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著作
《官窯美人》
《德令哈囚犯》
《一個人的百部經(jīng)典》
《藍鳥》
《月亮下的蛋》(與若隱合作)
《我讀古典小說》(與若隱合作)
文物研究著作
《國風西行--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
《晉唐宋元瓷器真贗對比鑒定》
《明清瓷器真贗對比鑒定》
《古玩揭秘》
《中國元素》(與若隱合作)
《古玩鑒定自測》(參與主編)
《明清古玩真賞》(參與主編)
《古陶瓷藝術鑒賞與修復》(與人合作)
作品簡介
1、《官窯美人》,一部30余萬字的長篇小說里,通篇都沒有出現(xiàn)一個“的”字,作者以實驗性的筆法進行了一次創(chuàng)新嘗試,向中國古典文化作虔誠致敬,F(xiàn)代人對“的”字則已陷入過度濫用的狀況了。作者深感中文之美在今日的失落,才寫作出這樣一部詩意之作。
本書講述了一個曲折好看的故事:李茗沁出身古玩世家,一直夢想著能恢復先輩的風光。他初試身手,竟然買到了價值不可估量的國寶級古董——宋朝官窯貫耳瓶,然而平靜的生活從此被打破……
“《官窯美人》被譽為2008年最紅的收藏小說”(網(wǎng)友)
“將古玩小說寫得如此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當今國內(nèi)長篇小說中,此書大概是第一部。以古玩市場見證上海城市生活,在上海的長篇小說中大概也是第一步。”(評論家楊揚)
“這是一部小說中的小說,讓小說家艷紅的小說”(評論家葛紅兵)
2、《國風西行》季羨林題
――中國瓷器等奢侈品影響歐洲三百年
驚人發(fā)現(xiàn)——四百年前,中國藝術席卷歐洲,各帝國宮廷競相陳列中國藝術品,中國趣味被視為最高時尚,佐證古代中國稱雄世界
本書披露——法國國王為情婦建中國瓷宮,德國帝王用近衛(wèi)軍換取中國瓷器,西方瓷器間諜深入中國腹地等眾多史實u2022u2022u2022u2022u2022u2022
首次呈現(xiàn)——中國藝術影響歐洲,珍貴歷史文獻、獨家拍攝照片——佐證古代中國稱雄世界
上海作家、文物鑒賞家程庸,旅行歐洲驚人發(fā)現(xiàn),采集到中國藝術影響歐洲的幾千條證據(jù):珍貴歷史文獻、獨家拍攝照片
一個人的征途——歷時十年,旅歐十余次,幾十萬公里,足跡遍布二十座城市、國家宮廷,六十多座博物館,三百家古董店,
收集各種實物、圖文資料,終于集腋成裘,形成這本學術性很強的圖文書,從中我們可以了解14-16世紀中國藝術對歐洲大陸乃至世界的影響力。
3、《一個人的百部經(jīng)典》,作者在讀了一百部文學作品之后寫的讀書筆記
主要獎項及學術活動
《懷念鄉(xiāng)村》獲1992年萌芽文學獎
《國風西行--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獲選《新民晚報》“2009年影響我們觀念的七本書”
2009年8月,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作陶瓷文化的演講
2009年10月,鄭州召開世界古陶瓷學術會議作學術演講
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
曾引領歐洲時尚
100年來西方文明影響中國,人稱“西學東漸”。但程庸指出,從1500年到1800年這300年間,中國文化傳入并影響西方,這段“東學西漸”的史實卻很少被重視。他從大量的實地探訪和史料查詢中發(fā)現(xiàn),中國藝術曾經(jīng)引領了歐洲的時尚,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和藝術觀念。
在維也納茜茜公主博物館,程庸看到了茜茜公主大書桌上的中國五彩瓷,其盥洗盆和便桶也采用了中國瓷器的青花風格。奧地利王家的夏景宮有30多間大廳和主室,其中5間與中國藝術有關,如中國藍色廳、中國瓷器廳、中國漆器廳等。氣象恢宏的中國藍色大廳,用瑪利亞·特蕾莎女王向中國訂購的高級墻紙裝飾兩邊高墻,墻紙上繪有一幅幅中國景觀:養(yǎng)蠶織絲、水稻種植、瓷器工藝和茶文化四大主題。瓷器廳則以中國青花瓷的白底描藍風格裝飾四壁。
中國風改變生活
如今巴黎時尚流行于中國,而當時中國“時尚”在法國風靡一時。程庸說,據(jù)《風流信使》報道,1673年,最時髦的巴黎婦女都急欲購買從中國進口的手繪異國花卉外套。不久,巴黎所有街道都充斥著這種外套,于是報上頻頻揭露,多數(shù)巴黎人買的是仿冒品。
中國瓷器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禮儀。1700年前,由于餐具有限,歐洲社會各階層的人大都用手抓飯吃。精美的中國瓷器餐具大量進入歐洲后,彌補了銀餐具的不足,讓餐桌變得高雅起來。歐洲人開始學中國人喝茶。有老油畫記錄了這樣的家庭場景。16至17世紀,歐洲特別是荷蘭的畫家,喜歡將餐具入畫,其中時有中國瓷器餐具,這是當時品位、財富和地位的象征。
法國宮廷和貴族中,還流行使用來自中國的髹漆家具,尤其描金漆器家具,滿足了路易時代的人們對典雅、富足、時尚的追逐。法國手工藝匠也開始制造“中國風”家具和物品,多半飾以中國人物和奇珍異獸圖案。美國瓊斯·德尚的《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稱:“事實上,想了解法國奢侈品改變風尚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新的一類古董奢侈品包含哪些物品,關鍵要知曉17世紀末流行全歐洲的東方裝飾風!
令名人貴族癡迷
斯德哥爾摩近郊的爵庭夏宮有一座中國亭子,是皇帝弗雷爵克為慶;屎笊斩那慕ㄔ斓模庠诮o皇后一個驚喜。程庸調(diào)侃道,王公貴族常用中國藝術討美人歡心,就像現(xiàn)在的中國富人給“美眉”買歐洲名牌。路易十四曾為情人建造了“中國宮”(即特里亞農(nóng)瓷宮),后來他的新情人曼德儂夫人也是中國藝術的“粉絲”。她將自己與國王的畫像送往中國景德鎮(zhèn)制作成五彩瓷盤,如今還收藏在葡萄牙。奧地利特蕾莎女王則修建中國漆器廳以紀念丈夫。
歐洲文化名人更是癡迷中國藝術。法國作家雨果為愛妻特制“中國詩屋”,客廳墻面上滿滿當當?shù)貟熘袊善鳌S旯拮臃浅J苡,曾在給雨果的信中說:“我要謝謝你,我親愛的丈夫,你為我布置如此美妙的房間……我必須再次回首,為這濃郁的中國風格、抒情詩一般的屋宇,表達我所有的崇敬! 程庸說,他書中有關中國藝術影響歐洲的資料和觀點,盡量避開中國專家的論述,絕大部分采用的是外國專家所論,以示客觀。
程庸:海外搜集流失文物的“軍師”
程庸在德國斯圖加特納高拍賣行鑒定文物。納高是歐洲第三、德國第一大拍賣行,經(jīng)常舉行以中國文物為主題的拍賣。
認識程庸很多年,只知道他是上海一家媒體收藏版的資深編輯,卻不知道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文物軍師”。
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啟動“國寶工程”回購流失文物的同時,我國民間也有一些有識之士出國搜尋流散在外的中國文物。程庸作為中國文物協(xié)會、中國古陶瓷協(xié)會的會員,對文物深有研究,因此經(jīng)常被一些民營企業(yè)家聘為“軍師”出國尋寶。
他說,這些年,去了好幾趟歐洲,跑了十幾個國家,看了二十多個博物館與文物市場,感觸良深,沒有想到在異國他鄉(xiāng)能見到這么多中國古老的藝術。雖然在未去歐洲之前也讀過相關的文章,但百聞不如一見,親歷現(xiàn)場才感受到中國文物就像文化種子、華夏后裔一般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如俄國圣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盧浮宮以及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等,都收藏了大量的中國文物。
“撿漏”是衡量一個藏家能耐的關鍵
國外的拍賣會、古玩交易會、古玩市場等地方,是我國“民間尋寶團”搜集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主要目的地。程庸說,穿行在歐洲的大街小巷,尋找一件件流落于此的中國文物,時有機會“撿漏”,這聽起來充滿了刺激、浪漫,還有點為國爭光的意思,但事實上,刺激浪漫并不多,常見的是充滿險情,要是一不小心花了大價錢,買了贗品,除了郁悶,還在異國他鄉(xiāng)丟了臉面。
買古董的麻煩在于沒有標價,一件古董雖也有約定俗成的價格,但通常不為人知,古董商遂可以任意開價,可能高開,也可能低走,如果遇到了后者,就是“撿漏”!皳炻笔呛饬恳粋藏家能耐的關鍵。
有一次,一位香港企業(yè)家邀程庸去倫敦參加一場拍賣,這位企業(yè)家雖然不辨古董真?zhèn),但心氣品味甚高,又聰明穎悟,一眼就看中一件乾隆粉彩官窯瓶,如果東西是真,就想要。瓶子無論從制作、紋飾上說皆少見,起拍價30萬,采用低價策略,旨在吸人眼球。程庸前前后后把瓶子看了個仔細,心里將瓶子的最高價預設在200萬,包含著高額傭金。
第二天上午9點,拍賣會開啟,乾隆官窯瓶子尚未登場,程庸突然不放心,找到拍賣公司老板,請求讓他到倉庫里再看一眼。老板很有教養(yǎng),很客氣地親自陪同他去倉庫。程庸再看了一遍那個官窯瓶,感覺甚好,但最后不經(jīng)意地注意起瓶子底部一個小標牌,輕輕掀開,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塊開裂,幾乎脫落,這開裂與整個底部的開片連在一起。
“是故意這樣遮蓋?還是無意?如果從工藝上說,乾隆粉彩燒造技術十分成熟,出現(xiàn)這類脫釉,未必次品,但絕非完美;ò偃f買一件古董,應該盡可能是完美無瑕!背逃剐南。于是,他把原來的預設價降低到100萬。
拍賣會上,乾隆官窯瓶子按序號被推出以后,香港企業(yè)家參與競買,有人先出30萬,他出32萬,有人跟35萬,就這樣一直競價到100萬,仍有多個買家競爭,香港企業(yè)家懷疑程庸的預設價太低,不經(jīng)他的同意又舉手:120萬,仍有人跟價;香港企業(yè)家還想舉牌,程庸接過牌子壓在大腿上,表示放棄競拍;到180萬無人跟拍,拍賣師才落槌。
事后,程庸跟那位企業(yè)家解釋道:競拍這類高價的古董,不能盲目地跟隨場上氣氛,萬一有人做場,必會上當。預設即使有錯,也只能放棄。過了一段日子,程庸各方打聽,果然了解到那個最終買家已發(fā)現(xiàn)瓶子有瑕疵,認為買上當了,虧了一半價。
“撿漏”并不是一樁容易的事
程庸說,淘古董這行當有些特別,不像大多數(shù)行業(yè),你吹個牛皮,行為虛夸,可以糊弄一陣子,但古董這行,你咋咋呼呼,沒有眼力冒充金剛鉆,那么吃虧的就是你。到海外淘寶,歐洲懂行的專家也很多,要想從他們手中“撿漏”并不是一樁容易的事。
有一次,一位外國古董商邀請程庸為他的公司鑒定一批收藏的中國文物。到了公司,程庸著實吃了一驚,滿屋子布置得金碧輝煌,中間中式、西式家具混居,上面擱置了不少中國明清木器擺件,兩邊都是老柚木歐式玻璃櫥,里面擺滿了各類工藝品。除了歐洲工藝品外,大量的中國文物躺在里面,而且精品不少,除了瓷器,其它類別的也有,如清白玉雕花梅瓶,竹雕十八羅漢松形槎,明朝晚期的景泰藍瓶。中國瓷器里面還混了不少日本貨,如典型的日本薩摩繪人物瓷器,也十分精美。
程庸一邊對中國古董逐個作出評估,一邊試探這位外國古董商是否懂行。他很快感覺到,主人表面虛心地請教,其實也在觀察他是否有真能耐。從問藏品的價格就可看出,這位古董商開出的價很少有漏的,包括對贗品的開價,十分適中。一件朱碧山的名作銀槎,開門見山的仿品,朱碧山的作品極其名貴,存世不過幾個,若拍賣上百萬元完全可能,而這個古董商開價兩萬元,顯然這是仿品的價?梢,要想從這種十分內(nèi)行的古董商手里撿漏,很難。
此外,從跳蚤市場的現(xiàn)狀也可看出歐洲人的懂行。程庸曾到過好幾個跳蚤市場,如巴黎、奧地利、荷蘭、列支敦士登等,并不像原先所想象的那樣,珍貴的中國文物隨處可見,恰恰相反的是幾乎沒有;即使有,也不過是普通的民國貨。真正的好貨在哪里?都在上面提到的那一類十分懂行的古董商手里。
“雖然收回流散文物很難,但我們應有決心”
“雖然要收回這些流散文物很難,但無論怎樣,都不應妨礙我們?nèi)ベI回這些文物的決心,我之所以動情與固執(zhí)的理由,與每一個國人一樣,就是血管里涌動著對自己的文化與生俱來的熟稔與親情!背逃拐f。
這些年,在赴海外淘寶的同時,程庸還寫了一本書,具體描述中國文物藝術影響歐洲三百年,名為《國風西行》。他說,在近代西方文化影響中國之前,中國的文化就曾長時間地影響過歐洲。中國藝術影響、傳播歐洲的過程中,中國瓷器立下了汗馬功勞。中國瓷器具有很高的文化象征意義,如果只注重玩賞器物本身,只注重其價格的潮漲潮落,這樣的玩賞游離了它的真正內(nèi)涵。古代遺留下的藝術品,越來越被看作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領域的標桿,而且是最有說服力的標桿。
在寫書的同時,程庸還很想建立一本“賬簿”,這賬簿既要記載中國古老的藝術四處播散的輝煌歷程,如明朝的瓷器出口貿(mào)易做得紅紅火火,其中的精品多被外國頂級的博物館“供奉”著;也要記載某些流失的文物的背后,隱藏著中國幾百年來屈辱的記憶。
程庸和《德令哈囚犯》
在程庸的長篇小說《德令哈囚犯》中,我讀到了驚人相似的一幕。這是小說的開頭。一個赤裸著的被人們稱為花癡的男人在大街上跳舞。男人們咒罵他,女人們喊著“割掉他!”“割掉他!”據(jù)說這是一個侵犯女學生的大學教師。這個畫面是如此驚心動魄,它從過去的生活走出,又遠比我所見到的瘋狂。就這樣,帶著一種感同身受,我進入了程庸的小說。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我走進教室的懵懵懂懂的小學生時代。但對程庸,一個敏感的有文學才華的正值青春期的青年來說,一定留下了更加刻骨銘心的記憶。
因為父親是德令哈囚犯,書中的主人公他,被人戲稱為德令哈。他像一棵孤獨的植物,絕望又頑強地在生活中掘進。壓抑是小說的母題,生命的抗爭是小說的副題。壓抑是如此地厚重,如此地綿密,它幾乎無處不在,無處不顯。壓抑是想見親人而見不到親人,是工廠領導頻頻的教訓,是郵局里告密者的跟蹤,是公園里值勤老太的責問,是鄰居警惕而戒備的眼神———終于,壓抑,使得他沒有真正的內(nèi)心生活。他懼怕一切,也懼怕自己。程庸將壓抑的氣氛營造、刻畫至極端,這使小說似乎呈現(xiàn)出一種現(xiàn)代派的小說風格。但只有從那個非常年代走過來的人才會在一種戰(zhàn)栗中對小說的精髓心領神會。壓抑的另一面是瘋狂,窺視與破壞都是瘋狂。所以,本該是溫柔、嫻靜、美好的婦女們會在大街上對著一個跳裸體舞的犯病的男人咆哮著,要割掉他的生殖器。
在《德令哈囚犯》中,主人公的行為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構筑了小說的基本結構,它們像兩個聲部彼此補充彼此說明。面對這樣一個以壓抑作成長營養(yǎng)的人,一個天生被剝奪了許多權利的人,一個性無能者,一個精神肉體雙重殘疾卻又是善良的有才華的人,行為的他與心理的他,在讀者心理上激起的反響是復雜的、多重的。
在《德令哈囚犯》中,另外還有兩個聲部,它們也是彼此補充彼此糾結,以此拓展了小說的空間,增加了小說的思想力量。那就是一方面對黯淡日常的描摹,一方面對日常的沖破。主人公與他周圍的人一直鍥而不舍進行的文學活動、歷史探討、閱讀與交流成為小說中一種精神的潛流,始終與病態(tài)的現(xiàn)狀及人們對抗著。
在《德令哈囚犯》中,一種幽默與詼諧滲透其中。作者明白:我們不是要玩味苦澀、困窘與殘酷,而是要在苦澀、困窘、殘酷中獲得經(jīng)驗與智慧。我喜歡語境明確又有象征意味的小說,我覺得程庸正是從這兩方面努力的。長篇小說易犯的毛病,也是許多長篇的一個致命傷是:小說結尾的有氣無力!兜铝罟舴浮返慕Y尾卻很精彩,它是一種巧思,也是主題的更深入:原來女團支書、革命的代表楊也是一個德令哈,某種程度上她甚至比裸露在外的、書中重彩濃抹的德令哈更扭曲更慘痛更異化。一個出色的結尾同時又會是一個漂亮的開始。我相信,關于楊的故事,《德令哈囚犯》的續(xù)篇、《手洗時代》的第二部將會精彩地展示。
成為一個作家,特別是小說作家,要具備諸種條件:詩人的激情,不倦的思索,對歷史的興趣與記憶,觀察的能力,一定的專業(yè)知識。顯然,程庸具備了這些。我知道程庸熱愛并熟讀經(jīng)典文學名著,迷戀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從不間斷寫詩,出過詩集,并獲《萌芽》文學獎。我知道程庸愛好古董收藏,是傳統(tǒng)文化的熱衷者。這些優(yōu)秀特質(zhì)如今在他的長篇處女作中都有體現(xiàn)。
最后我要說的是,程庸身處傳媒,卻從無傳媒從事人員的喧嘩、張揚、世故,像我們司空見慣的那般。程庸的生存狀態(tài)樸素而純粹,這樣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越來越少了,但最后,能夠非同凡響的,也一定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