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關于本書】
這本書在陳綺貞《下個星期去英國》的MV里有出現(xiàn)過,此MV里引寫的《給冥王星》里的語句:“最后一次見到你的路口,我現(xiàn)在才明白那原來是一條河,或是一道地層下陷,從那里開始時間有了不同的轉述,我們再也不站在同一個地面了,從軌道最靠近交錯的那一點,逸出朝向全然不同的宇宙!
中國大陸目前沒有引進,臺灣地區(qū)有售,個別網絡書店也有售。
【本書簡介】
在崩解、錯移、斷裂、懷疑、困惑與失語當中,我們像冥王星一樣安靜等待,溫柔也好,暴烈也好,承載了轉變。 本書收錄了張惠菁2006年所寫的散文。這年,她離開工作了三年多的單位,處理了父親過世后留下的房子,搬了家,去了一趟埃及,到了上海,然后她寫了六年的專欄停掉了。2006年是她的變動之年。她說:“2006年發(fā)生在我生活里的許多事:遷移,旅行,和某些人的別離與相遇,看起來像是偶然地發(fā)生,卻彷佛又有命定的色彩。”
這本散文集維持了張惠菁一向的細致、冷靜與敏銳。她是一名專注的觀察者,看著別人與自己行走在時間里,出入不同的空間。在她的文字世界里,她并不面對著誰說話,甚至不覺得眼前有聽眾。想進入張惠菁的世界,你最好和她一樣,當一名旁觀者,清醒但有情。 經常,在位置的崩解與錯移,關系的斷裂,自我懷疑,困惑與失語當中,也同時萌生著新生的力量。當時我們或許還不清楚,正置身怎樣的契機當中,還沒認出渾沌中逐漸成形,但也隨時可夭折、可再次洗牌的,嶄新的自我。 日后回顧,或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本《給冥王星》標示了張惠菁一個人生階段的結束與新階段的開始。這本書,獻給生命里必然會出現(xiàn)的變動,以及所有經歷著意想不到的變化的人。
【作者介紹】
張惠菁:
臺大歷史系畢業(yè)。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系碩士。著有小說集與散文集。
張惠菁于1971年出生,在臺大歷史系畢業(yè)后,公費留學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攻讀碩士及博士,并于博士第二年放棄要成為歷史學家的志愿,開始寫作。 第一個中篇小說《蒙田筆記》獲中央日報文學獎,九八年再以中篇小說《惡寒》獲聯(lián)合報文學獎。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是文藝青年,每一次的作品都要打破從前才會繼續(xù)寫下去。九九年專心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與散文,憑《哭渦》奪下臺北文學獎,《蛾》獲時報文學獎。
文風自成一格,26歲覺悟要用創(chuàng)作來達到自我人生的聰明境界。有村上春樹的詭譎腦波、歷史學徒的考究嚴肅,為了抵抗一成不變的思考巢臼,一變再變千變萬化就是終于迸發(fā)創(chuàng)意。崇拜偶像如海王子、三島由紀夫、史賓格勒、古谷實。人文深度與新時代短波的異端結合,張惠菁爆發(fā)著驚人的創(chuàng)作速度與質感。她由大田出版的短篇小說《末日早晨》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由文學評論家王德威先生專序推薦,足見張惠菁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力。
【出版作品】
1998 《流浪在海綿城市》 (新新聞)
1999 《惡寒》(聯(lián)經)
1999 《未來11》(與紅膠囊合作的圖文書,大田)
2000 《末日早晨》(大田)
2001 《活得像一句廢話》(大田)
2001 《閉上眼睛數到十》(大田)
2002 《楊牧》(聯(lián)合文學)
2003 《告別》(洪范)
2005 《你不相信的事》(大塊)
2008 《給冥王星》(大塊)
2008 《步行書》(遠流)
2009 《一千年夜宴》(上海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