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石樵

    李石樵

    李石樵先生為臺灣本土著名的油畫家,1908年出生于臺北縣新莊鎮(zhèn),1995年病逝于美國。李石樵先生從事藝術(shù)創(chuàng)作長達60余年,誠懇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及富於思考、哲學批判的個性,以高超繪畫技巧建立其獨特的繪畫風格。李石樵先生是臺灣早期美術(shù)運動的重要推動藝術(shù)家之一,其以誠懇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及富于思考、哲學批判的個性,建立獨特且高超技巧的繪畫風格,并春風化雨、作育英才,教育不少第二、第三代臺灣優(yōu)秀藝術(shù)家,對臺灣藝術(shù)界與美術(shù)界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貢獻與價值。李石樵先生逝世后所遺留下的四百余件油畫、水彩、素描等精采名作及相關資料文物均典藏于李石樵美術(shù)館,這些文物作品是臺灣美術(shù)發(fā)展史中重要文化遺產(chǎn),實需謹慎整理保存以傳承予后代欣賞與研究。


    個人履歷

    李石樵(1908年-1995年),出生于臺灣省新北市泰山區(qū)。1923年進入臺北師范學校,受教于石川欽一郎,1927年以「臺北橋」入選第一回臺展,1931年進入東京美術(shù)學校,1933年以「林本源庭園」入選帝展,1935年畢業(yè)后繼續(xù)留在東京創(chuàng)作,至1941年,累積七次入選帝展與文展的成績,“免審查”的展出資格,是為臺籍畫家的先鋒。自1938年起,每年一半的時間在當?shù)貫閰^(qū)紳制作肖像,所得收入支持他在東京的下半年生活費。戰(zhàn)爭末期則完全定居臺中,至1948年才搬回新北。戰(zhàn)后,他開放個人畫室,除了自己日夜作畫以外,也吸收了許多有志投考美術(shù)系,甚或科班畢業(yè)的青年共同研習。訓練的重點從石膏素描開始,強調(diào)嚴謹?shù)膶W院式技巧。1960年起任教師大美術(shù)系,1974年退休,改在文化學院及國立藝專兼課,并經(jīng)常往來臺北、美國之間旅游、創(chuàng)作。

    成就及榮譽

    李石樵先生是日治時期 (1895~1945 年 ) 臺灣美術(shù)運動的重要推動藝術(shù)家,并和李梅樹、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陳清汾、張萬傳等八位藝術(shù)家共同創(chuàng)立臺陽美術(shù)協(xié)會及臺灣全省美術(shù)展覽會,在臺灣美術(shù)的社會運動使中具有重大的貢獻。

    美術(shù)史學家謝里法先生曾說“李石樵在美術(shù)運動的階段里,發(fā)揮功能好比一座橋梁,將西洋大師的繪畫中的特殊性,釋譯成為普遍性的常理,讓后起的畫家通過它帶到繪畫之可知性領域”,由此可知他在臺灣美術(shù)界之帶領後代藝術(shù)家學習之貢獻。

    李石樵老師個人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肯定曾被美術(shù)史學家譽為「帝展」「臺展」美術(shù)競賽場合的優(yōu)勝者。

    李石樵先生在藝術(shù)教育推廣及學術(shù)研究方面,李老師曾任職於師范大學美術(shù)系及國立藝術(shù)?茖W校,均為當時國內(nèi)最具代表學術(shù)最高單位,教授數(shù)十年,教育不少第二、第三代臺灣優(yōu)秀藝術(shù)家,春風化雨、作育英才,對臺灣藝術(shù)教育的推廣、深耕有很大的貢獻。

    李石樵

    活動年表

    1908年,7月13日出生于臺北州新莊郡新莊街(今新北泰山區(qū))為李本與胡杏夫婦三子。上有長兄李丁照、二哥李云水、大姊李伴,下有四弟李堆鍛、五弟李國棟、二妹李蕊、么妹李勉。李家務農(nóng),李本并兼營碾米場,家道小康。

    1916年(8歲),新莊瓊林童養(yǎng)媳周來富過門

    1917年(9歲),進入山腳公學校(新莊第二公學校,今新北市立泰山國。矏劾L畫,課業(yè)成績優(yōu)異

    1920年(12歲),長于算術(shù),而被師長所發(fā)掘喻為天才

    1922年(14歲),因天資聰敏,家族會議推介繼續(xù)求學之決定

    1923年(15歲),自山腳公學校畢業(yè)?既肱_北師范學校就讀,受教于石川欽一郎,開始接觸正規(guī)美術(shù)教育

    1924年(16歲),“七星畫壇”成立。參加“臺灣水彩畫會”及臺北師范學校之“暑期美術(shù)講習會”

    1925年(17歲),作《后街》

    1926年(18歲),作《二師范學!贰ⅰ肚铩

    1927年(19歲),以《臺北橋》入選第一回臺展。原臺北師范學校另于臺北市大安區(qū)芳蘭之丘新設“臺北第二師范學!保磁_北市和平東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身),原臺北師范學校(位于臺北市愛國東路的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改稱為“臺北第一師范學!保恢钡蕉未髴(zhàn)結(jié)束。因此李石樵也轉(zhuǎn)至“臺北第二師范學!本妥x。

    1928年(20歲),臺北第二師范學校畢業(yè),入演習科。以油畫《都市的后巷》入選第二回臺展。與自幼定有婚約的周來富女士結(jié)婚。因熱愛美術(shù),即由石川欽一郎推薦及協(xié)助,赴日投考東京美術(shù)學校。11月20日,女兒李森出生

    1929年(21歲),1月3日抵日本東京,在學長兼好友陳澄波、陳植棋的照顧下,進入為考生設置的繪畫研究所,與李梅樹同租宿舍。第一次考東京美術(shù)學校落榜。依臺北第二師范學校校規(guī)理應返臺義務任教五年,經(jīng)石川先生協(xié)助,賠償四百元公費后免除返臺任教義務,取得臺北第二師范學校的畢業(yè)證書,得以繼續(xù)留日追求未完成心愿。入“川端畫學校”、“本區(qū)洋畫研究所”及位于新宿的“同舟社”等三個繪畫研究所鉆研畫技,也曾到吉村芳松的畫塾學習。以油畫《樹蔭下》入選第三回臺展。女兒李森熱腦癥死亡,收養(yǎng)女李阿勉 。

    1930年(22歲),再度投考東京美術(shù)學校,但因正逢該校廢止特別學生制度,競爭更形激烈而落榜。作品《編織少女》獲得第四回臺展“臺日賞”,該獎是由臺灣日日新報提供獎金,盼給具有獨特表現(xiàn)的畫家,相當次等特選。作《臺中公園》、《二師范學!

    1931年(23歲),3月長女李美女出生。4月考取東京美術(shù)學校五年制西洋畫科。10月以四弟李堆鍛為模特兒之油畫作品《弟之像》入選第五回臺展,作品《桌上靜物》獲第五回臺展“特選·臺日賞”。作《富士山風景》、《戴頭巾的女人》、《花》。摯友陳植棋在臺北汐止去世。四弟李堆鍛,腸疾亡

    1932年(24歲),3月,因在臺家人染患熱腸病,以及胞兄、胞弟、兄嫂、侄兒相繼病故,父親與妻子的病危,休學束裝返臺料理家變。待其父與妻病情好轉(zhuǎn),不顧父親反對與斷絕經(jīng)濟支援的情況下,李石樵仍返回東京繼續(xù)學業(yè)。作品《人物》、《石榴》與《靜物》入選第六回臺展,分獲“無鑒查”。義女李阿勉死亡

    1933年(25歲),三年級開始分教授專室上課,經(jīng)石川先生介紹入岡田三郎助教室。暑假返臺畫130號巨幅油畫《林本源庭園》,10月該作入選第十四回帝展。10月,作品《室內(nèi)》并獲第七回臺展特選及由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提供獎金所新設之“朝日賞”。11月長男出生,取名李展年以紀念首次入選帝展。東京美術(shù)學校西洋畫科改名油畫科

    1934年(26歲),以作品《畫室內(nèi)》入選第十五回帝展。作品《[1]》參加第八回臺展又獲特選。以作品《編號》參加第二屆日本美展。11月10日與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等八人,于臺北鐵路飯店成立“臺陽美術(shù)協(xié)會”,但因人在日本故未返臺參加儀式。楊肇嘉聘請畫家族像,畫資1000元。作《靜物》

    1935年(27歲),東京美術(shù)學校油畫科畢業(yè),母校臺北師范學校聘請返臺任教,然以追求藝術(shù)為途仍單身留居東京。5月,參加于于臺北教育會館舉行的第一屆臺陽美展(展出56件作品,并發(fā)表聲明書,提供作家五件參展)。帝展改組,爭擾不休,西洋畫部退出,自組“第二部會展”。10月,以油畫《編物》入選“第二部會展”。作品《桌上果實圖》 入選第九屆臺展西洋畫科,作品《閨房》獲西洋畫科推薦級畫家榮譽。作《肖像(巫。

    1936年(28歲),2月,《楊肇嘉氏之家族》入選帝展。以《橫臥裸女》及《屏風與裸婦》參加第二屆臺陽展,接受警方查驗時,警察以“立姿可以展出,躺著的禁止展覽”為理由,取消該作的參展權(quán)。6月14日至23日,李石樵作品《裸婦》,參加于東京府美術(shù)館所展出的第四回童林社展覽。10月,作品《珍珠首飾》獲第十回臺展“臺展賞”。楊肇嘉一家移居東京。作《紅衣》、《玫瑰花》、《阿婆》

    1937年(29歲),參展第三屆臺陽美展。4月24日至26日臺中州立圖書館(今址為合作金庫銀行臺中分行)舉辦個展。5月,作品移至臺中、臺南公會堂展出。作《帆影》、《葉老師》,葉老師為周來富啟蒙老師

    1938年(30歲),作品《窗邊坐像》入選第二回新文展(1937年帝展改組定案,改稱“文部省美術(shù)展覽”,俗稱“新文展”)。應邀參加府展(臺展移交總督府主瓣,改稱府展),展出作品《家族像》。妻兒遷居臺中州臺中市新富町五丁目24番地(今臺中市西區(qū)“大舞臺”附近)。作《靜物》、《廟口》、《祼女》、《風景》

    1939年(31歲),作品《女二人》獲選第二回府展“特選”,榮膺推薦級畫家。次女李美惠出生。作《霧峰風景》、《山景》、《甜心》、《老母》、《九份》

    1940年(32歲),4月19日臺中州立圖書館舉辦個展。6月,陳春德于《臺灣藝術(shù)》介紹楊三郎、李梅樹、廖繼春、李石樵、陳澄波等五位臺陽美協(xié)重要畫家。10月,作品《溫室》入選“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shù)展覽會”(配合總動員令,新文展臨時改為“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shù)展覽會”)。于第三回府展展出油畫《柘榴》。12月22日,響應新體制運動,臺中文化人士包括李石樵、松本透等人,于教化會館舉行座談會,擬成立新興文化翼贊團體。次子李延年出生。作《風景》、《室外靜物》。遷居臺中州臺中市新富町五丁目34番地二樓

    1941年(33歲),5月22日至6月1日,入選日本創(chuàng)元社第一回展,并受賞。8月20日,臺灣文學雜志社舉辦的洋畫小品義賣會,由李梅樹、陳澄波、李石樵等人捐作品50件。于第四回府展展出油畫《院子里的小孩》。 作《夏日》、《街景》、《室外靜物》、《黃!、《石榴》、《山胞》、《靜物》、《溫室》

    1942年(34歲),三男李柏年出生。9月5日,參展東京創(chuàng)元會展。于第五回府展展出油畫《憩》并獲“推薦”。10月,油畫《閑日》入選日本第五回新文展。

    1943年(35歲),5月7日,由臺中北上創(chuàng)作。8月31日,以七次入選日本帝展、新文展之優(yōu)異表現(xiàn), 榮獲新文展“無鑒查(免審查)”展出資格,為第一位獲此特殊之臺灣畫家。于第六回府展展出油畫《坐像》并獲“推薦”。11月,新竹市長委托李石樵制作該市府評清水源次郎肖像畫。 配合時局,完成作品《合唱》。遷居臺中州臺中市梅枝町25番地。作《父親像》、《楊夫人》、《樹林》、《老伯》、《閑坐》、《觀音山》

    1944年(36歲),為避船難,被勸阻返日,留居臺中,以畫肖像畫維生。4月,臺陽美協(xié)于臺北公會堂舉行“十周年紀念展覽會”,參加展出(之后臺陽美術(shù)協(xié)會因戰(zhàn)勢日益激烈停止活動)。6月3日至5日,臺灣美術(shù)推進會第一回展于鐵道旅館展出,展出南風原朝光、桑田喜好、秋永繼春、李石樵、鮫島梓等六人作品。作《靜物》、《少女像》、《人像》

    1945年(37歲),全家疏散至霧峰

    1946年(38歲),9月17日,上午11時起,在臺北市中山堂四樓“臺灣文化協(xié)進會”辦事處,出席由“臺灣文化協(xié)進會”主辦之《美術(shù)、音樂座談會》。同席者有林玉山、陳進、林之助、郭雪湖、陳敬祥、蒲添生、陳夏雨、李梅樹、陳澄波、陳清汾、顏水龍、廖繼春、劉啟祥、楊三郎、藍蔭鼎、游彌堅、許乃昌、楊云萍、陳紹馨、王白淵、沈相成、蘇新等人。以作品《市場口》參加首屆省展并任省展審查員。作《河邊洗衣》、《蘭花草》、《少女》。四男李鴻年出生

    1947年(39歲),由家人擔任模特兒,作油畫《田家樂》,1989年臺北市立美術(shù)館收藏,該作參加第二屆省展。四男李鴻年死亡

    1948年(40歲),由臺中遷至新花費10萬元房屋,定居臺北市新生南路二段16巷6號。臺灣文化協(xié)進會設繪畫班于此,開啟“李石樵畫室”之嗃矢。作200號巨幅油畫《建設》。臺陽美術(shù)協(xié)會恢復活動。作《岳母像》、《父親像》、《少年像》

    1949年(41歲),五男李雅年出生。以長女李美女作模特兒《花與女》。作《人物》、《花與少女》

    1950年(42歲),四女李美智出生。繪《雅年》一作,開始描寫室內(nèi)之系列作品。作《披頭巾的少女》、《淡水河畔》

    1951年(43歲),經(jīng)楊肇家介紹合作金庫收購《農(nóng)家樂》300號巨作品為女兒之嫁妝。長女李美女與吳耀敦結(jié)婚。作《久陽池影》、《河口》、《百合花》、《少年像》、《黃白》、《六角盆》、《母親像》、《茶花》、《秋林》

    1952年(44歲),與楊三郎、郭雪湖在馬尼拉舉行三人展。作《靜物》、《春日幕色》、《晴日》、《蘭花》、《初夏》、《暮色》、《茶花》、《清游植物園》、《春意》、《靜物-石膏像》、《風景》、《植物園》

    1953年(45歲),作《垂揚》、《石膏像靜物》、《春朝》、《翠綠》、《垂釣》、《春風》、《水柳》、《涼》、《池塘暮色》、《少女》、《玫瑰花》

    1954年(46歲),作《集錦》、《春晴》、《夕昭》、《池塘垂釣》、《新綠》、《舊府耶》、《秋色》、《新日暮》、《雨后池塘》、《春》、《待春》、《新竹山林》、《夕》、《畫》

    1955年(47歲),作《桌上靜物》、《云日》、《玫瑰》、《白花》、《高原》、《白百合花》、《玫瑰》、《老父》、《植物園》、《靜物-立體分割》、《院子》

    1956年(48歲),作《谷關風景》、《坐像》、《新緣》、《垂柳》、《雨前》、《朱桌靜物》

    1957年(49歲),作《花》、《風景》、《室內(nèi)》、《冬日》、《碧潭》、《麻竹坑》、《冬日校庭》、《溪流》、《梅花開》、《天冷》

    1958年(50歲),6月13日至17日,在臺北中山堂舉行個展,展出現(xiàn)代繪畫探索成果,作品96幅。作《畫室》、《紅葉》、《溪底》、《李花開》

    1959年(51歲),作《父親像》、《谷關》、《山崖》、《山路》、《室內(nèi)》

    1960年(52歲),逐漸淡出臺陽美展。作《畫室》、《少女》、《梅花》、《女》、《老農(nóng)》、《海邊》、《魚》、《將軍》、《結(jié)》、《太魯閣奇巖》、《白菊花》、《白百合花》、《孫中山》

    1961年(53歲),以次女李美惠為模特兒,作油畫《候車室》。完成《旋律》及《畫室》二作。作《靜物》、《斷崖》、《風景》、《百合花》、《相親》

    1962年(54歲),作《風景》、《王》、《夜》、《作品?》、《旋律》、《山岳》、《花》、《老農(nóng)》

    1963年(55歲),8月,因食指浩繁,家計負擔沈重乃應聘臺灣省立師范大學美術(shù)系副教授。12月,作品50號《月夜曲》完成。作《大地》、《火山噴火口》、《眼》、《金瓜石風景》、《婚禮》、《堅強》、《金柑》、《丘山》、《橫貫公路》、《卓蘭風景》

    1964年(56歲),作油畫《避難》及《將軍》。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具深討性之構(gòu)成或抽象像,完成《生命》、《團欒》、《飄》、《作品》、《慕》、《生命的贊美》、《游樂場》、《九份風景》、《內(nèi)雙溪》、《北投》、《樂園》、《觀音山》

    1965年(57歲),4月28日至5月2日,省立博物館個展作品75張。作《生命的旋律》、《風景》、《鐘聲》、《雙子樹》、《靜物》、《采沙場》、《探險》、《鐘聲》、《天祥》、《船》、《花》、《劍潭》、《雙子樹》

    1966年(58歲),作《室內(nèi)靜物》、《窗》、《靜物》、《溫泉鄉(xiāng)》、《女王的化石》、《同時窗》、《小港》、《大鳥與小狗》、《疊畫》、《向隅》、《愛河》。嘗試表現(xiàn)國畫題材完成《大鳥》一作

    1967年(59歲),作《漁港》、《朝妝》、《元宵》、《房屋》、《窗》

    1968年(60歲),作《花》、《窗戶》、《都市的成長》、《夜思曲》、《形而上的室內(nèi)》、《山》、《稚》、《城市》、《三信徒》、《田園》、《!

    1969年(61歲),11月于臺北市松江路世紀畫廊舉行個展,著重破壞舊有的繪畫觀念,排棄非繪畫性的冗雜內(nèi)容,使繪畫還原到最單純的基本因素。11月25日至30日在省立博物館舉行展覽,展出50幅作品。作《回憶》、《田園》、《月出來時》、《小屋》、《海邊之家》、《下午三時》、《深夜》、《河》、《!

    1970年(62歲),作《約會》、《璋璋的夢》、《璋璋的玩具箱》、《飛翔》、《月娘》、《軌跡》、《拜月》、《捉月》、《月夜》、《湖邊》、《母女》、《頑童》、《星系》

    1971年(63歲),作《都會之月》、《烈日》、《溪谷》、《雨后》、《風景》、《海邊風景》、《旅行的藝人》、《三美圖》、《汔球公公》、《太陽》、《納涼》、《漁夫的家族》

    1972年(64歲),3月14日起,省立博物館個展,展出作品34件。作《九曲洞》、《春》、《魔掌》、《囍》、《十字》、《作品?》、《桌上》、《夏海》、《黃昏的湖邊》、《走走》、《清晨》、《歡》、《朝日》、《春》、《金魚池》

    1973年(65歲),作《三美圖》、《作品(一)》、《小朋友》、《遠足》、《家族》、《游艇上》、《草坪上》、《面具》、《淡水風景》

    1974年(66歲),7月自國立師范大學退休,8月?lián)嗡搅⒅袊幕髮W及國立藝術(shù)專科學校兼任教授。11月5日,以李石樵等八位為發(fā)起人,鄭世璠負責處理會務籌畫之“芳蘭美術(shù)會籌備處”,發(fā)出“芳蘭美術(shù)會簡章”及入會申請書。作《元宵夜》、《廟會》、《樹林》、《蟬聲》、《日月潭》、《玫瑰花》、《我倆》、《春游》、《街景》、《瀑布》、《菲尼克斯》、《月》、《垂釣》

    1975年(67歲),3月16日,在李石樵畫室召開會議,報告“芳蘭美術(shù)會第一屆展覽會”會務之進展及有關各項事宜。作《玫瑰瓶花》、《雪景》、《湖邊小聚》、《永劫》、《三美圖》、《竿》、《后院》、《碧潭》、《費城》

    1976年(68歲),5月省立博物館個展。作《浴女》、《室內(nèi)》、《漁港》、《母與子》、《城市》

    1977年(69歲),12月華南銀行將李石樵的《三美圖》與廖繼春的《風景》、楊三郎的《思慕》印制于火柴盒的小面板上,一套三式,作為宣傳之用。作《費城風云》、《費城車站》、《利蘭校園》、《公園紅葉》、《黃葉溪流》、《百老匯劇場》、《湘邊眺望》

    1978年(70歲),1月華南銀行火柴盒上之《三美圖》遭檢舉為色情之作,而自美返國。由于高雄市警察局接獲檢舉,認為此宣傳火柴盒有妨害風化之嫌,臺灣省政府與高雄市警察局去函,要求華南銀行解釋,因而引起“藝術(shù)與色情”的熱烈討論,經(jīng)過畫家本人及藝術(shù)界的澄清與支持,風波終告平息。作《大樹下》、《風微微》、《曬編》、《游賢紀念》、《百今花與少女》

    1979年(71歲),8月省立博物館個展。9月與葉火城等十五位中部美術(shù)家,于省立博物館舉行第一屆葫蘆墩美術(shù)研究會作品展。10月16日至11月3日阿波羅畫廊個展。作《泉》、《金魚池》、《母女》、《芝加哥湖邊》

    1980年(72歲),作《風景》、《碧潭風光》、《溪谷浴女》、《郊游》、《八美圖》、《少女》、《祖師廟前》

    1981年(73歲),10月阿波羅畫廊舉辦專屬畫家特展“李石樵個展”。作《碧潭》、《三祼女》、《浴后》、《淡水古巷》、《睡蓮》、《北投公園》、《碧潭游潭》、《湖邊出浴》

    1982年(74歲),原有新生南路住家兼畫室,為地主周氏祭祀公業(yè)收回拆建,私人授課終止,遷居臺北市寧安街。7月辭卸教職,赴美西雅圖探視次女李美惠。作《閑日》、《湖邊裸女》、《百合花》、《玫瑰花》

    1983年(75歲),作《香蕉園》、《賽馬場》、《碧潭》、《河邊》、《荷塘》、《成長中的都市》、《湖邊祼女》

    1984年(76歲),9月7日至30日阿波羅畫廊個展,展出作品60幅。作《蘋果樹》、《校園櫻花》、《芝加哥公園》、《山路》、《河邊》、《溫室花園》

    1985年(77歲),旅居西雅圖與次女李美惠同住。作《玫瑰花園》、《櫻花》、《大雪山眺望》、《馬》、《大雪山》

    1986年(78歲),11月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展出作品62幅。12月2日至7日,參加社教館舉行之芳蘭美展第十四屆紀念展。作《牛》、《櫻花》、《瓶花與果》、《湖邊小聚》、《校景櫻花》、《靜物》、《湖光秋色》

    1987年(79歲),東之畫廊創(chuàng)立,特辟李石樵專室。作《高山的樹林》、《漁船》、《八斗子漁港》、《采草莓》、《馬》、《櫻花》、《樹林》

    1988年(80歲),10月8日至12月18日,臺北市立美術(shù)館為之辦“沉思、領悟與創(chuàng)作——李石樵的繪畫世界”回顧展,展出1935年至1987年作品,計140幅,并出版專輯。作《玫瑰花園》、《濱海風光》、《陽明山》、《噴水池》、《草山》、《風景》

    1989年(81歲),臺北市立美術(shù)館出版白雪蘭著《李石樵繪畫研究》。作《北海遠眺》、《漁港》、《白沙灣》、《浴場’《艷陽》、《基隆港》

    1990年(82歲),作《鼻頭角》、《百合花》、《玫瑰花園》、《翡翠灣情調(diào)》、《噴泉》、《繡球花》、《玫瑰花》、《蘭花》

    1991年(83歲),任黃明政籌設李石樵美術(shù)館,自資購買美術(shù)館80坪,于忠孝東路四段218之7號3樓。作《北海風情》、《鼻頭角風景》、《芝加哥雪景》

    1992年(84歲),7月12日于臺北市阿波羅畫廊樓上一樓層面的“李石樵美術(shù)館”成立,館藏作品有400件,增購美術(shù)館新館80坪。受《新新聞周刊》訪問。第一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蘇富比撤回拍賣仿李石樵《紅衣少女》乙案。李石樵之妻周來富過世

    1993年(85歲),第二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續(xù)擴充美術(shù)館38坪。作《櫻花樹下》、《玫瑰花園》

    1994年(86歲),第三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李石樵美術(shù)館基金會成立,捐400幅作品給基金會。作《桌上靜物》、《靜物》、《碧潭》、《櫻花校園》、

    1995年(87歲),第四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臺北時間7月7日下午一點三十分,病逝于美國紐約雪城。獲總統(tǒng)李登輝頒褒揚令。8月李石樵版畫由達利藝術(shù)中心代理,并于10月應邀在臺北市政府11樓名家藝廊展出三個月,李登輝總統(tǒng)在陳水扁市長陪同下,蒞臨參觀,對其畫作證賞有加。9月舉行“李石樵遺作展”

    1996年,1月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展出“李石樵回顧展”12天,前監(jiān)察院長陳履安與前監(jiān)委王清峰亦蒞臨參觀。1996年全國文藝季,新北市為紀念李石樵一生在繪畫上的成就,推出過盡千帆話新莊活動,3月16日至31日在臺北縣立文化中心,4月20日至28日在新莊市文化藝術(shù)中心,舉辦李石樵回顧紀念展系列活動,借由展覽、座談、專題演講,來闡述李石樵一生對臺灣美術(shù)教育的貢獻及繪畫風貌。

    作品賞析

    1966年 油彩 畫布150 x 180 。說明:結(jié)合半具象和幾何造型的作品。畫下端有三個造型,顯然是簡化的屋頂,以此為指引,其上端之疊沓方塊竟是重檐疊戶的屋子,而這群屋子的深度則為方塊的大小和左端白色線段所代表的路面所標示。左上方的綠色三角形則顯然是一山丘,其左的二道三角形則為遠山。右上端竟可見一煙囪,再過去的藍色色塊或為遠山。上端繽紛的不規(guī)則色塊,實以較淺的色彩,則顯為天空的云彩。這是一幅近乎抽象但三度空間關系極清楚的作品,因此,「上方」的紅太陽自不難辨認,亦或表現(xiàn)溫泉的熱吧。

    1946年 油彩u2027畫布116.5 x 91。說明:描繪臺灣光復初期常見的河邊浣衣,以其女為模特兒。畫之旨趣則在表現(xiàn)光感所呈現(xiàn)的色感。黎明的曙光不但使天空呈動人的鵝黃色調(diào),并使畫中兩女背光,而背面之陰影則為李石樵提供彼所擅長的低明度而高彩度的色彩變化。衣裳的格子花和碎花圖案系刻意挑選,顯然矚意二者在陰影處所呈現(xiàn)的豐富色彩效果。河堤背光處之處理亦基于同樣的色彩考慮。

    1966年 油彩u2027畫布120 x 162 。說明:基本上以畫面分割結(jié)合超現(xiàn)實主義的繪畫語言。我們無法得知,《女王的化石》是否受野柳女王峰石的啟迪,但畫中帆船卻使筆者傾向此一可能。此畫在乍看下與畢卡索一九三七年的〈格爾尼卡〉毫無淵源。但背景空間之塊面分割基本上可以相提并論。畫中央女人的造型固然使人聯(lián)想起野柳女王峰,但亦可見到與〈格爾尼卡〉中人物造型的淵源。全幅以數(shù)種簡單顏色構(gòu)成的手法,或甚至中央太陽的位置,均使人傾向?qū)⒋水嬇c〈格爾尼卡〉 相較。

    1945年 油彩u2027畫布149 x 148說明:反映李石樵光復後落實現(xiàn)實的藝術(shù)觀,描繪菜市場的繁忙活動,光線亦刻意投射在畫中央著旗袍的女子上。背景人物多而不亂,基本上呈一字排開,空間難度并不高。人物姿態(tài)的表現(xiàn)大體自然,但推腳踏車之女孩姿態(tài)略嫌僵硬。著旗袍和女孩騎腳踏車均為當時的新現(xiàn)象,以之入畫,反映李石樵此時所主張之「從現(xiàn)實中探索美的題材與富有美感價值的藝術(shù)」。

    1931 日本少女像習作留日學生時期習作。用油、用色之掌握尚未嫻熟,感覺生澀。臉部的描繪,深受石膏素描之影響,塊面轉(zhuǎn)折、五官部分尤然。肌肉解剖之交代亦不清楚,如嘴角上端與臉頰交接觸或脖子受光面之處理,顯示李氏甫習油彩,尚未成熟此媒介之性質(zhì),無法將其素描心得順利發(fā)揮。然背景之朱紅與衣裳之綠色成強烈對比,顯示李氏對強烈色彩之偏好。李氏能把握艷亮顏色之退後感,不至喧賓奪主,顯示他在此方面之能力。

    1931 四弟像臺展第五屆特選作品。描寫李氏之四弟李堆鍛,在大稻埕的大拜拜時穿戴時髦衣帽赴宴。受塞尚人物畫的影響,畫面結(jié)構(gòu)穩(wěn)固,色彩塊面堅實,反映出人體本質(zhì)的特性。

    1937 葉老師采肖像畫中常見的四分之三角度。極寫實,不復見生硬的塊面;飽滿的臉部肌肉自然涵蘊塊面的組織。鼻部的處理尤能掌握中國人的特色,不復有西方式的鼻子湊在東方臉孔的現(xiàn)象。把中年婦女的眼袋表現(xiàn)得很得體,希臘式的上眼皮不復可見。深色的上衣只點綴以一耀眼的胸飾,在寫實中見傳神,為李氏在臺所作肖像畫之佳作。

    1942 父親像(夏衣)李氏把色彩效果運用在人物畫上,以此畫最足堪代表。全畫采乾擦手法,不但表現(xiàn)麻紗布之質(zhì)感,也表現(xiàn)了李氏此時追情的豐富色彩變化。臉部和頭發(fā)的處理則采用松散的筆法,以與衣裳的用筆配合。此畫頗有李氏自己的面貌,兼顧寫實的掌握和色彩的嘗試。椅背微拱的弧度略與肩膀的弧度呼應,強面的直線則與對襟的直線呼應。在表象的描繪中暗寓幾何造型的考慮是李氏構(gòu)圖傾向,將於日後發(fā)揮無疑。

    1948 父親像李氏為其父親與岳母各作肖像畫。畫風基本上采寫實風格,姿態(tài)亦大同小異,且均朝觀者右方。手部疊放姿態(tài)亦雷同,僅有左右手放置上下之分。手部之描繪甚佳,臉部之表現(xiàn)則與岳母像更自然。雖為寫實之作,但亦盡量呈現(xiàn)色彩豐富變化,〈岳母像〉以紅色頭布與深藍色棉襖呈對比,但〈父親像〉則以紅色椅墊與深藍掛裳呈對比,不但憑增此兩畫之色彩,并加強棉襖和掛裳之質(zhì)感。背景之色彩億多有微妙變化,唯〈岳母像〉者色塊較為分明。

    1948 岳母像李氏為其父親與岳母各作肖像畫。畫風基本上采寫實風格,姿態(tài)亦大同小異,且均朝觀者右方。手部疊放姿態(tài)亦雷同,僅有左右手放置上下之分。手部之描繪甚佳,臉部之表現(xiàn)則與岳母像更自然。雖為寫實之作,但亦盡量呈現(xiàn)色彩豐富變化,〈岳母像〉以紅色頭布與深藍色棉襖呈對比,但〈父親像〉則以紅色椅墊與深藍掛裳呈對比,不但憑增此兩畫之色彩,并加強棉襖和掛裳之質(zhì)感。背景之色彩億多有微妙變化,唯〈岳母像〉者色塊較為分明。

    1949 人物試圖打破〈建設〉所臻至的寫實風格,刻意走向古典雕刻之厚實感覺,近乎畢卡索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前此亦有類比之效果。此畫造型感十足,交疊的雙手與身軀結(jié)為渾然整體,衣裳之乳白色更增加近乎大理石雕刻或石膏塑像的厚實感。然背景的桌子和瓶花尚屬寫實風格,未能使整體畫面的造型一致,顯示此畫顯示李氏轉(zhuǎn)變其之肇端。

    TAGS: 臺灣 藝術(shù)家 畫家 臺北縣
    名人推薦
    • 計有功
        計有功[約公元一一二六年前后在世]字敏夫,大邑安仁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北宋末前后在世。他是張浚的從舅,曾居浚幕府中。南渡后遣詣行在奏對...
    • 柴斯勞·斯拉尼亞
      柴斯勞· 斯拉尼亞(Czeslaw Slania),1921年10月22日出生于波蘭的卡圖維斯,郵票雕刻師。
    • 陳淑光
        陳淑光,1930年生于北京。女。又名叔光。北京畫院專業(yè)雕塑家。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畫院一級美術(shù)師。195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雕塑系。1960...
    • 林樹梅
      林樹梅[清]字瘦云,福建金門人。詩古文具有規(guī)矩。工篆刻,善畫,有泛月圖。《福建畫人傳》林樹梅生于嘉慶年間(1796~1820年),學識淵博,詩文俱...
    • 何洪濤
      何洪濤,英文名字:He hongtao,男,蒙古族,遼寧省建平縣人,祖籍北京(山頂洞人),出生于1974年3月
    • 杜范
      杜范(1182~1245)南宋大臣。字成之,號立齋,謚清獻,臺州黃巖(今屬浙江)杜家村人。嘉定元年進士。歷官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同知...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