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辛亥老人
劉藹如(1880~1968)陜西臨潼人。從小即隨母親、兄長種田。稍長入村塾苦讀,后進陜西高等學堂學習新學。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與 郭希仁、 曹印侯、賀紱之在西安設麗澤館,接納各方志士,抨擊清廷腐敗;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1年與 曹印侯從西安返回渭北,謀招兵以圖大舉。聞西安起義勝利,遂集鄉(xiāng)勇百余人連夜至臨潼響應,縣城得以光復。
為鎮(zhèn)壓陜西辛亥革命,甘肅清兵大舉東來,西路各縣同時告急。劉與 曹印侯按照 郭希仁的意見在臨潼招兵,未及半月得眾三千余,以刀矛鍘刃為武器,號“敢死軍”,曹任統(tǒng)領,劉任總參謀,奉調西開。兩晝夜急馳三百里,至 鳳翔與甘軍對壘,大戰(zhàn)30余次。敢死軍以新募白刃之眾,迎戰(zhàn)久練快槍之師,竟能屢挫敵鋒,深得西府民眾贊譽。
1918年,為討伐陳樹藩,陜西靖國軍成立。劉迎綏遠騎兵盧占魁部南下助靖國軍,復奉派經滬、港、越南至云南,與西南靖國軍總司令唐繼堯會商聯(lián)合作戰(zhàn)事。
1921年陜西靖國軍解體,他隨胡景翼出關參贊軍機。
1925年,胡景翼病故。國民軍二軍兵敗河南,劉與 鄧寶珊經山西返陜。
西安反圍城斗爭勝利后,任國民軍聯(lián)軍駐陜總司令部地方行政人員考試委員和駐陜總司令部國民黨特別黨部監(jiān)察委員。
1927年夏馮玉祥附蔣反共,陜西大革命失敗,劉回臨潼隱居。
1930年楊虎城主陜時,邀劉到西安咨商大計,并為十七路軍步兵訓練班講孫子兵法。
西安事變后,他任國民黨陜西省黨部委員。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 鄧寶珊任國民黨軍晉陜綏邊區(qū)總司令,駐榆林。劉關心抗戰(zhàn),曾親到榆林,贈 鄧寶珊詩一首:“昔年塞上共君游,彈指光陰二十秋;此日長城共飲馬,荷戈攜手唱同仇!
1943年,劉任陜西省政府委員。時省政府主席祝紹周大權獨攬,一意孤行。他因居其位而無補于時艱,抗戰(zhàn)勝利后,辭歸故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陜西省召開第一屆各界 人民代表會議,劉為特邀代表,并被選為協(xié)商委員會委員,后參加政協(xié) 臨潼縣委員會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受沖擊,憂思成疾,1968年12月20日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