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姓名:李守貞
性別:男
生于:不詳
卒于:公元949年
與河中城保衛(wèi)戰(zhàn)
與河中城保衛(wèi)戰(zhàn),后漢劉承佑(開國皇帝劉知遠(yuǎn)之子)即位之后,李守貞伙同趙思綰、王景崇,發(fā)起叛亂。劉承佑先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人討伐。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人擊敗李守貞后,李守貞退守河中城,閉門不戰(zhàn)。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人圍城,從春天一直圍到夏天,始終沒有攻破河中城。劉承佑只好請出老帥郭威,由郭威出馬。郭威攻破河中城的方法很特別!
文章引述
以下引用《如果這是宋史》中的表述。
就這樣,趙匡胤跟著郭威一路行軍,在公元948年8月20日到達(dá)了河中。河中城下戰(zhàn)云密布,軍營林立,本就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李守貞更加不愁寂寞。春天就已經(jīng)到達(dá)的白文珂、郭從義、常思并不是無能之輩,他們早已經(jīng)把李守貞擊敗,只是沒辦法攻破河中城而已。不過這也難怪他們,這年頭什么都可以被忽視,什么國計民生啊,經(jīng)濟(jì)環(huán)境啊,人權(quán)完善指數(shù)啊,通通都沒有市場,只有一件事,哪個當(dāng)局哪個單位都積極地貫徹執(zhí)行,那就是高筑墻廣積糧備戰(zhàn)備荒。只要這兩件事做好了,那么你就能兩耳不聞城外事,一心只過小日子。可要是這兩樣做得不到位,那么在這樣的世道里,你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殺死,或者被餓死。
相關(guān)事跡
熟人相見
熟人相見, 而李守貞深知此中利害,他的河中城城高墻厚,城里兵多糧廣,從一開始就打定了死守河中拒不投降的主意,任憑白文珂等人想盡了辦法攻城,他就是玩命死撐。因為他知道,時間的優(yōu)勢站在他這邊,他每多撐一天,距離劉承佑的江山崩潰的日子就近了一天。就這樣,他撐來撐去,終于把他的老熟人,后漢王國的最后一張底牌郭威給撐來了。
第一次筑寨
第一次筑寨,郭威到了,他先是稍事休整。這期間,他并沒有假惺惺地去賣自己的老臉,勸李守貞投降,更沒有故做姿態(tài),去訓(xùn)斥甚至懲罰久攻不下的白文珂等人借以振奮軍心,他只是帶上了些人,輕裝簡騎地圍著河中城轉(zhuǎn)了幾圈。之后,他下達(dá)了第一道命令。令——即刻起開始筑寨。具體情況是――常思筑寨于河中城南,白文珂筑寨于河中城西,郭威自領(lǐng)中軍筑寨于河中城東,留城北一地空缺,不設(shè)人馬。同時征調(diào)周邊五縣百姓近兩萬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間筑起了連接不斷的小型堡壘,來保護(hù)新建的營寨。命令一出,全軍嘩然。這是要干什么?為什么不乘著生力軍新來,一鼓作氣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這不是坐失良機(jī)嗎?筑寨是干什么?是為了更好的圍困?河中城和李守貞早已經(jīng)是甕中之鱉,只需要不斷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會遲早耗盡城中的人力糧草,火到豬頭爛,到時候自然滅亡。何必要大費周折,先干起水泥瓦匠的玩意兒?這完全沒有意義,只會讓自己的士兵勞累,讓敵人贏得難得的喘息之機(jī),結(jié)果是增加了取勝的難度。面對質(zhì)疑,郭威不動聲色,他的沉默讓所有人都閉上了嘴。接下來的日子,趙匡胤和所有人都郁悶地對著高大巍峨的河中城城墻呲牙,那上面本來慘兮兮的李守貞的人變得悠閑自在,甚至能舒舒服服地曬太陽。而城下的大兵們就混得矬了,他們得監(jiān)工看料,如果工程進(jìn)度慢,還得時不時地搭把手,混得像些拿不著工資的農(nóng)民工。就這樣,好多天之后,三個營寨都筑好了,寨前的堡壘也都筑好了,可郭威卻不放周邊五縣的百姓回家,而他也沒有再下新的命令,全軍所要做的事,就是各就各位,排號進(jìn)住剛剛蓋好的新家。然后呢?沒有然后,郭威似乎把戰(zhàn)爭忘了,他每天似乎都很平靜的樣子,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沒有人敢問(就連劉承佑都不敢問,他比誰都急,可是同樣沒辦法)。現(xiàn)實并沒有讓人們等多久,一天夜里,久困城中絕不露頭的李守貞突然率軍出擊,沒有準(zhǔn)備的后漢軍一片慌亂,只得放棄了堡壘,向新筑的營寨里撤退。奇怪的是,李守貞也沒有乘勝追擊,這本是他自開戰(zhàn)以來難得的戰(zhàn)機(jī),他的軍隊在戰(zhàn)時的間隙里全力以赴,把新建的堡壘都?xì)Я,然后就馬上撤回城里,再次開始堅守。等后漢軍重新集結(jié),列隊出寨,準(zhǔn)備痛扁敵人時,敵人已經(jīng)不見了,他們的面前只剩下了滿地的斷瓦殘垣。他們所能做的只有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腦子里一片空白。就這樣全毀了?他們辛苦了好幾個月的成果就這么都?xì)Я?這個世界還有公平、公理和道義嗎?憤瞞、激動、勞累,再加上這些日子以來不斷積壓的郁悶,讓這些火氣旺盛的大兵們再也控制不住,有人開始罵娘,有人卻大笑了起來,懂得什么叫黑色幽默了吧?就是極度的詫異弄出了讓人接受不了反差,讓當(dāng)事人無論如何接受不了,與其說這時候他們把李守貞恨到了骨頭里,倒不如說實在是忍不住想把郭威這老混蛋從帥帳里拖出來海K一頓。而這時他們終于聽到了郭威的第二條命令。
第二次筑寨
第二次筑寨,令——再次筑壘。他媽的!軍營里暴發(fā)出了空前巨大的粗口,真是太棒了,大兵們終于知道了那些征調(diào)來的農(nóng)民工們?yōu)槭裁礇]被遣散回家了,這些人得重新勞動,把剛剛被毀的堡壘再筑起來,而他們也別想閑著,以前干什么,現(xiàn)在起接著繼續(xù)練!只不過他們很是奇怪,看起來這場戰(zhàn)爭的主角像是這些勤勞的農(nóng)民工,而他們這些當(dāng)兵的,只不過是這些農(nóng)民工的保鏢。但不管怎樣,軍令如山,又過了些日子,堡壘就又出現(xiàn)在河中城和后漢軍之間。之后的事情就像是復(fù)制粘貼,再復(fù)制粘貼的重復(fù)程序一樣無聊,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樣的心理,只要堡壘出現(xiàn),李守貞就會心急火燎,不計利害地率隊出城,不管用什么樣的代價,都一定要把堡壘毀了,然后他才能稍微恢復(fù)點理智,帶著人馬逃回城。而郭威就像故意和他斗氣一樣,只要你來毀,我就馬上重建。如此周而復(fù)使,沒完沒了,這種單調(diào)無聊的工作竟然持續(xù)了――別驚訝,是接近整整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里,李守貞遠(yuǎn)遠(yuǎn)比郭威忙碌。他時常出現(xiàn)在城墻上,帶著越來越讓人難以揣摩的神情向城下測量。對,不是眺望,而是日復(fù)一日,隨時隨地向郭威領(lǐng)導(dǎo)的開封建筑工程隊的進(jìn)度行進(jìn)精度測量。久而久之,他的部下們都掌握出了規(guī)律,那就是只要城下的堡壘修到了一定的位置,他們就得出城運動了。只不過,每一次出城拆除這些違法私建的建筑之后,他們回去時的人馬都會少很多。其中有戰(zhàn)死的,有拆墻累死的,還有借機(jī)逃跑的。就這樣,不斷地拆、建,不斷地重復(fù),李守貞帶得出來的人越來越少,拆不完的墻卻越來越多,當(dāng)這種反比例指數(shù)越來越大時,郭威終于下達(dá)了第三條命令。
攻城
攻城,令——攻城!郭威部全體士兵嗷嗷叫著沖向了河中城,他們的怒火和怨氣已經(jīng)足足憋了有一年!李守貞,我們來了,你這一年來拆了我們多少堡壘,現(xiàn)在要你連本帶利都還回來!我們這就拆你的河中城……就這樣,三面強(qiáng)攻,北面放行,李守貞的士兵被這致命的一線生機(jī),以及在拆墻游戲中玩得筋疲力盡的身體給徹底拖垮了。河中城被一鼓而下,李守貞貫徹了自己絕不投降的宗旨,城破后全家集體。消息迅速地傳向了全國,不多久,又迅速地傳了回來,另外兩處的反叛,鳳翔節(jié)度使王景崇和永興軍節(jié)度使趙思綰很痛快地投降了,他們實在不想像李守貞那樣被郭威玩。一切搞定,大功告成。郭威用盡可量小的代價,得到了最圓滿的戰(zhàn)果。
謎底
謎底,現(xiàn)在都明白了吧?郭威為什么會在最初下達(dá)了那個莫名其妙的命令。的確,那時的李守貞和河中城就已經(jīng)是甕中之鱉了,只要不斷地攻城,不斷地消耗,就足以讓他們崩潰。勝利只爭遲早——但是前提卻是要以戰(zhàn)具的毀壞和士兵們以可怕數(shù)字的死亡去換取。有必要那么做嗎?一定要強(qiáng)攻才行嗎?與其我主動去攻,去承擔(dān)損耗,為什么不讓對方來攻我,讓對方來承受損失?也就是說,有沒有什么辦法讓躲在城里裝孫子的李守貞主動跑出來打我?答案是——有!郭威準(zhǔn)確地分析出了李守貞的心理――死守?zé)o援,又突然看到郭威帶著大隊人馬來增援,不僅圍得更加水泄不通,更新添了一個個新建的營寨和堡壘在向他步步逼近……最后一根稻草能壓死駱駝,己到絕境的李守貞再也難以忍受這些本是無害的挑釁。于是,他只能一次次冒險出城,以毀滅堡壘來維持自己還能生存下去的信心。
歷史考證
歷史考證,就這樣,郭威只是用一些業(yè)務(wù)不熟練,用料不講究,粗制濫造的豆腐渣工程,就達(dá)到了克敵制勝的目的。最后,歷史可以考證的是,當(dāng)這些事情發(fā)生時,趙匡胤都在現(xiàn)場。而歷史無法考證的是,趙匡胤要在郭威的第幾條命令下達(dá)時,才能明白主帥的用心!
李姓起源
.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xí)慣有密切聯(lián)系。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云:“李,果也!崩顦,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后,“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yuǎn)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zhuǎn)化。
從遠(yuǎn)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quán),58個帝王,無數(shù)將相名臣,大多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fā)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后!秶Z·鄭語》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缎战狻芬舱f:“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薄妒酚洝份d:“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guān)于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lǐng)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lǐng)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車,其后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rèn)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jìn)行過考證,認(rèn)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于《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xué)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jù),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jù)。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于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xì)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xì)載人正史的,并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xì)。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jù)《秘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lǐng),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妒酚浾x》引《世紀(jì)》說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lián)盟首領(lǐng)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妒酚·五帝本紀(jì)》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刂)、宮、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傳說皋陶專門訓(xùn)養(yǎng)了一頭名叫觸(角圭)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zhèn)。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fā)現(xiàn)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真是再好不過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于世。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yuǎn)的上古時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譽,所以至舜繼位后,仍用皋陶為大理。于是,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們安居樂業(yè)。任職期間,皋陶多次提出賢明的謀略,認(rèn)為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特別強(qiáng)調(diào)“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以皋陶最賢,將他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但是,舜帝還未來得及把帝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記》引《括地志》云:壽州(安徽)安豐縣南130里,故六城東),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為一個偃姓小國。楚穆王滅之,無譜。皋陶有長子伯益,《帝王世紀(jì)》說:“伯翳(益),為舜王畜多,故賜姓嬴氏!笨芍,伯益因善訓(xùn)鳥獸而被舜帝賜了嬴姓,成為嬴姓部落的首領(lǐng)。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為祖,以姓為氏。皋陶之后,歷虞、夏、商,26二十六世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xí)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任商紂王的理官,時商紂王昏庸無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屢屢進(jìn)諫,執(zhí)法不阿,為昏淫的紂王所不容,終遭亡身之禍。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子利貞逃了出來,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內(nèi)),饑餓不堪,見一樹上結(jié)有果實,便采了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貞畏于紂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這就是后來“指樹為姓”之說。按此說,李姓之始當(dāng)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為血緣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為氏稱理姓。據(jù)清儒秦嘉謨所輯《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妒酚·五帝本紀(jì)》記載皋陶為大理,而《管子法法》記載:皋陶為李(理);《史記·魏世家》記為“李克”,而《韓詩外傳》則記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為血緣始祖之說,實不為妄。皋陶作為李姓的血緣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創(chuàng)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孫的楷模和驕傲。而按照“指樹為姓”的說法,剛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貞,當(dāng)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為李
唐朝以來李姓鼎盛,附姓與改姓之風(fēng)興起,不少風(fēng)光一時的人物都被賜之李姓。
唐末詩人和詞人溫庭筠云:“自從今狐楚入相,天下諸胡都改姓令狐。嗚呼!宰相之勢不過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況堂堂一統(tǒng)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幾百千萬矣!
從溫庭筠的文辭中,我們得知在唐朝賜姓之外,還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羨慕大唐國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還有由漢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載:有叱李氏,改為李氏。這顯然是鮮卑拓跋氏的漢化政策所造成的結(jié)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們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陽縣),而稱其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遼寧朝陽南。據(jù)《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柳城李氏有兩族,一族為奚族之李氏,即張瑣高養(yǎng)子張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漸融于契丹,故將其歸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則是李光弼家族,這一家族世代顯達(dá),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長,其一世祖先遷徙到唐朝京城長安附近的萬年定居,逐漸漢化,改姓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稱"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節(jié)曾經(jīng)是唐朝的大將軍及幽州經(jīng)略軍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鴻臚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為薊郡公。李光弼本人則為唐朝名將,戰(zhàn)功顯赫。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將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憲宗朝,都有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為李氏宗族的歷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柳城李氏兩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屬于東胡種,因此,柳城李氏當(dāng)屬東胡人后裔。契丹李氏還有李失活、李過折、李吐干、李盡忠、李邵國、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為契丹大賀氏部落首領(lǐng)。
4.諭賜國姓
唐朝大規(guī)模的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zhuǎn)折點。
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數(shù)頗多。據(jù)《路史》及《唐書·審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于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從此,李氏宗族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
后漢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陽(今河南洛陽)。晉、魏之時,閑居于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后遷遼左。至后魏,陀孫婆羅再不久徙,于周、隋時閑居涼州武威(今甘肅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稱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孫在唐朝時期有好幾個被賜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將領(lǐng)李元諒,德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時賜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賜國姓;唐朝大將李國臣,得賜國姓。
雞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孫,因有功于唐,被賜李姓。
雞田,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所設(shè)置的一個州,即今寧夏省寧武縣一帶。此地原屬于突厥,后來以地來歸,唐朝依其舊名,置為雞田州。雞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孫,數(shù)代世襲雞田刺史一職。唐朝時期,此雞田刺史家族出了光進(jìn)和光顏兩兄弟,光進(jìn)官至總武節(jié)度使,光顏官拜河?xùn)|節(jié)度使,兩人皆對唐朝有功,被唐朝賜國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現(xiàn)山西代縣一帶,本為西突厥別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賜姓李。
代北,屬當(dāng)時的雁門道,即戰(zhàn)國趙雁門郡地。秦因之,漢亦為雁門郡,至隋改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間,置代北節(jié)度,亦叫雁門節(jié)度,治代州,今山西代縣一帶。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后梁,創(chuàng)立了后唐帝業(yè),李嗣源、李繼岌等繼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將領(lǐng)李克寧、李克讓、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時,有范陽(治今陜西大興縣)的奚人,原名張忠士(張瑣高養(yǎng)子,冒姓張氏),先為安祿山部將,參加了“安史之亂”。史朝義亡,乃以其地降唐,賜姓名李寶臣,為司空清河王。李寶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簡,襲國姓。
唐朝時期,有奚族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可度者,于太宗貞觀年間,率眾附唐,得賜國姓,名李可度;還有奚族部落首領(lǐng)瑣高,在玄宗時降唐,得賜國姓,名李瑣高;另外還有李日越、李歸國、李延寵等著名的奚族首領(lǐng),都得賜李姓或襲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戰(zhàn)功多被唐賜李姓。
渤海國,是靺鞨人大祚榮所建,當(dāng)時其疆域在今朝鮮咸鏡、平安二道,后擴(kuò)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時期,渤海靺鞨人茹常,為朔方部將,以戰(zhàn)功多被唐賜李姓,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為朔方帥,位至三公。還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驍勇善射,其先世為部落首領(lǐng),后遷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謹(jǐn)行,為唐朝大將,曾以疑兵退吐蕃論欽陵所率十萬大軍。唐朝賜姓的靺鞨李氏,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鮮血液。
黨項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
黨項李氏。黨項,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時,分布在今青海省東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
唐朝時期,為吐蕃所迫,遷徙到甘肅、寧夏、陜北一帶,本姓拓跋氏。唐初,黨項酋長拓跋赤辭率眾歸附,唐太宗賜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鎮(zhèn)壓黃巢起義立功,也被唐朝賜姓。宋時,拓跋李氏的李元吳建立了西夏政權(quán),與宋、金對峙,盛極一時。拓跋李氏中還有李諒祚、李繼捧、李乾順、李繼沖、李繼周、李繼瑗、李繼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賜姓對象中,很大一部分為少數(shù)民族,即對外族賜姓。賜姓,不是一般的獎賞,而是唐朝作為招撫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賜姓,被賜對象就意味著成為大唐帝國的自家人了。對于這種至高榮譽,社會上的人們普遍地羨慕和向往,更不用說少數(shù)民族,他們得賜李姓,不僅意味著被吸收于具有高貴血統(tǒng)的李氏宗族,而且還標(biāo)志著他們從此不再會因夷狄之種而受人之譏,而是成為堂堂正正的漢族成員了。這一殊榮,促使更多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歸附唐朝,從這個意義上講,唐朝賜姓為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xiàn)。
變遷:
河南李姓于唐高宗進(jìn)入福建,開辟漳州。
安史之亂期間,不少李姓為躲避戰(zhàn)亂由北方遷徙到南方。
唐末到五代期間,因北方地區(qū)長期戰(zhàn)亂,再次由北方遷徙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