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漢末雄起,一方諸侯
鄭寶(公元?-約198年),字不詳,揚州人;钴S于東漢末年。驍勇果敢,才干武力皆出眾。漢末大亂,揚州士人大多輕俠狡桀,鄭寶、張多、許乾等人各擁部屬,鄭寶實力最強大,占據(jù)巢湖,擁眾一萬余人,所處之地豐饒,廬江一代的士人百姓大多投奔他,為一方所忌憚。鄭寶官至 巢湖太守。
強逼劉曄,因計被害
據(jù)歷史記載,鄭寶想要驅(qū)略百姓越赴江表,因為 劉曄是世家大族的名士,所以想要強逼劉曄響應倡導自己的計謀。劉曄時年二十馀,劉曄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沒有被鄭寶找到。此時 曹操派使者到揚州,劉曄去見使者,論及當前時勢,并請使者在他那里停留數(shù)日。鄭寶于是帶數(shù)百人帶著牛和酒迎接使者,并等待劉曄。劉曄則在中門外設酒菜飯席給鄭寶部眾,自己則與鄭寶在內(nèi)宴飲,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機會殺掉鄭寶。但鄭寶原來不好酒,并且很留意他們,令那人不敢下手。劉曄于是親手用佩刀斬殺鄭寶,并斬他的頭下來,向他的部眾恐嚇:“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寶同罪!辈勘娨姶硕己苷痼@和害怕,跑回營舍。當時營中尚有精兵數(shù)千,劉曄為防他們作亂,即騎鄭寶的馬匹到鄭寶的營門前,向一些首領陳說禍福利弊,最終眾人叩頭迎納劉曄。劉曄入營后安撫群眾,令眾人歸服,更推舉劉曄為新首領。但劉曄見漢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擁兵,與是將那些部曲都委托給廬江太守 劉勛。
魯肅猶疑,劉曄相勸
歷史上對于鄭寶沒有太多記載,另一記載說魯肅本不看好孫權,而聽從好友劉曄的勸說想投奔鄭寶,后經(jīng)周瑜勸導,才進入?yún)菄。下乃正史中關于這件事的記載:
不久,周瑜東渡長江,投奔孫策,魯肅與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見到孫策后,孫策很賞識魯肅。之后,魯肅為孫策放眼天下,打算與曹操、劉表三分天下(當時劉備還狼狽的在逃亡),即魯肅版隆中對。 后來,魯肅的祖母去世,他回東城去辦理喪事。
劉子揚是魯肅的好友,寫信給他,信中說:“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于東城。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眾萬余,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肅同意了劉曄的意見,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當即整頓行裝,欲投奔鄭寶。正巧周瑜已經(jīng)把魯肅的母親接到了吳郡,魯肅去見他,把劉子揚的建議和自己的打算都對他說了。時孫策已經(jīng)去世,孫權仍住在吳郡。周瑜勸魯肅留下來,他說:“昔馬援答光武云u2018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u2019。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于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shù),終構(gòu)帝基,以協(xié)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肅從其言。周瑜馬上向?qū)O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干,可為輔佐之臣。并且建議孫權應該多方搜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yè),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正史記載
1.《三國志劉曄傳》:
揚士多輕俠狡桀,有鄭寶、張多、許乾之屬,各擁部曲。寶最驍果,才力過人,一方所憚。欲驅(qū)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曄高族名人,欲強逼曄使唱導此謀。曄時年二十馀,心內(nèi)憂之,而未有緣。會太祖遣使詣州,有所案問。曄往見,為論事勢,要將與歸,駐止數(shù)日。寶果從數(shù)百人赍牛酒來候使,曄令家僮將其眾坐中門外,為設酒飯;與寶於內(nèi)宴飲。密勒健兒,令因行觴而斫寶。寶性不甘酒,視候甚明,觴者不敢發(fā)。曄因自引取佩刀斫殺寶,斬其首以令其軍,云:“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寶同罪!北娊泽@怖,走還營。營有督將精兵數(shù)千,懼其為亂,曄即乘寶馬,將家僮數(shù)人,詣寶營門,呼其渠帥,喻以禍福,皆叩頭開門內(nèi)曄。曄撫慰安懷,咸悉悅服,推曄為主。曄睹漢室漸微,己為支屬,不欲擁兵,遂委其部曲與廬江太守劉勛。勛怪其故,曄曰:“寶無法制,其眾素以鈔略為利,仆宿無資,而整齊之,必懷怨難久,故相與耳。”時勛兵強于江、淮之間。孫策惡之,遣使卑辭厚幣,以書說勛曰:“上繚宗民,數(shù)欺下國,忿之有年矣。擊之,路不便,原因大國伐之。上繚甚實,得之可以富國,請出兵為外援!眲仔胖,又得策珠寶、葛越,喜悅。外內(nèi)盡賀,而曄獨否。勛問其故,對曰:“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nèi)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后不能獨守。是將軍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必出,禍今至矣!眲撞粡。興兵伐上繚,策果襲其后。勛窮踧,遂奔太祖。
2.《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生而失父,與祖母居。家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jié)士為務,甚得鄉(xiāng)邑歡心。
周瑜為居巢長,將數(shù)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jié),定僑、札之分。袁術聞其名,就署東城長。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乃攜老弱將輕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東渡,因與同行,留家曲阿。會祖母亡,還葬東城。
劉子揚與肅友善,遺肅書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眾萬馀,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泵C答然其計。葬畢還曲阿,欲北行。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云u2018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u2019。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于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shù)。終構(gòu)帝基,以協(xié)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泵C從其言。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yè),不可令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