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陳昭禮
呵呵,陳希周原名陳昭禮,在福建早期中共黨史上曾是一個赫赫有名、擲地有聲的關鍵人物!陳昭禮1907年3月出生于福建福州。中學時是 鄧拓的父親鄧儀中的高足。1924年陳昭禮考入上海 復旦大學,不久入黨,任中共復旦大學第一任學生黨支部書記。他發(fā)動帶領進步同學參加“ 五卅運動”,支援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
1926年冬天,陳昭禮受中央政治局常委王荷波派遣,隨北伐軍南下福建,重建了福建黨組織。陳昭禮任中共福州地委書記。1927年4月,年輕而英俊的陳昭禮代表福建,參加中共“五大”,受到大會主席和中共總書記 陳獨秀的賞識,會后便留在中央,和 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黃文容等人一起擔任中央政治局的秘書(就是后來由 鄧小平負責的那個中央秘書處),秘書處的負責人是 任弼時的哥哥 任作民。
大革命失敗后,福建黨組織慘遭破壞。陳昭禮臨危受命,再度前往 閩北重建黨組織,任中央直屬閩北臨時特委書記,部署閩北農(nóng)民暴動。 閩北農(nóng)民失敗后,陳希周及時總結(jié)了經(jīng)驗教訓,指導崇安縣委在崇安上梅組織農(nóng)民暴動,取得成功。陳昭禮歷任中共福建省臨委常委兼組織部長、福建省委委員、常委兼宣傳部主任。后因省委書記 羅明(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羅明路線的那個羅明)患病,陳昭禮任代理福建省委書記。
廣西陳豪人
1929年的6月,長相英俊、漂亮、機智、瀟灑而為人謙和、誠懇的陳昭禮,被黨中央第一個派往廣西,從事廣西黨的領導工作。呵呵,這時的陳昭禮,化名叫陳豪人(黨內(nèi)則稱陳導民)。據(jù)說陳昭禮化名陳豪人,是取“好人”的諧音。
陳豪人以省政府秘書長(后來的鄧小平是秘書)的身份,在桂系反蔣將領中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并協(xié)助鄧小平積極發(fā)展革命力量,組織領導并親自參加了著名的“百色起義”,是參加百色起義的中共黨的第一號領導人(前委書記,按照當時的中央指示,起義時如果鄧小平在,鄧小平就是一號;鄧小平不在,陳豪人就是一號)。 百色起義的結(jié)果,是創(chuàng)建了紅七軍!
前委書記陳豪人不僅宣布了紅七軍的成立,而且在 張云逸帶兵外出的情況下指揮了 百色指揮戰(zhàn)!陳豪人是紅七軍的政治部主任和兵委書記。軍長張云逸是后來的人民共和國十大將之一,政治委員鄧小平則是威加海內(nèi)的中共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厲害吧! 當時的鄧小平是25歲,張云逸37歲,陳豪人則年僅22歲! 1931年2月,陳豪人受鄧小平的委托,到上海向黨中央?yún)R報紅七軍工作。對當時負責臨時中央局的 王明推行左傾路線,他針鋒相對地開展斗爭。
這個陳豪人,就是在《百色起義》和《鄧小平在1929》中那個帶著眼鏡的凡事附和的書呆子(指出一點就足夠了,真實的陳豪人是不帶眼鏡的)。這個陳豪人,也是老和左傾冒險主義代表人物鄧崗和叛徒龔楚在一起,妄圖攥黨奪權(quán)的野心家!
民盟陳希周
回到上海的陳豪人,曾經(jīng)和負責中央的王明吵了一架。原因是王明看了陳豪人寫的《七軍總報告》,指責紅七軍的領導人是“右傾”。后來鄧毛毛也寫了本關于紅七軍的書,說陳豪人的這個報告是左傾。呵呵,不知道誰說的對。
不久,顧順章叛變,中央特科重組,由潘漢年負全責。陳昭禮受命參加左聯(lián)。因為在復旦大學時,陳昭禮是后來的知名作家邵荃麟的入黨介紹人。這時的陳昭禮,化名叫做陳希周。 1933年, 福建事變前夕,陳希周受命秘密潛回福州老家。從事十九路軍國民黨上層統(tǒng)戰(zhàn)工作。 在福州,陳希周利用家庭和朋友的關系,在十九路軍陳銘樞府幕內(nèi)秘密掩護潘漢年。共產(chǎn)黨員梅龔彬則以生產(chǎn)人民黨的身份公開出面。
1934年,福建事變失敗后,陳希周隨陳銘樞和李濟深撤到香港。在九龍,陳希周和葉挺比鄰而居,葉挺當時不勝苦悶,經(jīng)常談心。由于陳希周等人的工作,使葉挺堅定了組軍抗日的決心。后來 中國民族抗日同盟成立,葉挺任軍委委員,陳希周任群運部長。1937年,葉挺受命在漢口組建新四軍,出任軍長。葉挺力邀陳希周,任軍長秘書。不久,新四軍軍部遷江西南昌,陳希周留守漢口,任新四軍駐漢辦事處主任。 后來武漢新四軍和八路軍辦事處聯(lián)合辦公,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周恩來、 郭沫若和 董必武(董必武為八辦主任)也都在漢口,大家都很熟。由于陳希周長相酷似周恩來,朋友圈子里都稱陳希周為“小周”(恩來)。
七十軍的軍長李覺,是湘軍 何健的女婿。通過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的郭沫若,向共產(chǎn)黨要干部。在潘漢年和郭沫若的安排下,陳希周和李覺面談。李覺軍長和陳希周談后大喜,立即任命陳希周為七十軍的上校參議,兼戰(zhàn)時步兵訓練班主任。1939年至次年5月,陳希周在國民黨七十軍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時,在七十軍發(fā)展了大批學生黨員,好的送到延安,其余的補充抗日前線。李覺回憶說,當時部隊在元氣未恢復的情況下輾轉(zhuǎn)作戰(zhàn),全賴陳希周帶的新生骨干從中支撐!但是蔣介石卻發(fā)布了“限制異黨活動的指示”,對 馬子谷、陳希周、朱江戶等追查甚急。 蔣介石和 何應欽曾一天發(fā)三電,讓李覺親譯,命令李覺要從速除掉共黨份子陳希周。
少將陳才
1940年5月,在七十軍無法立身的陳希周到重慶。在蔣介石任主任和李濟深任副主任的全國戰(zhàn)地委員會任少將巡視員。此時,陳希周再化名,叫陳才。然而,這一次,陳才沒能躲過軍統(tǒng)的密探。不久,陳才由渝返贛,到第三戰(zhàn)區(qū)來視察,留居上饒。時任贛州專員的蔣介石的大公子 蔣經(jīng)國曾專門派人來見,收買陳才不成,才下達刺殺令。8月13日,陳才在從崇安返回上饒途中,被軍統(tǒng)閩北站站長 嚴靈峰(嚴靈峰在臺灣,是個學者,也是小蔣總統(tǒng)的第一高參,時稱幕后第一人)安排的三名(一說五名)特務,將陳才和七十軍軍長李覺指派的隨身副官一起,射殺在汽車上。陳才犧牲時,年僅33歲。
死后風云
為此事,1940年,愛國華僑 陳嘉庚曾拜訪李濟深。李濟深認為陳才事件為福建省主席陳儀所為。并感嘆說:“陳儀有大座靠山,嬌縱任意,余所派閩人陳才,往 閩北視察,行至崇安界,被陳儀用人暗殺,無可如何。陳才之妻子現(xiàn)尚寄寓此處,以待昭雪”。
李覺軍長則對陳希周的遇害甚為震怒,以至于軍統(tǒng)頭子 戴笠,不得不事后親自到福州,深夜造訪時任國民黨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的李覺中將。李覺后來回憶說,“我的后半生,能走上革命道路,是受到陳希周的革命氣概的感染,這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苯夥懦,陳希周在百色起義和紅七軍時的老搭檔張云逸,派人從桂林找到并送陳希周的家屬到北京,安置了陳希周的妻子和子女在北京的工作和學習。
1950年,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接見民主黨派時,特別的提起陳希周。周恩來問潘漢年和梅龔彬:“哪個叫小周的 福建人哪里去了,怎么沒看見?”于是周恩來便特意給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張鼎丞去信,指示要把陳希周的遺骨從福建的崇安遷葬福州,還指示在福州修建了陳希周烈士墓。然而,1955年,潘漢年案發(fā),生前與潘漢年關系密切的陳希周和梅龔彬都受到了牽連。
陳希周成了第三黨,或者干脆就說陳希周消極脫黨,從紅七軍直接去了香港,當了可恥的叛徒(這可是紅七軍參謀長 龔楚 龔鶴村的事呀)。自然了,陳希周的墓碑被砸,小孩出國和工作也受影響。組建新四軍的軍史中沒有份,百色起義也沒有緣(直到執(zhí)行 李立三錯誤路線的鄧崗到紅七軍后,陳希周才出現(xiàn)。然后陳希周就又在一次戰(zhàn)斗后,偷偷的溜走了,沒有告訴任何人)!1983年,潘漢年正式平反。1985年,福建也舉行了“陳希周骨灰安放儀式”,將陳希周的骨灰遷至福州市文林山烈士陵園。
其實,抗日的英杰陳希周,就是福建建黨的陳昭禮; 還是百色起義的陳導民; 也是紅七軍的陳豪人; 又是倒在軍統(tǒng)槍下的陳才; 最后,又連坐成了解放后潘漢年案的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