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劉淑芬

    劉淑芬(研究員)

    劉淑芬(Shu-fen Liu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后研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后研究,史語所副研究員(1983.8-1993.2)、 研究員(1993.2至今)。專攻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古社會史。代表作品有《六朝的城市與社會》、《慈悲清凈一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中古的佛教與社會》等,以及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論文。

    個人簡介

    劉淑芬(Shu-fen Liu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后研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后研究,史語所副研究員(1983.8-1993.2)、 研究員(1993.2至今)。專攻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古社會史。

    作品一覽

    學位論文

    《六朝時代的建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82)。

    出版著作

    《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學生書局,1992)。

    《慈悲清凈──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臺北:三民書局,2000)。

    劉淑芬著,任大熙譯,《六朝的城市與社會》(韓文版)(韓國,??市:景仁文化社,2007)。(注:本書系舊作,但譯本有新增和校訂部分。)

    劉淑芬

    《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

    《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

    學術(shù)論文

    〈六朝建康的經(jīng)濟基礎(chǔ)〉,《食貨月刊》(復(fù)刊)11.11/12 (1983):1-14。

    〈六朝建康的園宅〉,《大陸雜志》66.3 (1983):39-47。

    〈建康與六朝歷史的發(fā)展〉,《大陸雜志》66.4 (1983):36-47。

    〈六朝建康與北魏洛陽之比較〉,《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xiāng)研究所學報》2.1 (1983):177-189。

    〈六朝建康城的興盛與衰落〉,《大陸雜志》67.4 (1983):23-40。

    〈六朝時代的建康──市廛民居與治安〉,《大陸雜志》68.4 (1984):23-45。

    〈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高雄文獻》20/21 (1985):5-46。

    〈清代的鳳山縣城 (1684-1895):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高雄文獻》20/21 (1985):47-63。

    〈清代臺灣的筑城〉,《食貨月刊》(復(fù)刊)14.11/12 (1985):484-503。

    〈六朝會稽士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 (1986):285-327。

    〈六朝南海貿(mào)易的開展〉,《食貨月刊》(復(fù)刊)15.9/10 (1986):379-394。

    〈三至六世紀浙東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3 (1987):485-524。

    〈近四十年來中共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8)。

    〈中古坊制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2 (1989):293-315。

    〈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陸雜志》82.1 (1991):31-48。

    〈五至六世紀華北鄉(xiāng)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 (1993):497-544。

    〈北齊標異鄉(xiāng)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4 (1994):1-50。

    〈慈悲喜舍──中古時期佛教徒的社會福利事業(yè)〉,《北縣文化》40 (1994):17-20。

    “Art, Ritual and Society: Buddhism practice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sia Major 8.1 (1995): 19-46.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和唐代尊勝經(jīng)幢的建立──經(jīng)幢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 (1996):145-193。

    〈從本愿寺石刻看唐代獲鹿的地方社會〉,見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收入《簡牘學報》〔臺北:蘭臺出版社,1997〕,第16期),頁119-151。

    〈經(jīng)幢的形制、性質(zhì)和來源──經(jīng)幢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3 (1997):643-786。

    〈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一)、(二)、(三)〉,《大陸雜志》96.1 (1998):22-31;96.2 (1998):25-43;96.3 (1998):20-40。

    〈石室瘞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一)、(二)、(三)〉,《大陸雜志》98.2 (1999):49-60;98.3 (1999):97-113;98.4 (1999):145-152。

    〈唐代俗人的塔葬〉,《燕京學報》新7 (1999):79-106。

    〈中古的宦官與佛教〉,《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9),頁45-70。

    “Death and Degeneration of Life: Exposure of Corpse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8 (2000): 1-30.

    〈從民族史的角度看太武滅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 (2000):1-48。

    “Jiankang and the Commercial Empire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he Medieval Chinese Economics History,” in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Realm 200-600, ed. Scott Pearce, Audrey Spiro and Patricia Ebrey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pp. 35-52.

    〈北魏時期的河東蜀薛〉,《中國史學》11(東京:中國史學會,2001),頁37-55。

    〈年三月十──中古后期的斷屠與齋戒(上)、(下)〉,《大陸雜志》104.1 (2002):15-33;104.2 (2002):16-30。

    “Ethnicity and the Suppression of Buddhism in Fifth-Century North China: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aiwu Rebellion,” Asia Major 15.1 (2002): 1-22.

    〈墓幢研究──經(jīng)幢研究之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4 (2003):673-763。

    〈「客至則設(shè)茶,欲去則設(shè)湯」──唐、宋時期世俗社會生活中的茶與湯〉,《燕京學報》16 (2004):117-155。

    〈六朝建康的佛寺與城市空間〉,《古代都市與王權(quán)》(「百濟研究叢書」第13輯,韓國:忠南大學百濟文化研究所,2005)(注:本文系以韓文發(fā)表)。

    〈中古僧人的「伐魔文書」〉,收入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cè)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頁135-173。

    〈戒律與養(yǎng)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3 (2006):357-400。

    〈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燕京學報》19 (2006):67-97。

    〈中國撰述經(jīng)典與北朝佛教的傳布──從北朝刻經(jīng)造像碑談起〉,見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收入《簡牘學報》〔臺北:臺北市簡牘學會,中華簡牘學會,2006〕,第19期),頁249-276。

    〈六朝建康的佛寺與城市空間〉,收入《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2006),頁57-84。

    〈「禪苑清規(guī)」にみる茶禮と湯禮〉,收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中國宗教文獻研究》(京都:臨川書店,2007),頁119-162。(注:本文以日文發(fā)表)

    〈中古佛教政策與社邑的轉(zhuǎn)型〉,《唐研究》13 (2007):241-299。

    〈禪苑清規(guī)中所見的茶禮與湯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4 (2007.12):629-671。

    〈唐、宋時期僧人、國家和醫(yī)療的關(guān)系:從藥方洞到惠民局〉,收入李建民編,《從醫(y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08.10),頁145-202。

    〈香火因緣──北朝的佛教結(jié)社〉,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u2027基層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u2027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09.6),頁219-272。

    〈玄奘的最后十年 (655-664)──兼論總章二年 (669) 改葬事〉,《中華文史論叢》95 (2009.9):1-97。

    "The Return of the St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Epigraphy an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Two: The Period of Division (220-589 AD), ed. John Lagerwey and Lü Pengzhi (Leiden: Brill, 2009), pp. 319-342.

    〈從《禪苑清規(guī)》看唐宋時期的茶、湯禮與養(yǎng)生文化〉,《知識饗宴系列》(臺北:中央研究院,2010),頁184-207。

    書評翻譯

    〈讀《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食貨月刊》(復(fù)刊)13.7/8 (1983)。

    會議論文

    “Ethnicity and Suppression of Buddhism in 5th-Century Chang’an” (conference paper for The 5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Washington D. C., March 28, 1998).

    〈從家廟到功德墳寺──一個文化史的角度看唐宋變革〉,發(fā)表于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辦,「唐宋時期的社會秩序與社會流動」學術(shù)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7月18-19日。

    〈六朝建康的佛寺與城市空間〉,發(fā)表于「王權(quán)與都市」國際研討會,韓國:忠南大學百濟文化研究所,2004年10月26-27日。

    “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 (conference paper for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East Asia Conference, Cambridge, England, July 1-2, 2004)。

    〈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發(fā)表于第二屆亞洲醫(yī)學史學會主辦,「宗教與醫(yī)療」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11月16-19日。

    〈《禪苑清規(guī)》中所見的茶禮與湯禮〉,發(fā)表于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主辦,「中國宗教文獻研究──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創(chuàng)立七十五周年記念」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日本:京都大學,2004年11月18-21日。

    〈從藥方洞到惠民局──僧人、國家和醫(yī)療的關(guān)系〉,發(fā)表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從醫(yī)療看中國史」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12月13-15日。

    〈唐、宋時期的功德寺──以懺悔儀式為中心的討論〉,發(fā)表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唐宋社會變遷」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4-5日。

    “The Return of the St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Epigraphy an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conference paper for Rituals, Pantheons and Techni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before the Tang, Paris, December 18-21, 2006).

    〈從造像碑看南北朝佛教的幾個面相〉,發(fā)表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中國史新論u2027宗教篇與性別篇」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5月1-3日。

    〈唐、宋時期的功德寺──以懺悔儀式為中心的討論〉、〈附論:功德寺的意涵〉,發(fā)表于中國歷史學會、國立政治大學、新史學社等主辦,第三屆中國史學會──「基調(diào)與變奏:7-20世紀的中國」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7年9月3-5日。

    〈玄奘的最后十年 (655-664) ──兼論669年改葬事〉,發(fā)表于發(fā)表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08年10月27日。

    〈香火因緣──北朝佛教信仰團體之研究〉,發(fā)表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座談會,臺中:惠蓀農(nóng)場,2008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

    〈高僧形像的傳播與回流──從「玄奘負笈圖」談起〉,發(fā)表于成功大學歷史系主辦,「宗教傳播與宗教沖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2009年11月14-15日。

    其他作品

    〈中國歷史上的舍利信仰〉,《靜宜大學新聞深度分析簡訊》94 (2002)。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唐、宋寺院中的茶、湯、藥與儀節(jié)〉,《中央研究院周報》1017 (2005.4.28):4-6。

    個人自述

    佛教與中古政治、社會的互動

    民族和宗教是中古歷史的兩項重要成分,我主要從佛教的角度切入,以探究當時佛教和國家、社會的互動。以佛教而言,不僅應(yīng)就佛教內(nèi)部教義經(jīng)典探討,也應(yīng)考慮國家政策對于佛教發(fā)展的影響;同時,由于佛教披靡盛行,它也影響部分的國家政策,以及若干社會的組織和行事。此外,研究佛教史亦宜檢視佛教教團和世俗社會的互動關(guān)系。先前拙著扣緊上述環(huán)節(jié),集中在以下幾個課題的討論: (一)經(jīng)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的譯本、流傳和唐代經(jīng)幢的出現(xiàn)的關(guān)系,經(jīng)幢的形制、性質(zhì)和來源,以及經(jīng)幢在宗教上的作用。(二)死亡信仰和儀式:包括露尸葬的林葬和石室瘞窟、塔葬、舍利信仰、「墓幢」和「墓葬陀羅尼」的討論。(三)佛教與不同民族的互動:從五世紀上半葉華北的政治情勢和盧水胡人的佛教信仰的視角,探討太武滅佛的另一面相。(四)佛教與政治、社會的關(guān)系:中古的佛教信仰組織、唐代實施「年三月十」(佛教的三長齋月和每個月的十齋日)、天下普斷屠殺問題的討論、宦官的佛教信仰及其對佛教發(fā)展的影響。

    有關(guān)中古佛教和政治、社會的相互影響,還有很多饒有興味的課題,如唐宋時期功德寺、圣僧信仰、法相宗的發(fā)展等問題,都有待日后持續(xù)的努力。

    TAGS: 人物 個人 學者 高等教育
    名人推薦
    • 劉芳亮
      劉芳亮(?-1649),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lǐng)。早年從軍,是李自成的心腹部將之一,任左營制將軍。崇禎十七年(1644),率部由山西出太行,進入豫北、畿南...
    • 廖乾五
      廖乾五(1866——1930),原名正元,又名華龍,化名劉省三,平利縣八仙鎮(zhèn)龍門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中共漢口地委委員,“建國陸海軍大元...
    • 羅文華
       羅文華,男,1965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河北省景縣,1983年畢業(yè)于天津海河中學,198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yè)。
    • 蘇漢臣
      蘇漢臣(1094年―1172年),汴梁(今河南開封)人,一說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畫家。北宋末年任畫院待詔,南宋初年任承信郎。畫學劉宗古,所...
    • 默啜可汗
      (?-716)一作墨啜。唐時可汗。姓阿史那氏,名環(huán)。骨咄祿弟。天授二年(691)立,稱阿波干可汗。證圣元年(695),受封為遷善可汗。萬歲通天元年(696),助...
    • 平西王
      平西王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種封號,“王”的地位一般僅次于皇帝。冠以“平西”,有平定王朝西部疆域的意思。歷史上曾經(jīng)獲此封號的人以吳三桂最為...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