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歌謠歌詞作品
其所創(chuàng)作的臺語歌謠歌詞之作品中,比較著名的包括:〈白牡丹〉、〈青春嶺〉、〈心酸酸〉、〈安平追想曲〉、〈青春悲喜曲〉、〈港邊惜別〉等。在這些歌曲當中,〈安平追想曲〉、〈青春悲喜曲〉、〈南都夜曲〉這三首尤其有名。這三首歌分別描述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境遇的三段愛情故事,在臺灣幾乎多數(shù)的人都會哼上兩句。獲獎及評價
陳達儒一生傳世的歌詞大約有300首之多,較為流傳的有50幾首,在1989年曾獲頒中華民國新聞局所主辦之首屆“金曲獎”的特別獎,被譽為是“臺灣歌謠界的才子”。早年事跡
陳達儒生于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艋舺(即今日之萬華)的祖師廟附近。除了接受“公學校”的日本教育外,父親還安排他到私塾修習漢文。在當時的學校里面,臺灣子弟如果以臺語交談而被日本老師發(fā)現(xiàn)的話,輕者痛斥一番,重者便是以巴掌擊面懲罰。少年時期的陳達儒便對臺語如此遭到欺辱而感到深深的不平,于是他便下定決心利用晚上不斷研習漢文,前后長達三年的時間。
1930年代的臺灣,在日本人所經(jīng)營之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積極提倡與主導之下,臺語流行歌曲已經(jīng)逐漸有了不錯的銷售成績。因此,博友樂、泰平、勝利唱片等其他公司,也有了在流行音樂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的雄心。1935年,當時的勝利唱片公司聘請了畢業(yè)于東京上野音樂學校(今東京藝術(shù)大學前身)的“臺灣新音樂之父”張福興主持文藝部,另外更邀集了當時已由醫(yī)學院畢業(yè)、有“歌人醫(yī)師”之稱的林清月?lián)胃柙~創(chuàng)作和遴選工作。由于他們所征集的歌詞略嫌不合時宜,所以所制作發(fā)行的唱片,仍遲遲無法和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所推出的作品相比。為此,文藝部開會檢討而企圖挽回頹勢,于是張福興便推薦當時正居住在他家對面的陳達儒,而且頻頻肯定陳達儒的文筆。
于是當時年僅19歲的陳達儒就在張福興的鼓勵下,首次寫下了〈女兒經(jīng)〉、〈夜來香〉……等約五首歌詞。林清月醫(yī)師經(jīng)過仔細審核之后,認為這位年輕人的遣詞用字已然擁有大師風格,于是便陸續(xù)采用,并分別交由蘇桐、陳秋霖兩人進行譜曲工作。灌錄成唱片發(fā)行之后,市場反映果然相當不錯。至1936年,陳達儒的歌詞創(chuàng)作數(shù)量,幾乎已經(jīng)囊括了勝利唱片三分之二以上的曲目,成為當時勝利唱片視若瑰寶的臺柱人物。
不管是描述懷春少女心聲的〈白牡丹〉、戀情綿綿的〈青春嶺〉、含情脈脈的〈日日春〉,甚至是幽怨凄清的〈雙雁影〉、〈送出帆〉、悲戚悱惻的〈心酸酸〉、〈悲戀的酒杯〉……等等,這些歌曲都在當時的臺灣造成一陣轟動。幾乎令人不可置信的是,當時的陳達儒才20歲而已。
與陳達儒合作過的作曲家相當多,除了蘇桐之外,還有吳成家譜曲的〈阮不知啦〉、〈心茫茫〉、〈港邊惜別〉,陳秋霖譜曲的〈白牡丹〉、〈滿山春色〉、〈中山北路行七擺〉,郭玉蘭的〈南都夜曲〉等。他們的合作雖然造就了臺灣創(chuàng)作歌謠的榮景,卻也讓日本政府倍感壓力。
1938年,隨著中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日本殖民政府對臺灣的統(tǒng)治,也愈發(fā)嚴苛。由于對皇民化運動的積極推動,日本政府強迫臺灣人民講日本話、穿日本衫、入日本籍。唱片業(yè)者也因為受到戰(zhàn)爭影響而紛紛歇業(yè)。這些靠寫歌糊口的人,生活無著,只好各尋出路。蘇桐背起洋琴,跟著賣藥團四處賣藥表演維生。陳達儒則全家疏散到坪林,并決定進入“警察?茖W校”就讀。從警官班畢業(yè)后,陳達儒被分配到鄉(xiāng)下當警察,一直到二二八事件后,才辭去警察的職務,一生未再復職。
戰(zhàn)后的發(fā)展
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百業(yè)蕭條,做為一個文人,想找工作談何容易,一家人的生活卻不能棄之不顧,陳達儒只好重操舊業(yè),再提筆寫歌詞。當時歌曲的流傳,要靠廣播電臺的放送、與歌星在各地廟埕、廣場賣唱。陳達儒以“新臺灣歌謠社”的名義發(fā)行歌本,委請?zhí)K桐、陳水柳等老友,或隨賣藥團,或隨歌舞團,在全省各地彈唱,推銷這些歌仔簿。前后共出版十馀本,收入雖然有限,倒也過得心安理得。
1950年代,臺語歌謠已經(jīng)慢慢走向下坡。歸納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國民政府全力推行北京話,華語歌曲逐漸垅斷唱片市場。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日治時代的臺灣歌謠,也被政府當局認為曲調(diào)過于悲傷,而被下令禁止在大眾傳播媒體上播出。眼見臺灣歌謠已被壓制得無力回天,陳達儒在1954年以后作品就銳減,最后棄歌從商,服務于食品業(yè),先后擔任過味全食品經(jīng)理、味王食品高級顧問、味新公司副總經(jīng)理,最后在子母牌關系企業(yè)珍豐冷凍公司副總經(jīng)理職位上退休,在企業(yè)經(jīng)營上,發(fā)揮另一項長才。
1989年,中華民國新聞局主辦的首屆金曲獎頒發(fā)“特別獎”給陳達儒,對他在臺灣歌謠界的貢獻,給予最高的敬意和肯定。1992年,他因癌癥病逝于馬偕醫(yī)院,享年76歲。
重要作品
〈白牡丹〉(1936年):陳達儒/詞;陳秋霖/曲
〈心酸酸〉(1936年):陳達儒/詞;姚贊福/曲
〈悲戀的酒杯〉(1936年):陳達儒/詞;姚贊福/曲
〈青春嶺〉(1936年):陳達儒/詞;蘇桐/曲
〈農(nóng)村曲〉(1937年):陳達儒/詞;蘇桐/曲
〈南都夜曲〉(1938年):陳達儒/詞;郭玉蘭/曲
〈港邊惜別〉(1939年):陳達儒/詞;吳成家/曲
〈青春悲喜曲〉(1950年):陳達儒/詞;蘇桐/曲
〈安平追想曲〉(1950年):陳達儒/詞;許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