都有箱子挑著行頭,他們只有兩個背包,被當?shù)厝藨蚍Q為“背包戲班”。當時是劇作家謝鳴拿出半副箱底,終于湊出了行頭。
后來,這13個人創(chuàng)建了共和班新華實驗劇團——常州市錫劇團的前身。
之后他就一直在常州市錫劇團工作。
文革中,他被下放到金壇農(nóng)村,改行做白鐵匠。
吳雅童退休后應(yīng)邀至常州市戲劇學校擔任藝術(shù)顧問,同時也是錫劇身段、劇目等課程的授課教師,為錫劇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大批青年優(yōu)秀演員。
在他90高齡的時候每天早晨還跑步,隔三差五去錫劇團走走、看看!懊刻煲咭蝗f步!
上世紀30年代末京劇走下坡路時,很多京劇藝人搭班灘簧。京劇講究練功,吳雅童每天早晨5點多跟著京劇藝人練功。他演的戲跟別人不一樣,因為他有功夫,上臺時的亮相、臺風跟別人不一樣。練過功的人舉手投足都有一股勁!這也是“唱煞王彬彬,做煞吳雅童”的原因之一。
成長歷程
吳雅童1933年學藝,投師高和甫學丑角。高和甫圩塘人,是個參加德安橋?qū)ι礁璧拿枋帧3V萆礁韬蜑┗杀居邢嗤ㄖ帯?935年,吳雅童師從王嘉大先生學小生戲。王嘉大湖塘人,不僅是錫劇的一代宗師,而且“山歌”、“唱春”、“宣卷”、“道情”樣樣來得。吳雅童出師后在蘇、錫、常、丹陽、宜興等地搭班演出,為當時小生之一。那時候錫劇還沒有完全成型,但這種不成型反而促成了吳雅童的全能。他山歌唱得好,唱山歌助于他的臨場發(fā)揮,他什么都演過,什么都演得來。他演小生,卻也常在臺邊看小丑演員的表演,慢慢開始演起丑角。在書場里他漸漸演出名了,很多人知道有他這樣一個“小滑稽”。
吳雅童聲腔上承襲了王嘉大字真、句篤、板正的穩(wěn)健功法,吸收了錫劇前輩李如祥平易、舒展、含蓄的飄逸風味。又根據(jù)自身條件,擴展了音域,起伏更跌宕,頓挫更分明,頗具風雅小生特征。雖然他戲路廣,但早先主要還是演小生。直到1961年,他患聲帶腫瘤,手術(shù)后嗓音不及先前,便改演丑行了。
吳雅童是個有心人,又聰明,善思。嗓音條件不算好了,卻反而成全了他的表演。“唱煞王彬彬,做煞吳雅童”,說的是吳雅童長于表演。早先他參加一個進修班學習,聽得京劇大師蓋叫天說,你學一個動作,就是一個動作,學十個動作,也就只是十個動作。吳雅童更加明白表演靠的是心,這個心不僅是在舞臺上。舞臺下也要懂得思考、借鑒的道理,才能夠舉一反三,一個動作衍生出十個動作,表演靈活起來。他看見一只敲鼓的小狗電動玩具,從中琢磨出動作;看見提線木偶戲,提煉出一套“托物寓形”的表演手法。
什么戲路寬、功底好、長表演,還不止這些,他不單單是演員,他是藝術(shù)家,一個擅于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家。六十年代,他以《紅樓夜審》中的江夢升一角蜚聲藝壇,在聲腔上創(chuàng)造了真假聲并用,男女聲糅合、唱中有說,說唱相連和借助語勢以聲傳情的丑角唱腔。“別具一格的錫丑”、為錫劇填補了袍帶丑一行的藝術(shù)空缺的榮譽,他當之無愧。
吳雅童不僅能演,還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1958年,他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小戲《錯進錯出》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和《劇本》月刊先后發(fā)表。后被蘇州市滑稽劇團移植上演,上海評彈團改編為中篇評彈,演出效果很好。
錫劇生涯
關(guān)于吳雅童錫劇生涯的光彩、榮譽,實在太多了。
1950年,為配合抗美援朝劇團上演《信陵公子》一劇,在常州馬山埠中央大戲“信劇”連續(xù)上演68場,史無前例;
1954年9月,他隨江蘇省錫劇代表團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之際,赴北京演出《打面缸》飾演黃師爺;在北京參加了國慶大游行,參加了由文化部、中國戲曲界協(xié)會聯(lián)合召開的文藝界座談會;
1956年以他獨具的演法、演技和唱腔三者渾成一體的藝術(shù)風格在《雙珠鳳》中扮演文必正(小生)榮獲市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一等獎;
1957年《雙珠鳳》由中國唱片廠灌制成唱片出版發(fā)行;
1957年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紅樓鏡》中扮演周鳳祥(小生),榮獲演員一等獎;
1958年,《紅樓鏡》劇組晉京演出,受到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周恩來的親切接見;
1961年參加了江蘇省錫劇觀摩演出大會(流派會演),演出劇目《珍珠塔·后園會》、《孟麗君·冒雨戲相》,同時演出《紅樓夜審》。
《新華日報》9月28日劉靜杰撰文《別具一格的錫丑》評論吳雅童丑角表演藝術(shù),10月22日金桔發(fā)表文章《獨創(chuàng)一格的錫丑唱腔》介紹吳雅童唱腔藝術(shù);
1979年,由他主演的《紅樓夜審》在上海演出,上海電視臺錄像播放;
1983年以《紅樓夜審》中江夢升一角,榮獲江蘇省首屆劇目調(diào)演百花獎。同年,《紅樓夜審》由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彩色戲曲故事片并在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放映,由此“錫丑”在國內(nèi)具一定聲譽;
1985年,他與夫人沈素珍雙雙接受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禮請,在江浙滬兩省一市吳歌大賽上一展歌喉,獲“特別榮譽獎”……
吳雅童演過的角色近200個,他始終和錫劇相伴。妻子沈素珍因病在德安醫(yī)院臥床一年,他常去醫(yī)院看她。他親手制作的相冊,照片粘貼得非常妥貼。他和妻子的舞臺一生記錄在相冊中,熠熠生輝。
生活中吳老的動作姿態(tài)很優(yōu)美,他溫雅寧靜。他是常州山歌的傳承人,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錫劇江蘇省代表性傳承人。
1919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常州市錫劇團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分會藝術(shù)咨詢委員會委員。曾任常州市一屆人大代表,市政協(xié)二屆委員、三至八屆常委、政協(xié)八屆文教衛(wèi)體委員會副主任,常州市文聯(lián)指導(dǎo)委員會副主任,常州市文化藝術(shù)學校顧問。
藝術(shù)傳人
他的主要弟子有許志良、吳小童、吳佳偉等,均是常州市錫劇團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