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為季武子。其父季文子(季孫行父)。其孫季平子(季孫意如)。文子、武子、平子三人輔佐魯國文宣成襄昭定六位國君,位列三卿之首,獨(dú)專國政。
生平事跡
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魯,周成王授周公討伐管蔡的大權(quán),因此魯為大國,而有三軍。自魯文公以來,魯國日漸弱小,而且時(shí)常要聽從霸主晉國(或者齊國楚國)的號(hào)令,如果軍多,則貢獻(xiàn)也多,這樣一來國力不支,于是自減中軍,只剩上下二軍,屬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shè)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征賦。由此公室益弱而三桓漸強(qiáng)。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季武子不顧叔孫氏的反對,悍然立公子裯為魯君,是為魯昭公。
昭公五年,罷中軍,而四分公室,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guī)煟鍖O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於公,國民不復(fù)屬於公,公室彌益卑矣”。
自此,季孫氏專權(quán),三桓日益強(qiáng)大而魯國公室日益弱小。
賦詩以答
晉范宣子來聘,且拜公之辱,告將用師于鄭國。公享之,賦《摽有梅》。季武子曰:“誰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歡以承命,何時(shí)之有?”武子賦《角弓》。賓將出,武子賦《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獻(xiàn)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為子孫藏。丐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襄公8年,969-960頁)
范宣子到魯國訪問,答謝魯侯之朝晉。魯侯宴享范宣子,宣子賦召南的《摽有梅》。詩中說,如不嫌棄,請嫁給我,宣子以此詩邀魯共同討伐鄭國。季武子響應(yīng)說,晉侯如同花朵,魯侯如同嗅味,表示魯將跟隨晉;又賦《角弓》,用詩中的“兄弟婚姻”表示承允范宣子之請。宣子將出門,武子又賦《彤弓》,以其中的“我有嘉賓”祝?腿。
季武子如晉拜師,晉侯享之。范宣子為政,賦《黍苗》。季武子興,再拜稽首,曰:“小國之仰大國也,如百榖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輯睦,豈唯敝邑?”賦《六月》。(襄公19年,1047頁)
《黍苗》為小雅中的一篇。季武子到晉國,感謝齊國出兵,晉侯以享禮待之,晉國的范宣子賦《黍苗》,對季武子的遠(yuǎn)道而來表示慰問。季武子遂賦《六月》,贊美晉侯。
冬季武子如宋,報(bào)向戌之聘也。褚?guī)煻文嬷允芟恚x《常棣》之七章以卒。宋人重賄之。歸,復(fù)命,公享之,賦《魚麗》之卒章,公賦《南山有臺(tái)》,武子去所,曰:“臣不堪也。”(襄公21年,1054頁)
襄公15年時(shí)宋國的向戌曾來魯國尋盟,故21年魯國的季武子回訪宋國。宋國享宴魯國的客人,武子賦《常棣》之七,取詩中“如鼓瑟琴”“兄弟既翕”之義,稱美兩國的友好。季武子回到魯國,襄公也享宴以勞之,武子賦《魚麗》的最后一章,歸美于君。襄公則賦《南山有臺(tái)》,取其中“樂只君子,邦家之基”以稱贊武子,故武子聞賦避席,表示不敢當(dāng)之。
歷史評價(jià)
季武子挾成季、文子之余烈,借廢立之功而專國之政,可謂英雄也。季武子是我國古代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巧妙地利用晉、齊、楚三大強(qiáng)國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周旋其中,多次為魯國化險(xiǎn)為夷,不可謂不是一個(gè)出色的外交家。他善于利用禮法制度的規(guī)定,通過三軍的增設(shè)罷黜來達(dá)到分魯?shù)哪康,不可謂不是一個(gè)出色的政治陰謀家。他從謹(jǐn)小慎微的父親那里繼承季孫氏,依靠杰出的政治才華,從而穩(wěn)固季孫氏在三桓中的首腦地位,并以三桓分三軍的實(shí)際行動(dòng)表達(dá)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三桓一體的信念,從而緊緊地團(tuán)結(jié)三桓的力量,為季孫氏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不可磨滅的強(qiáng)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