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伍思薇 華裔導演伍思薇(AliceWu)1998年,伍思薇從史丹福大學獲得電腦學博士學位后,到微軟(Microsoft)的Cinemania and Music Central工作,那是微軟提供娛樂性CD-ROM的一個部門。但伍思薇有一個長期未實現(xiàn)的夢想:她想當一名作家。
起初,她認為這個選擇對她來說是不存在的,原因是她是臺灣移民的一名女兒,而她在走進加州的公立學校時,說的只是國語(普通話)。
伍思薇在最近的一次采訪面談時說:“當我一直長大的時候,我當然知道,我將要照顧父母;而主修英文的人,通常都不會賺到足夠的錢來還債和供養(yǎng)父母!
就在這時,微軟正為了如何重組其資訊服務,以適應快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而猶疑不決。伍思薇的部門變得清閑,於是她開始寫小說,靈感來自她對同性戀的經(jīng)驗,以及她的母親到了中年時的煩惱。
在她探索的文化中,伍思薇發(fā)覺很多人會說一些口不對心的話。她想,這些人的言詞與他們面部表情的差距,可能在電影里能夠更好地表達。
這個想法促使她參加了西雅圖大學一個12周的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班,在此期間,她寫出了《面子》的初稿那是拖了很久后,用3個晚上的時間寫出來的。
奇怪的是,她說,她的導師喜歡它。但他對她說,只有她親自執(zhí)導,才能夠保持劇本的完整性。
現(xiàn)在看來,伍思薇之所以能夠獲得這一刻的成功,全因為她抵住了經(jīng)驗豐富的電影行政人員提出的、不受她歡迎的刪改。
為了執(zhí)導電影,她排除萬難,竟然辭去了微軟的工作職位,并告訴自己有5年的時間來爭取成功。
伍思薇搬到紐約市布碌侖(Brooklyn)區(qū)去了,并修讀由奧士曼(Alan Oxman)執(zhí)教的一個課程。她學懂了“打游擊拍電影”的方法,但在她給自己的5年時間中,有3年她是沒有碰過《面子》的。
但2002年時,事情有改變。教她寫劇本的老師給了她一個提示,她把劇本送去參加一個由荷里活網(wǎng)絡推廣組織贊助的比賽,結果勝出了。
伍思薇說:“他們要我和很多荷里活的人見面,大部分是亞裔美國電影行政人員;坦白說,我對他們所知不多!
在一次前往洛杉磯的行程中,伍思薇遇到Teddy Zee.當時Zee是Overbrook Entertainment的主席。他深受這個劇本的感動,他說:“不是我選了這個劇本;是這個劇本選了我。”
拍攝在2003年秋天開始,當時還拜佛和燒香。
雖然伍思薇對自己的故事信心十足,但她仍然發(fā)出了一個警告,她對監(jiān)制說:“天呀!我需要告訴你們,我可能做得很差;我知道我真的喜歡這個劇本,但我從來沒有執(zhí)導過!
很多的片段都是在布碌侖和法拉盛拍攝的。
開拍不久后,伍思薇發(fā)覺,日子是10月10日,而影片還要拍數(shù)周,但她卻兌現(xiàn)了自己5年計劃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