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年對照
年號紀(jì)年 | 建昭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公元紀(jì)年 | 前38年 | 前37年 | 前36年 | 前35年 | 前34年 |
干支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歷史大事
京房奏考功課吏法
建昭二年(前37年)六月, 京房奏考功課吏法:令、丞、尉治一縣,崇教化無犯法者,都給以升遷;有盜賊,滿三日未發(fā)覺,則由縣尉承擔(dān)責(zé)任;如縣令發(fā)現(xiàn)并親自除盜賊,則丞、尉負(fù)其罪。元帝令公卿朝臣與 京房會議溫室,皆以為京房所言煩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許。時部 刺史奏事京師,元帝召見諸刺史,令 京房曉以課事,刺史也認(rèn)為不可行。 御史 大夫 鄭弘、光祿大夫周堪始以為不可,繼而認(rèn)為可行。當(dāng)時中書令 石顯、 尚書令五鹿充宗專權(quán),皆嫉 京房,于是建言試以 京房為郡守。元帝任 京房為魏郡(今河南安陽北)太守,得用考功法治郡。月余, 石顯誣告 京房“誹謗政治,歸惡天子”罪下獄 棄市,妻子 徙邊。 御史 大夫鄭坐與京房關(guān)系密切,免為庶人。
高句麗建國
公元前37年,夫余人 朱蒙在玄黨郡 高句麗縣轄區(qū)內(nèi)建立政權(quán)。高句麗,史書記作“高句驪”,簡稱為“句麗”或“句驪”。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qū)出現(xiàn)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 民族。周秦時期,高句麗的先人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qū)。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 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 朝鮮半島北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lián)合 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xù)了705年之久。曾是 中國東北地區(qū)影響較大的少數(shù) 民族政權(quán)之一。高句麗作為中國古代東北地區(qū)最具特色與影響的 民族和地方政權(quán)之一,曾創(chuàng)造了 輝煌的歷史。西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wèi)氏 朝鮮后,以其地置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并在高句麗聚居之地設(shè)置高句縣,轄屬于玄菟郡。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麗建立政權(quán),成為中國歷史上漢代玄菟郡轄屬下的一個地方 民族政權(quán)。高句麗建立政權(quán)后,其都城“三治兩遷”。公元前37年至公元3年,都于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公元3年至公元427年,都于 國內(nèi)城(今 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至公元668年,都于平壤城(今 朝鮮平壤)。
郅支單于敗死
漢使谷吉等被 郅支單于所殺后,元帝三次遣使到康居,索還谷吉等人尸體。 郅支單于困辱漢使,不肯奉詔。建詔三年(前36年)冬,西域都護 甘延壽、副校尉 陳湯矯制發(fā)屯田車師的吏卒和域十五國軍隊共四萬人,分兩路進(jìn)入康居,攻殺 郅支單于,斬殺 閼氏、太子、 名王以下一千五百十八人; 俘虜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還有千余人。 匈奴隨 郅支單于西適者幾乎全部覆沒。
斬殺郅支單于
公元前35年春季,正月, 郅支單于的人頭被送到長安。 甘延壽、 陳湯上書說:“我們曾經(jīng)聽說,天下的大道理莫過于統(tǒng)一。從前有唐堯、虞舜,今有強大的漢朝。匈奴呼韓邪單于已成為我們北方的藩屬,只有郅支單于背叛漢朝,沒有伏罪。他逃亡到大夏王國以西,認(rèn)為強大的漢朝不能使他稱臣?xì)w順。郅支單于對百姓殘忍狠毒,巨大的罪惡上通于天。臣甘延壽、陳湯,率領(lǐng)仁義的軍隊,替天討伐,幸賴陛下神異威靈,陰陽配合,天氣晴明,攻破敵陣,打敗敵人,斬殺郅支單于及名王以下。應(yīng)該把郅支單于的頭懸掛在長安槁街蠻夷館舍之間,以昭示萬里,膽敢冒犯強大漢朝的,距離雖遠(yuǎn)也必誅殺!”丞相 匡衡等認(rèn)為:“現(xiàn)在春季,正是掩埋尸骨之時,不應(yīng)懸掛人頭!痹巯铝顟覓燠ぶ斡诘念^示眾十日,然后掩埋。并祭告位于郊外的祖先祭廟,大赦天下。滿朝文武向元帝祝賀,舉行酒宴。
君主簡介
漢元帝劉奭(前74年―前33年),漢宣帝 劉詢與嫡妻 許平君所生之子,西漢第十一位皇帝。劉奭出生幾個月后,其父即位為帝。兩年后,其母許平君被 霍光妻子 霍顯毒死;艄馑篮螅毓(jié)三年(前67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黃龍元年(前49)十月,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在位16年,病死,終年42歲,謚號為孝元皇帝。
相關(guān)年號
年號 | 起訖時間 | 使用時間 | 備注 |
---|---|---|---|
漢武帝(在位:前141年—前87年) | |||
建元 | 前140年—前135年 | 6年 | |
元光 | 前134年—前129年 | 6年 | |
元朔 | 前128年—前123年 | 6年 | |
元狩 | 前122年—前117年 | 6年 | |
元鼎 | 前116年—前111年 | 6年 | |
元封 | 前110年—前105年 | 6年 | |
太初 | 前104年—前101年 | 4年 | |
天漢 | 前100年—前97年 | 4年 | |
太始 | 前96年—前93年 | 4年 | |
征和 | 前92年—前89年 | 4年 | 又作 延和 |
后元 | 前88年—前87年 | 2年 | 此年號有爭議,有人認(rèn)為可能不是年號,詳見本年號條目正文 |
漢昭帝(在位:前87年—前74年) | |||
始元 | 前86年—前80年 | 7年 | |
元鳳 | 前80年—前75年 | 6年 | |
元平 | 前74年 | 1年 | 七月 漢宣帝即位沿用 |
漢宣帝(在位:前74年—前49年) | |||
本始 | 前73年—前70年 | 4年 | |
地節(jié) | 前69年—前66年 | 4年 | |
元康 | 前65年—前61年 | 5年 | |
神爵 | 前61年—前58年 | 4年 | |
五鳳 | 前57年—前54年 | 4年 | |
甘露 | 前53年—前50年 | 4年 | |
黃龍 | 前49年 | 1年 | |
漢元帝(在位:前48年—前33年) | |||
初元 | 前48年—前44年 | 5年 | |
永光 | 前43年—前39年 | 5年 | |
建昭 | 前38年—前34年 | 5年 | |
竟寧 | 前33年 | 1年 | 六月 漢成帝即位沿用 |
漢成帝(在位:前33年—前7年) | |||
建始 | 前32年—前28年 | 5年 | |
河平 | 前28年—前25年 | 4年 | |
陽朔 | 前24年—前21年 | 4年 | |
鴻嘉 | 前20年—前17年 | 4年 | |
永始 | 前16年—前13年 | 4年 | |
元延 | 前12年—前9年 | 4年 | |
綏和 | 前8年—前7年 | 2年 | 二年四月 漢哀帝即位沿用 |
漢哀帝(在位:前7年—前1年) | |||
建平 | 前6年—前3年 | 4年 | 二年六月改元 太初元將,同年八月又改回建平二年 |
太初元將 | 前5年 | 1年 | 又作 太初 |
元壽 | 前2年—前1年 | 2年 | 或作元受,二年九月 漢平帝即位沿用 |
漢平帝(在位:前1年—5年) | |||
元始 | 1年— 5年 | 5年 | 居延漢簡中這個年號被用至元始二十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