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葉公生于楚國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其父沈尹戌在吳楚之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秦國出兵擊退吳軍后,楚昭王把沈諸梁封到楚國北疆重鎮(zhèn)"方城之外"的葉邑為尹。沈諸梁受到了楚國朝野及四境諸侯的敬重,時年24歲。
葉公到了葉地之后,采取養(yǎng)兵息民,發(fā)展農(nóng)業(yè),增強國力的策略,并制定出了修建東西二陂的工程計劃,發(fā)動葉邑百姓開工興建。西陂主要用于攔洪,東陂主要用于蓄水。東西二陂的修建,可以說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F(xiàn)在,東西陂遺跡尚存。
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國發(fā)生了白公勝叛亂,楚國一時戰(zhàn)云密布。消息傳到葉邑,葉公決心從葉地起兵平息叛亂。原來被白公召去參與叛亂的將領(lǐng)見葉公的軍隊人強馬壯,軍紀嚴明,紛紛陣前倒戈,一起殺入城中。葉公救出惠王,收拾殘局,重整朝綱,被楚惠王封為令尹與司馬,身兼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這在楚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
公元前475年,是中國歷史上春秋與戰(zhàn)國分界的年份。此時的葉公,感到年輕一代朝氣蓬勃,如果把權(quán)力交給他們,會更有利于楚國興旺。于是他毅然把令尹一職讓給公孫寧,把司馬一職讓給公孫寬,此即歷史上有名的葉公讓賢。然后,葉公回到葉地,安度晚年。
葉公終老葉地后,其后裔為紀念祖上之德與祖居之地,部分改沈為葉,是為葉姓之源。因此,葉公沈諸梁又是海內(nèi)外葉姓華人公認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濱葉公墓前,來自海內(nèi)外的葉姓子孫紛紛回鄉(xiāng)祭祖,已成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觀。
葉公的豐功偉績
葉公的生卒年月難以確考,大約生于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0年,與孔子(前551~前479)是同時代人。
楚平王五年(前524),葉公被封于葉邑(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南舊縣鄉(xiāng))。葉邑是楚國北部的邊防重鎮(zhèn)。據(jù)《葉縣志》記載,葉公主持葉政49年,大興富國強兵之策,在筑城固邊、開疆拓土的同時,發(fā)動民眾開挖東、西二陂,蓄方城山之水以灌農(nóng)田,葉民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孔子聽說葉公政績顯赫,特意由蔡及葉,與葉公交流治國方略。在此期間,葉公不僅向孔子請教了治國方略,而且還同他討論了倫理道德的標準問題?鬃又鲝埉斢H人犯罪時應"為親者隱"(按:論語.子路第十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淺人不識經(jīng)籍字義,望文生義,曲解圣門。此隱,非隱蔽之隱,乃隱括之隱,即檃栝之檃也。隱括者,矯正曲木之具。儒門律己,直己不直人,直內(nèi)不直外,故有禹湯罪己(左傳)、衛(wèi)武自警(國語)、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左傳)、膳夫徹膳(毛詩)、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孝經(jīng))等等等等。簡而言之,"父為子隱",即父親檃栝兒子於內(nèi)(內(nèi)即"其中"),不必待外人矯正也,故有後文"直在其中矣"),而葉公主張應"大義滅親"。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葉公論政"。
楚惠王十年(前479年),王族白公勝乘隙發(fā)動政變,與石紇襲殺令尹(宰相)子西、司馬子期于朝堂,劫持惠王,楚國頓時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這時,正在老家新蔡休養(yǎng)的葉公聽說后,立即率方城之外的邊防兵趕往楚都平叛,沿途受到楚國人民的擁戴和支持,稱贊他"國人望君如望父母焉。"叛軍頃刻土崩瓦解,首領(lǐng)白公勝自縊,石紇被烹,楚國得以轉(zhuǎn)危為安。葉公因功被擢為楚令尹兼司馬,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
葉公故里沈崗
新蔡為古呂國地,與沈國是近鄰,周頃王元年淪為楚的勢力范圍。當沈國迭遭兵禍時,沈諸梁的先人就跑到與沈國同屬楚地的呂城(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都于此,始稱新蔡)東一處四面臨水的高崗上隱居起來,為紀念故國,將此崗起名為沈崗。后來,沈諸梁之父沈尹戌先到沈國任尹,后升為楚國左司馬。年輕的沈諸梁才華出眾,也很快受到重用,被派到楚國的葉邑做邑長,人稱葉公。
葉公晚年因不滿朝政,托病回到新蔡老家沈崗筑墅休養(yǎng),并借鑒在葉縣治水的經(jīng)驗,指導當?shù)匕傩罩卫砩驆彇|、西兩片洼地,使之蓄水成陂,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葉公死后,被運回故里,葬于新蔡縣城西北現(xiàn)在的洪河南岸,而"葉人追思而立祠"(《風俗通義》)。因此,省文物局編印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明確表述:"沈諸梁,河南新蔡縣人,字子高。"至于葉公葬于葉縣栗樹崗之說,始終未見明證,孰是孰非,還有待于出土文物佐證。
寓言故事
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選自【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葉公好龍真相
而據(jù)專家考證,崇尚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特征,葉公自然也不例外,而葉公所好之"龍"并非僅僅是涂刻在器物上的圖案,而是水利灌溉之龍--引水工程。
據(jù)說葉公為了開發(fā)葉縣東、西二陂灌溉農(nóng)田,曾在自己辦公室的墻壁上畫了滿墻施工水系圖。一天,一位來訪客人把墻壁上的水系圖,當成了群龍起舞圖,就毫不隱諱地說,人言葉公好龍,我看葉公并非真的好龍。葉公問:"此話怎講?"客人回答說:"風從虎,云從龍。圖中之龍不畫云,故從得知。"葉公笑笑說:"我只想引龍出水,不求騰云駕霧。"客人問道:"何謂引龍出水?"葉公說:"鑿渠引龍,龍就出水了。"客人又問道:"群龍真可以引出水嗎?"葉公說:"少引則宜,多引則懼。"客人又問其中原因,葉公接著說:"引一龍而需工千額,需糧萬斛,所以不可不慎重。"可見葉公所好之"龍",是水利之龍;所怕之"龍",是怕引水工程過分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然而,由于以訛傳訛的原因,到了戰(zhàn)國時代,韓相申不害編造了一則《葉公好龍》的寓言,收在《申子》一書。這則寓言經(jīng)漢初劉向轉(zhuǎn)錄,得以廣泛流傳,遂使葉公蒙受不白之冤。為此,清人王士祺感嘆道:"地下子高應一笑,世間誰解好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