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895年7月12日,弗拉斯達德生于挪威哈瑪爾,她的父親是奧斯陸挪威國家歌劇院指揮,母親是鋼琴家,因此,弗拉斯達德從小就受到過良好的音樂啟蒙教育。弗拉斯達德的記憶力驚人,據(jù)說10歲就能默誦《羅恩格林》中埃爾莎的全部唱段,成年后,更是以背誦瓦格納歌劇為樂事。入學(xué)奧斯陸音樂學(xué)院,師從雅各布森等,在學(xué)院期間,弗拉斯達德的表現(xiàn)并不十分突出,她天生音量很大,但是,當(dāng)時不知道如何使用,空給人大號女高音的感覺。
首次登臺
童年時的弗拉格 斯塔德想成為一名鋼琴家,1912年4月14日,她在Eidsvoll進行了鋼琴首演,舉行了她的第一場公開鋼琴演奏會,彈奏了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 格里格《培爾金特》以及音樂戲劇Bergliot中的選段。1912年4月至9月期間,她還在多地進行了公開鋼琴演奏。
1913年12月13日,弗拉斯達德在奧斯陸挪威國家歌劇院首次登臺,出演阿爾伯特的歌劇《低地》中的Nuri一角,樂界對于她富有樂感的表現(xiàn)給予了好評。(首演前的排練結(jié)束后,指揮當(dāng)著所有演員說:“在剛才排練過程中,只有一個人沒有唱錯一個音符,她就是弗拉格 斯塔德!保
獲得成功
1932年6月弗拉斯達德在奧斯陸首次扮演伊索爾德贏得熱烈歡迎,這是一次意外的成功,人們感到這位女高音具有穿透力的高音和扎實的氣息,是難得的 瓦格納女高音人才。成功給予了弗拉斯達德信心和勇氣,也促使她用心于瓦格納歌劇并以此為自己終生的事業(yè)1933年弗拉斯達德應(yīng)邀出席拜魯依特音樂節(jié),雖然沒有演到女主角,但是,在拜魯依特的舞臺鍛煉更加堅定了弗拉斯達德專攻瓦格納歌劇的信念。功夫不負有心人,1934年弗拉斯達德終于在拜魯依特演唱古特麗和齊格琳德,受到德國音樂評論界的一致贊譽,她的胸聲厚重,聲音就像是從一塊厚實的木板上彈射出來的,堅定無比,同時,又能超越進而穿透樂隊的音障,輕松達到高音,這些奇跡般的舉動令觀眾神往不已。
走上國際舞臺
1935年,弗拉斯達德等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她被邀請參加紐約大度會歌劇院的演出季,首演當(dāng)日她演唱了齊格佛里德,4天后演唱伊索爾德,1個月后唱布倫希爾德,熱情的美國評論界馬上把她與瓦格納歌劇劃上了等號,她就是瓦格納的化身,是真正“英雄”般的女高音,要知道,當(dāng)時弗拉斯達德已經(jīng)40歲,這個年齡是有些戲劇女高音開告別演唱會的時候,而她才剛剛開始活躍于國際聲樂舞臺。
1936年,弗拉斯達德來到倫敦,在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登臺,依然飾演伊索爾德,這時,她的聲樂技巧已經(jīng)相當(dāng)成熟,弗拉斯達德充分發(fā)揮了自己中音區(qū)柔美的特點,將悲劇性的伊索爾德演繹得淋漓盡致,英國評論界贊譽她為“完美的伊索爾德”。不過,她扮演的伊索爾德與傳統(tǒng)的處理有些不同,沒有過分的喊叫,而是更多嫵媚、動人和悲情,因此,正統(tǒng)的瓦格納信徒對弗拉斯達德扮演的伊索爾德有所保留,拜魯依特音樂節(jié)就從來沒有邀請弗拉斯達德演唱過伊索爾德。
毅然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軍占領(lǐng)了挪威,弗拉斯達德在美國得知丈夫在挪威處境艱難,于是毅然回國,不料,丈夫與納粹合作,弗拉斯達德的行為變成了投敵,為此,弗拉斯達德戰(zhàn)后在美國遭到審查和輿論的抨擊,但是,弗拉斯達德沒有退出舞臺,1948-1951年她在科文特花園劇院演唱,1949年首次在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演唱,扮演《費岱里奧》中的萊奧諾拉,這是弗拉斯達德的一個新角色。
1950年,弗拉斯達德在倫敦首次演唱理查·施特勞斯的《最后四首歌》,福特文格勒擔(dān)任指揮,她成為這套著名聲樂作品最完美的詮釋者之一,她從來不用大音量來唱藝術(shù)歌曲,相反,弗拉斯達德經(jīng)常用細膩、含蓄、甚至帶點悲痛的音色來演繹藝術(shù)歌曲,她演唱的《最后四首歌》格調(diào)雅致、氣質(zhì)高貴。1951年弗拉斯達德在利物浦最后一次演唱伊索爾德,這是她告別舞臺的舉動,1953年弗拉斯達德正式宣布退出舞臺。
退休后,1958-1960年出任挪威國家歌劇院院長,從事 格里格歌曲的校注錄音工作,晚年很少登臺演出,只在1951年在倫敦演唱了 普賽爾的歌劇《迪多與埃涅阿斯》,同年,她參與了《萊因黃金》的錄音工作,此后,弗拉斯達德患癌癥,終于沒能完成整部《尼伯龍根指環(huán)》的錄音。1962年12月8日,弗拉斯達德因病在奧斯陸去世,享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