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李如碧,女,重慶市萬州區(qū)人,1990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yè)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全國城市雕塑資格證號01157,安徽省雕塑院副院長。代表作有《長征頌》、《奔騰的草原》、《筑城》、《巴蜀文化墻》等,F(xiàn)居住在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 我所認識的女雕塑家---李如碧 作者:陳沫吾 三月的蓉城正是春光明媚的季節(jié),萬物復蘇在一派春意盎然之中,踏著剛剛萌芽的青草,聽著春風中鳥語花香的歌謠,看著春天里一幅幅浪漫絢麗的畫卷,我?guī)е胰撕椭禾彀爿p柔愉悅的心情,來到了位于成都武侯區(qū)的國際濃園藝術村,造訪了著名女雕塑家李如碧的工作室。 李如碧是我認識的眾多藝術家中唯一的一名女性雕塑家,因她是重慶市萬州區(qū)人,故我們之間多了幾分親近感和隨意性,這大概是一江三峽水孕育出了我們的一些共同點吧。她1990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現(xiàn)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yè)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雕塑院副院長,取得了全國城市雕塑資格,資格證號是01157。其代表作有《長征頌》、《奔騰的草原》、《筑城》、《巴蜀文化墻》等。通過與她十幾年的交往,看到她如今的藝術成就,一種寫作的沖動感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 李如碧剛從大學之門走出來,就立即進入到社會大學之門,其所學的雕塑專業(yè)還未來得及實踐,她就趕上了我國雕塑藝術開始由審美走向文化、由語言形式的問題轉化為觀念性的問題這樣一個轉型時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雕塑界的當代意識被喚醒的年代,也是雕塑家獲得一種自覺的年代,各種具有當代性的雕塑展覽,雕塑創(chuàng)作以及理論研究與批評的實踐活動,使當代雕塑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雕塑文化轉型的一個具有典型的標志性事件是1992年的“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從此雕塑家們也就不再迷信權威,不再強調(diào)整體性的敘述,而是以一種多元化的方式,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整體性的社會思維方式,去體現(xiàn)出一種清醒、冷靜的批判意識;雕塑家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也不再是宏大而空洞的,而是從人們感性的日常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問題。李如碧在近二十年的摸爬滾打中,成熟了她的智慧,歷煉了她的生活,從容了她的人生,成功了她的藝術。她從最初的起步到今天的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是在經(jīng)歷了若干跌宕起伏但又不斷升華的心路歷程之后所取得的,她所從事的雕塑事業(yè),于她最深切的體會便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思想意識相碰撞后對自己雕塑風格的巨大影響和推動。她如果沒有對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深刻認識與感悟,沒有對現(xiàn)當代思想意識的深刻把握與對接,就不會有她今天的成就和成熟,不會有《長征頌》、《奔騰的草原》、《筑城》、《巴蜀文化墻》等精彩作品的問世,她今天的成績都是沿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當代思想意識這個主線,通過自己辛勤勞動并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所取得的。對于傳統(tǒng),不外乎就是前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我們今天的勞動創(chuàng)造將是明天的傳統(tǒng)。我們現(xiàn)在說學習傳統(tǒng),就是學習前人的創(chuàng)造,也是為明天的創(chuàng)造積累傳統(tǒng)。李如碧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去實踐的。 一個成功的藝術家怎樣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領悟文化遺產(chǎn)中傳統(tǒng)的精髓呢?又怎樣才能使這些精髓轉化為自己的智能與體能,進而激發(fā)出生命中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呢?這是一個漫長的升華過程,是從無知到認識、到領悟再進入頓悟的心路歷程。李如碧用了近20年的時間,刻骨銘心的去體驗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造的關系。自古以來從事雕塑事業(yè),女子習之甚少,可謂鳳毛麟角,李如碧不得不說是雕塑界的女中豪杰之一。雕塑的材料是堅硬的,雕塑的形質在女雕塑家的手中卻是那么的柔軟和充滿溫情。為了自己的事業(yè),她甘心情愿的拋棄享受自己的青春與美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雕塑事業(yè)之中。雕塑雖然是一項又苦又累的藝術職業(yè),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情況下,該專業(yè)的人也不知有多少已悄悄的轉行了,唯獨她堅守著自己的寂寞與枯燥,自己每天面對而又不斷重復著一個又費力、又費時、又費財?shù)墓ぷ鳎@是為什么?因為這是她的生命,也是她自己最愛的事業(yè),她沒有被物欲橫流的時代所掩埋,她有一種崇高的理想與品質在激勵著自己、堅定著自己。從她的作品中似乎看不到焦慮、絕望這一類在大多數(shù)藝術作品中貫有的情緒,而顯現(xiàn)得更多的則是我行我素般的率真和自信,這與她的性格、氣質有關,她特別浪漫溫情,喜歡自由樸實。她帶給別人的永遠是一張充滿魅力的笑臉,并不是說她永遠沒有焦慮,只是說她善于化解自己的焦慮,也就是說她內(nèi)心的季節(jié)與外面的季節(jié)總是那么協(xié)調(diào)互補,外面可能正處于白雪皚皚、大雪紛飛冬季,而她心里可能還是春花爛漫、草長鶯飛的春天,她真是一位特立獨行而有思想的女雕塑家。一個好的藝術家首先要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一個藝術面貌,而不應該是一種集體的狀態(tài),當然各種藝術流派還是應該存在的。作為個人的成長,必須按照自己的思想脈絡走。李如碧就能稱得上是一個按照自己的思想脈絡行進的雕塑家了。 藝術當隨時代。如今雕塑家們企圖擺脫古典雕塑的束縛,追求新觀念和新價值,并采用新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遠離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開始采用脫離自然、安排自然、表現(xiàn)自然、解剖自然、感受自然的創(chuàng)作方式,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李如碧的《紅色的黑桃》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總之,現(xiàn)代派藝術家重感性和主觀內(nèi)在的精神表現(xiàn),用感覺代替觀察,運用綜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象,不再表現(xiàn)客觀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發(fā)掘自我心靈的形,否定藝術的功利性,認為藝術只是有意味的形式,F(xiàn)代藝術是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的必然,也是現(xiàn)代社會在藝術家精神上反映的產(chǎn)物。 人需要有點精神的,李如碧,她是一個平凡而美麗的女子,她平凡的生活與名字,卻讓她擔當起了承接雕塑藝術古與新的信使,從她的作品和與她的交談中,讓我知道了她的靈活與執(zhí)著,她的精神與主張讓我為之感動,為之敬佩。她對泥巴、石頭、青銅、生鐵這些物質的名字充滿了特別的親切感。也正是因為這些樸素的物質,讓她把多少難以言表的愛、追求、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內(nèi)心的仁慈與博愛,塑造、雕刻成許多偉大而永恒的藝術作品,張揚著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她用雕塑的造型語言,抒發(fā)出她自己的感情,更抒發(fā)了她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和對生活的體味,她的平凡、她的樸實、她的氣質,給人以淳厚、高雅與溫柔的印象是刻骨銘心的,她的作品反映出其女性特有的細膩,對美的發(fā)現(xiàn)以及對事物的動察力,也是讓人難以忘懷的。 她的作品無時無刻不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探索和向往,在人類的生命中,永遠離不開的永恒題材就是情感和生命。她的作品正是從這么一個基點出發(fā),用她的情感、用她的視角、用她的技法、用她的造型,把心中的感覺爆發(fā)出并賦予在那具象或抽象的雕塑作品中,傳遞給人們更深刻和更多更好的美的信息,讓人們感受其生活中的真實美,讓人們享受雕塑藝術造型的審美感。她是在用自己的思維、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生命來澆鑄她的雕塑事業(yè),并幻想著用畢生的精力將把雕塑藝術創(chuàng)造出更新更高的天地來。 生來一團肉、去時一縷煙,人能生存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倘若你想將自己的名字和思想智慧想名垂青史,那就難乎其難了。李如碧,一個讓人會永遠記住的名字,我對她的認識是:作為藝術家,她無疑是成功的;作為妻子,她無疑是賢惠的;作為母親,她無疑是偉大的;作為女兒,她無疑是孝順的;作為女人,她無疑是美麗的;作為姊妹,她無疑是博愛的;作為朋友,她無疑是坦誠的。我有理由相信,在二十一世紀的征程里,李如碧的名字及其藝術作品,必將大寫并載入藝術史冊之中。
名人推薦
-
鄧安克,1977年考入云南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yè)本科學習,藝術家。1982年1月畢業(yè),同年留校任教。1987年晉升講師,1995年晉升副教授,2000年破格晉...
-
杜尾頑,字居尚,書房雅號如向堂。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琴會會員,福建省古琴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1993年至1994年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1994...
-
李石樵先生為臺灣本土著名的油畫家,1908年出生于臺北縣新莊鎮(zhèn),1995年病逝于美國。李石樵先生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長達60余年,誠懇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及富於思...
-
中文名:科雷喬(1494~1534)英文名:Correggio代表作:《圣母與圣杰羅姆及瑪格達林》,《圣母升天》等
-
杰奎琳·雅布龍斯基(Jacquelyn Jablonski),女,1992年5月2日生,美國國職業(yè)模特。
-
何洪濤,英文名字:He hongtao,男,蒙古族,遼寧省建平縣人,祖籍北京(山頂洞人),出生于1974年3月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