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史
楊寧史,1886年出生于瑞士阿爾本,中學畢業(yè)后在德國漢堡一家公司任職,1908年到德國禪臣洋行從事貿易工作,1911年奉派來華,在天津禪臣洋行任職,三年后升任經理,為總公司主要股東之一,其股份占全公司的三分之一。后一度調往太原,這期間,他結識了軍閥閻錫山,曾派德國專家為閻錫山建立西北煉鋼廠,并為其代購同蒲鐵路材料、火車頭、機器等,因而二人成為朋友。30年代,他成為德國禪臣洋行在華代理人,此后他便開始周游中國,我國大多數(shù)城市、各個名山大川無不留下他的足跡。天津淪陷前夕,他又回到天津,除任洋行總經理外,還兼任天津物華進出口公司、上海洪記進出口公司顧問。楊寧史不但能講流利的中文,而且還酷愛中國文化,尤其喜愛收藏研究中國文物古董,他收藏的近代銅器在當年曾聞名全國。據說其在德璀琳大院3號的私宅,不但建筑 裝修得豪華奢侈,而且室內均以中國古物作為裝飾!禪臣洋行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德國獨資公司,總行設在德國漢堡。1846年該行在廣州設立分行,1856年在上海設立分行,后又在天津、漢口、青島、北京、太原、沈陽、大連、哈爾濱等我國各重要商埠開辟分行。天津禪臣洋行位于特一區(qū)威爾遜路(今解放北路)113號,設有出口、進口、西藥、機器、羊毛、皮毛、日本、保險等部,向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出口中國土產,將國外的五金、鋼鐵、雜貨、化學原料、紙張等進口到中國,并經營各種機器設備、鋼鐵制品、運輸工具、鐵路器材及電力設備等。
抗戰(zhàn)勝利后,楊寧史一面指使副經理羅希堵(W.Rohnstock)將該行資金轉移瑞士,一面將已解體的偽蒙疆政府在該行訂購的大量機槍、迫擊炮、炮彈等軍火,獻納給了 國民黨陸軍第94軍軍長牟廷芳,向國民黨政府邀功買好。但包括楊寧史在內在津所有德僑仍被告知“不得離開天津,等候有關方面審查”,特別是當聽說國民黨政府將要查封德僑產業(yè)、遣送德僑回國時,楊寧史極為焦慮。1945年11月,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宋子文到北平視察時,從該院臨時駐平辦公處主任譚伯處獲得楊寧史收藏國寶的消息,遂專程來到天津與楊寧史商議獻納事宜。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談話后,楊寧史答應將自己數(shù)十年來收藏的241件古代銅器自愿獻納給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俾資中國保存文獻。他承認,這些藏品原本就屬于中國,理應還給中國政府。
楊寧史經與譚伯磋商,雙方達成協(xié)議:楊寧史無償獻納241件銅器,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辟景仁宮專室陳列,并擬訂室名為“楊寧史獻呈銅器陳列室”,室內用文字形式,寫明這些文物的搜集、收藏、獻呈經過,關于陳列方式及編制目錄說明等,準予參考楊寧史聘請的兩名德國文物專家博士康思頓(Dr.Consten)、羅越(Dr.Loehr)的意見。陳列室開幕時由博物院邀請中外名流前往參觀。同時允許兩名德國專家留華,一年內完成其對該項銅器的研究及編撰圖說工作,并出版專集,所需費用由中國政府承擔。
1946年1月21日,在天津警方的“護送”下,楊寧史攜帶銅器來到北平,并將其暫存于北平瑞典百利洋行內。22日,教育部平津區(qū)特派員沈兼士,國內文物鑒定專家于思泊、鄧以蟄,一大早就來到故宮內等候驗收。上午9時,行政院院長臨時駐平辦公處專門委員曾昭六、董洗凡,教育部清理戰(zhàn)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qū)副代表王世襄,博物院總務處秘書趙儒珍(原定為總務處長張庭濟,因病未到)等,由行政院駐平辦公處出發(fā)來到百利洋行,與早已等候在那兒的楊寧史及兩名德國文物專家交接銅器。要裝上卡車時,發(fā)現(xiàn)銅器并沒有用木箱包裝,只是分裝于181個軟囊中。為保險起見,臨時又讓辦公處的庶務員劉豫章拿來兩條地毯,鋪墊在卡車車箱內。11時裝車完畢。卡車進故宮神武門后,由院中工役在古物館人員及警察監(jiān)視下,用抬筐將銅器運至絳雪軒。
午飯后中德雙方一行9人開始點驗。因楊寧史交給宋子文的獻納文物目錄正本還沒有寄過來,大家遂以其手中一件副本作為根據,參照文物圖片進行查驗。據統(tǒng)計,此次楊寧史獻納的有銅器120件、兵器121件,兩項共計241件,包括“宴樂漁獵紋戰(zhàn)國壺”、“商饕餮紋大鋮”以及鼎、卣、爵杯、玉柄戊等。其中缺少目錄中的第118號簠器,據楊寧史說,此件明日即可運來。目錄中的第63號戈因在運平途中破碎,已被楊寧史事先撤出,軟囊內有文字注明。另將目錄中沒有記載的001號到008號8件兵器記入目錄中。經驗收人員點收無誤,逐人在每頁目錄上簽名蓋章。當日下午將所有銅器一并運往延禧宮庫房保存。故宮博物院開具了一張臨時收據,驗收人員簽名蓋章后交給楊寧史,臨時收據上有附注兩條,說明日后補交第118號一件及正本目錄尚須核對。大家商定,等正本目錄寄到后與此副本目錄核對無誤,及在津的118號簠器繳來后,全部正式手續(xù)再行補齊。下午6時接收完畢。
次日,楊寧史將118號簠器交到故宮博物院,據該院專家鑒定稱,此為周代銅器,名曰“名蟠虺簠”,為稀世珍寶,雖已破碎,但如用膠粘好,仍能觀其形狀。
事后,宋子文問譚伯,楊寧史收藏這此銅器花費究竟有多少?譚伯回答說,我曾私下里打聽過,據說,楊寧史收集這些中國古代銅器歷時數(shù)十載,前后所費折合美金約有10余萬元,其中一大部分是淪陷時期河南等地出土的青銅器。而據派往參加接收的專家稱,楊寧史所獻銅器中頗多商代、周代器具,皆屬精品、絕品,為收藏家所罕見,堪稱無價之寶,其價值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宋子文聽后不無惻隱地說,楊寧史多年收藏不無微勞,而今一朝恭謹呈獻,衡以人情,亦屬割其所愛,理應予以酬金,以示體恤。于是,3月5日,國民政府給付了楊寧史國幣2000萬元的酬金,并且下令對禪臣洋行德籍同仁及其家屬暫緩遣送,予以必要的保護。
但隨后,楊寧史遞交的“恢復德僑營業(yè)暫行辦法”、“恢復德僑營業(yè)永久辦法”并沒有得到國民黨政府的認可。3月9日,天津市警察局奉令開始調查楊寧史在敵偽時期資敵罪行,并且將禪臣洋行查封。隨著“捐寶救德產”夢想的破滅,楊寧史愈感到事態(tài)不妙,先由禪臣洋行買辦王公澤向國民黨94軍行賄黃金700兩作為買路錢,隨后楊寧史帶領洋行主要負責人及部分德僑逃往太原投奔閻錫山。在太原,楊寧史被閻錫山聘為第 二戰(zhàn)區(qū)司令部技術顧問,同年又任閻錫山經營的西北實業(yè)公司下的同記貿易公司經理。1947年七八月間,楊寧史到上海與吳明焯、王公澤等共同開辦宏濟滬行。1948年,他轉到北平擔任同記平行總經理。12月2日,楊寧史來津視察天津分公司業(yè)務。天津解放后,同記天津分公司被軍管會接管,楊寧史本人也被天津市政府限制了行動自由。
1954年6月1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將楊寧史驅逐出境。在他準備乘輪船回德國時,海關檢查人員在他的行李中發(fā)現(xiàn)夾帶有珍貴文物、考古書籍等共計326件,其中有商代銅鼎,唐、宋、元、明的精品瓷器,漢、唐樣式穎特的陶俑等,除219件虛報為“瓷狗”、“瓷罐”、“瓦獸”外,其余均未報關。經天津文物局專家鑒定,這些均為我國的極品文物。海關經與市外事處、文化局研究,決定依照《海關法》175條、177條及《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第九條規(guī)定,予以全部沒收。另有兩套考古書籍、58張考古照片,以及1946年獻納241件文物,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為其開具的收據和刊載這一消息的有關報紙,海關拍照后予以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