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一耕陳一耕,號清橋,山長居士。1966年生于浙江省溫州,1998年定居北京。2001年結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畫專業(yè),2006-2007年結業(yè)于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導師山水高研班、精英班,F(xiàn)為中央美術學院特聘講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書法、篆刻、繪畫作品參展于文化部主辦的當代篆刻藝術大展,首屆全國陶、瓷印名家邀請展,首屆全國刻“福字壺”名家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首屆山水精英班龍瑞工作室在四川成都文殊院舉辦的“天地氣象”學術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工作室首屆山水精英班畢業(yè)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提名展、邀請展,并數(shù)次獲獎。
作品集
《中國當代名畫家藝術研究u2022陳一耕寫意山水畫藝術》出版有《名家名畫u2022陳一耕西來意作品集》、《名家名畫u2022陳一耕南雁山水作品集》、《陳一耕篆書千字文》、《陳一耕篆刻集》、《中國書u2022畫u2022印精品集》、《中國當代名畫家藝術研究u2022陳一耕寫意山水畫藝術》、《中國當代名家畫集u2022陳一耕》、《中國畫廊》陳一耕專集等多部個人專著。多幅作品在全國各專業(yè)雜志報紙介紹及多種專業(yè)圖書網(wǎng)站登載。
訪談
中央電視臺為其錄制大型紀錄片《中國畫名家——陳一耕》以及CCTV電視網(wǎng)絡《訪談陳一耕》專題片,中央教育電視臺為其錄制“天地氣象”龍瑞工作室四川成都學術邀請展(上下集)專題紀錄片,桂林電視臺為其錄制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工作室首屆山水精英班桂林采風專題片、中央電視臺“綜藝快報”、山東衛(wèi)視“時代美術”及北京衛(wèi)視“知名畫家”第一、二、三集,曾連續(xù)對其予以專題報道。
評論
得于造化 歸于心靈 作者:徐恩存 時間: 2009-11-05
青年畫家陳一耕,多年潛心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體現(xiàn)為得于造化、歸于心靈的特點。特別是詩、書、畫、印、禪學的綜合修養(yǎng),為他的作品注入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在一系列作品中,畫家以清遠之筆,呈露心源之美,既展示了大自然的鮮活、生動,又展示了清幽、祥和之境。顯然,畫家通過對南北山水的表現(xiàn),去營造一種水墨畫的清空透明的美質,在造化與人的心靈之間透出藝術的精神。畫家筆下不經(jīng)意間的山石、飛瀑與樹叢表現(xiàn),事實上,都是深觀默契的結果,表達的是天人精神融融合一的渾然與生命體驗。
陳一耕故鄉(xiāng)的南雁山水,是浙南名山,以人杰地靈聞名,從古今的漫長歲月中,孕育了諸多的名士、豪杰;這是一塊豐厚的沃土,留下了前輩們在文明史上跋涉、探索與辛勤耕耘的足跡。不能不說,走上藝術之路的陳一耕在這里獲得了得天獨厚的陶冶。
因此,他獨鐘于山水,在陳一耕心目中,不但是秀美的山川,入畫的題材,還是他心目中的“圣地”——孕育生命與藝術的搖籃。
在陳一耕的眼中,自然山水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飽含著一種濃郁的情感與精神;造化的神奇與自然的形態(tài)——重巒疊嶂、煙雨空、屋宇小徑……都浸透著鄉(xiāng)情,彌漫著詩意,給他以藝術的激情和創(chuàng)造的靈感。應該說,自然山水是他的精神之源,是他心靈的棲息地。
為了藝術理想,陳一耕負笈北上于上世紀之末。數(shù)年之后,陳一耕不論在人生閱歷,還是在藝術上,都日益成熟。當他回望故鄉(xiāng)南雁山水時,一種思鄉(xiāng)情懷,一種鄉(xiāng)愁意緒,一種表達欲望,時時涌向心頭。此時,陳一耕對故鄉(xiāng)山水了然于胸且心系南雁山水,他終于在離家數(shù)年之后,尋到了一種別樣滋味,一種別樣情懷,一種深思熟慮的形式語言。
《南雁山水寫生》正是在此背景中進行的。他重返故鄉(xiāng),徜徉在南雁山水之間。只有在南雁山水中,他才感受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最佳狀態(tài)。 陳一耕自此立下了目標,以南雁山水為題抒寫自己對生命、對世界、對美感的理解。
此后在他一系列的山水作品中,多為對景寫生的創(chuàng)作,卻流露出濃郁的心靈化的特點:形的隨心所欲,用筆的松動灑脫,墨色的氤氳虛實,整體的飄逸疏淡……都體現(xiàn)了畫家把心靈融入山水的愿望、理想。因此,這些作品不僅只是賞心悅目的山水畫,更有靈魂歸宿、精神家園的含義。如隴南寫生、巴中寫生、京郊寫生、寧波寫生、云貴寫生等都是如此。
在這些作品中,不乏層巒疊嶂、煙水迷離之景。不同的是,畫家在這些作品中強調了某種意味與情趣,即“自我”融入其中的感悟與怡然;重要的是,畫家以現(xiàn)代的目光去審視、擷取山水自然的片斷,去傳達特定的意蘊。譬如,山坡與田野的現(xiàn)代生活氣息、深山村落的裊裊炊煙、樹林掩映的紅頂新房、瀑布與小徑等等,都在濕潤韻秀、煙云空靈之中,與人的精神相連接,使有限的意象,導向若隱若現(xiàn)的無限存在。在無限的存在中,生發(fā)出心靈的遠游、鄉(xiāng)關的夢寐。換言之,就是這些山水、田園意象洗滌了畫家及同代人焦慮的精神,還他以精神的舒展與安頓。只有在這里,心靈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家園。
當然,最值得稱道的是,他把自己的藝術從古典模式的蕭疏荒寒與幽寂冷清之中解放出來,還原了生活的現(xiàn)實氣息與情趣意味。筆墨之間、意象之間的整體氛圍都帶有樸實淳厚的泥土氣,并化入了生命態(tài)度中燦爛感性的因素,把不同地域山水的生動之美,變成富于生命色彩的意象圖景。應該說,在這些作品中,洋溢著生命感性力量的激活,是生命情調自由舒放的必然表現(xiàn)。
在陳一耕山水作品中,不變的是:永恒的蒼茫、永恒的生命活力、永恒的天真。這三個不變的因素使畫家在作品中體現(xiàn)出性情本色,呈露心源之美與造化的無窮。
顯然,陳一耕在藝術求索之路上,十分注重感情、生命、情調的追尋與表現(xiàn)。從根本上說,這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一脈相承的,不同的是陳一耕追尋與表現(xiàn)的是當代畫家的生命情調。特別是在他的近作中,更見蒼茫渾然與氣韻生動,并內斂著一種清新、質樸的審美品格。
畫家的心靈已不止于感情、情愫本身,乃以學養(yǎng)為主,更不止于想象、感覺,乃以性情為主,通過藝術的形式、語言去提升自然山水之美。我們看到,在畫家的新作中,不拘定法的筆墨表現(xiàn),直取造化的激情,形式提取的創(chuàng)意特點,使作品境界闊大,視野高曠,在點、線、色、墨中造就了運動的視覺態(tài)勢,它們是跳躍的、歡快的、活潑的,給人以視覺的享受和感情洋溢的審美愉悅。
陳一耕在《南雁山水寫生隨筆》中寫道:“畫山水不能完全像山水,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是自然無法比擬的,它與自然的不同之處,正是藝術家心靈的給予。他將主觀意念情緒通過特定的物象和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達到形神高度統(tǒng)一的境界,激發(fā)觀者的想象,使人共鳴和震撼。這便是藝術家的魅力!痹诋敶,以懷舊的情緒繼承傳統(tǒng)和以懷舊的情緒發(fā)展中國畫,開拓新局面,都將無濟于事。陳一耕顯然已經(jīng)意識到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生命形式和風格來體現(xiàn)和表達。他在隨筆中所述的正是這樣的意思——某一類藝術與某一種風格,不是也不可能是人類這一復雜生命物種永恒的、永具審美意義的守護神。
生命形式的更迭決定了藝術樣式、風格的新的選擇與轉換。陳一耕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對傳統(tǒng)進行研習、梳理之后,他幡然走出傳統(tǒng),走進造化,直接汲取鮮活的創(chuàng)造精神與靈感,讓生命與藝術一體化,使自己的藝術不是空洞無物的傳統(tǒng)復制與模仿,而是與生命相關,直接地成為生命潛能的表達。這正是陳一耕山水作品的意義。
擺脫了“高古”的定法,心靈的舒放帶來了繪畫的自由,藝術才能獲得感性的生命,最少理性束縛和邏輯的規(guī)范,使美感、精神、境界獲得了開放與伸展。我們在作品中看到的不是遠山遠水,不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而是感情生命形式的生動呈現(xiàn),它表明了畫家在轉型時代的藝術觀念自覺更迭。在貼近自然中謳歌生命,成為陳一耕永不改變的理念。
因此,陳一耕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尋到了自己的視角,建立了自己的表達方式,得心自如地舒展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應該說,陳一耕是一位極富抒情氣質與浪漫意韻的畫家,他善于把物質與現(xiàn)實的山水詩意化、精神化,并嫻熟地轉換為筆墨語言與形式法則。在融入了詩、書、畫、印、禪學的綜合素質中,使作品底蘊豐厚,洋溢著魅力四溢的文化氣息。作品的格調因此得到提升,產生了古今溝通、承前啟后的文本特點,煥發(fā)出當代繪畫特有的詩情和美感。
陳一耕以耕耘者的精神,在實踐中磨礪自己的藝術,其藝術漸入佳境?嘈娜,天不負,在“學而不厭”的心態(tài)中,他的藝術表現(xiàn)得更為純粹、更為本質,體現(xiàn)出當代中國藝術特有的氣度和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