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葛健豪,原名蘭英,清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十七日生于荷葉桂林堂。生三男三女,除大兒子,二女早亡外,余皆走上革命道路。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葛健豪的第三子蔡和森在蔡廣樣辣醬店學徒出師后,憤世疾俗,立志讀書。這時,蔡家已經破產,她將珍藏的出嫁首飾賣掉,攜帶子女進省城求學。她去報考湖南女子教員養(yǎng)成所時,因年近半百,學校不讓報名。她很氣憤,叫女兒寫了呈文,送到長沙縣衙。知縣覺得她是一位不尋常的女性,就在呈文上批了“奇志可嘉”,令學校破格錄取。民國2年(1913年)畢業(yè),葛健豪回到永豐,任湘鄉(xiāng)縣立第二女子簡易職業(yè)學校校長。民國6年,她為支持蔡和森探求革命真理,全家遷居長沙岳麓山下劉家臺子。從此,她家便成為兒子和毛澤東等進步青年聚會的場所。翌年春,“新民學會”就是在她家成立的。
“新民學會”建立后,毛澤東與蔡和森等在湖南發(fā)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民國8年底,年滿54歲的葛健豪同蔡和森、蔡暢及向警予(后為兒媳)等一道赴法勤工儉學,成為中國第一個赴歐留學的傳奇裹腳女子。湖南《大公報》載文稱贊她的這一舉動“是吾湘一點生機”。在法期間,葛健豪受兒女們的影響,很快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她不僅極力贊同蔡和森關于“正式建立一個中國共產黨”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主張,而且積極參加蔡和森、周恩來、鄧小平等在法國發(fā)起的二八運動和進駐里昂中法大學等革命斗爭。直到兒、媳歸國,蔡暢、李富春夫婦轉莫斯科后,她才攜帶一歲半的外孫女李特特回國。
葛健豪歸國后,加入湖南女界聯(lián)合會,并在長沙顏子廟舉辦平民女校,自任校長,長女慶熙當縫紉教員。在她的合法身份掩護下,該校成為中共湖南地下組織秘密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毛澤東曾到校講課。
民國14年寒假期間,中共湘區(qū)委還在這里舉辦過短期訓練班。翌年,其次子蔡麓仙在省港罷工中壯烈犧牲,中共黨組織給她家600元撫恤金。她將這筆錢為學校添置了2部縫紉機,并拿出部分救濟貧困學生,受到社會贊譽。
“馬日事變”后,學校的一些革命者的身份暴露,女子平民學校因此遭到了破壞而停辦。她要慶熙帶著侄女、外甥回永豐隱居,自己則奔武漢、轉上海,為黨做掩護工作。民國17年5月向警予在武漢犧牲,她回到老家為烈士撫育后代。民國32年(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病逝于石板沖,終年78歲。
人物生活
葛健豪出生時,當?shù)赜腥笸澹呵宕荚鴩霞易、“鑒湖女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三家彼此聯(lián)姻,構成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在荷葉的最上層。
葛健豪的父親原是湘軍的參將,后作過鹽運使、按察使,與曾國藩有姻親關系。葛健豪自幼聰明伶俐而且極有悟性,她五六歲時隨哥哥葛望欽在家館讀書習字,能背誦《四書》等經典。當時,距荷葉30多公里的永豐,有個叫蔡壽嵩的大戶,他與葛健豪的父親同在湘軍任職,他們早就為兒女定下了親事。
1886年,葛健豪16歲時,奉父母之命出嫁到了永豐,與蔡壽富之子蔡蓉峰結婚。結婚后,她并不滿足于做一個賢妻良母,而是十分關注社會、關注民生。
女革命家秋瑾的婆家所在地與桂林堂相隔不遠。葛健豪聽說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巾幗奇人,接連幾次去拜望。從她那里,葛健豪接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思想。從此,她經常給兒女們講秋瑾的事情,說秋瑾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黨人,稱贊她創(chuàng)辦女學是為了喚醒婦女的覺悟,稱她是憂國憂民的革命先驅。蔡和森和蔡暢從小就從母親的嘴里聽到了“革命”這個使人鼓舞激昂的新鮮詞兒,兄妹的心里不知不覺地萌生了革命的嫩芽。1907年,秋瑾被清王朝殺害的噩耗傳到了荷葉鄉(xiāng)間,葛健豪感懷悲痛,她帶著孩子悄悄地憑吊烈士的英靈。從這以后,她更是不斷鼓勵蔡和森與蔡暢長大后要像秋瑾那樣做人。
葛健豪不僅積極支持兒子讀書,還支持女兒同封建習慣勢力作斗爭。在當時,別的人家都把女孩關在房內,遵守著“娘家做女,莫出閨門"的古訓,她卻讓女孩蔡咸熙到外面跟男孩子一起玩;別人家的女孩兒幾歲時就要纏腳,她不這樣做,所以蔡暢(咸熙)從來沒包過腳。特別是1913年夏,蔡蓉峰為5000元銀洋的聘禮,要把年僅13歲的蔡暢賣給一戶地主做小媳婦時,她更是十分氣憤,激勵女兒同父親抗爭。為了女兒免遭迫害,她要女兒躲到長沙的一個親戚家去。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母親支持,年幼的蔡暢順利地來到了長沙,在那里找到了哥哥和森,不久就入了周南女校體育?疲_始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緊接而來的是蔡蓉峰的離家外出,丟下家里不管。但葛健豪對于這件事一點也不覺得難過和惋惜,而是考慮自己應該怎么辦,能不能像秋瑾那樣,徹底打破封建的枷鎖,走自由解放的道路。
葛健豪在湘鄉(xiāng)縣城讀書回到永豐后,打算創(chuàng)辦一所女子職業(yè)學校,她認為這是爭取婦女解放,讓女子自立自強的途徑之一。蔡和森利用假期為母親聯(lián)系辦學事宜,得到了縣府的同意。當時葛健豪曾就讀的女子職業(yè)學校稱為“一女校”,在永豐辦的這所便稱“二女!,由葛健豪任校長。
在頭一個學期,只辦了一個綜合班,50余人。到第二個學期,擴大為文科、縫紉、職業(yè)3個班,學生達100多人。到女二校就讀的大多是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中青年女生,有的家庭還相當困難。對經濟有困難的學生,葛健豪每月發(fā)給一定的生活費津貼。在當時,很多婦女把二女校當成“婦女之家”,說:“進了二女校,就好像生活在一個自由的天地。”這里的確是比較自由的。葛健豪經常集會宣講時勢、議論國事,談女權解放。
她還倡導學生唱歌、跳舞,積極組織跳高、跳遠、競跑等許多體育活動。她自己兼任教導主任,蔡慶熙任縫紉教員,蔡暢任音體教員。當時,在女校學生中,“放足”、留短發(fā),提倡婦女自立自強,反對封建包辦婚姻一時蔚然成風。這些“越軌”的思潮及辦學行動,觸怒了封建勢力,他們說“二女校敗壞了社會風氣”,便唆使官方“嚴加整飭”。終于,三個學期后,“二女!北黄韧^k了。這個打擊,并沒有使葛健豪氣餒。她已認識了讀書的重要性。后來她一直積極地投身湖南的的婦女運動。
家庭成員
在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出現(xiàn)了一位革命母親,出現(xiàn)了一個革命家庭,這個家庭出現(xiàn)了蔡和森、向警予、蔡暢、李富春四位無產階級革命家。而這四位革命家所從事的早期革命活動,都聯(lián)系著一個女性的名字——葛健豪。
長子(早逝)
次子蔡麓仙:著名反帝愛國民族英雄、省港罷工工人糾察隊支隊長
三子蔡和森: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人之一,
兒媳向警予: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人之一,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女中央委員,
長女蔡慶熙:劉昂母親
次女(早逝)
三女蔡暢:國際進步婦女運動的著名活動家,
女婿李富春:曾任國家計委主任,國務院副總理,
主要成就
1912年,女權運動遭受四面討伐,婦女參政運動整體敗北,各種婦女參政團體開始煙消云散。葛健豪聯(lián)絡幸免于難的唐群英、王昌國,在1924年湖南主政的趙恒惕推行“立憲自治”時,率先組建恢復湖南女界聯(lián)合會,并參與了女界聯(lián)合會簡章和宗旨的討論、制訂工作。使得湖南省憲政委員會第一個同意在省憲法條文中載明了“無論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十一歲以上男女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享有受義務教育以上的各級教育權”。
民國6年(1917年),葛健豪庇護革命志士,為毛澤東等進步青年提供聚會場所,“新民學會”在她家正式成立。
1921年,葛健豪在長沙顏子廟舉辦平民女校,自任校長,長女慶熙當縫紉教員。在她的合法身份掩護下,該校成為中共湖南地下組織秘密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1925年夏,她又在長沙顏子廟辦起了一所平民女子職業(yè)學校。這所學校由于與共產黨的關系密切,實際上成了革命者的活動場所。葛健豪親自為黨傳遞信件,擔負黨的接頭任務,還讓黨內的許多同志在校內寄住。畢業(yè)學員中有許多人后來成了革命者。
葛健豪曾在湘鄉(xiāng)和長沙兩度創(chuàng)辦女子職業(yè)學校,并晚年為了湖南省憲法明文記載男女平權而四處奔波,堪稱湖南早期的女子教育家與女權的先驅者 。她善于教育子女,并積極支持子女從事革命,自己亦在白色恐怖下冒著生命危險投身革命活動,人稱她為“女中豪杰”、“革命母親”。
1943年,毛澤東在延安得知蔡母逝世后,提筆寫了“老婦人,新婦道;兒英烈,女英雄”的挽聯(lián),給“蔡伯母”以最好的褒獎。
1985年12月,為紀念這位平凡而偉大的革命母親,雙峰縣人民政府在永豐鎮(zhèn)五四村為她立碑:“蔡母葛健豪紀念碑”,碑名由陳云題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德珩題寫了“母儀是式,亮節(jié)高風”的贊辭,并題詩:“豪杰蔡家多,兒女萬人歌;堪為烈母頌,留學創(chuàng)先河!
葛健豪雖非中共黨員,卻立傳于《中共黨史人物傳》第六卷。
這位不可小覷的女性,養(yǎng)育出了在中國革命史上出類拔萃的四位偉人——兒子蔡和森: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人之一,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兒媳向警予,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人之一,女權領袖之一,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女中央委員,毛澤東曾稱贊她為“模范婦女領袖”;女兒蔡暢,女權領袖之一,國際進步婦女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女婿李富春,曾任國家計委主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書記處書記。葛健豪為共產革命養(yǎng)育出了四個中央委員,不愧稱號為“革命之母”。
軼事典故
尋求濟世良策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對農村的封建勢力、封建習俗等都沒有太大的沖擊,葛健豪所在的永豐鎮(zhèn)仍是一潭死水,廣大的人民群眾仍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從秋瑾那里受到了革命啟發(fā)的葛健豪,認定知識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她一方面積極支持自己的子女求學,另一方面覺得為了濟世救民,自己也應該有知識有學問才行。
于是便出現(xiàn)了葛健豪三代人同進學堂的新鮮事。1913年,湘鄉(xiāng)縣立第一女校開始招生了,葛健豪得到這個消息后,毅然賣掉了一部分陪嫁的首飾湊足所需費用,帶著蔡和森、蔡暢,還有新喪了丈夫的長女蔡慶熙和蔡慶熙的女兒劉昂,一道進了湘鄉(xiāng)縣城。當她來到縣城第一女校報名時,學校老師見她年紀這么大了(實齡48歲),不肯讓她報名。她很氣憤,便要兒子幫她寫一張“狀紙”到縣衙去告狀?h官看完呈文,例行公事地說:“叫什么名字呀?”葛健豪答:“我原叫葛蘭英,現(xiàn)改名叫葛健豪,u2018健u2019就是要做改造社會的健將,u2018豪u2019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強!笨h官聞言一驚,又問:“為什么要讀書?”她大聲說:“要尋求救國道理,男女都要讀書!笨h官覺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婦人,便在呈文上批上“奇志可嘉”四字,令學校破格錄取。就這樣,葛健豪被免試進了湘鄉(xiāng)縣立第一女校,與兒子蔡和森同讀高小班。蔡暢就讀初小班,長女蔡慶熙就讀縫紉班。入學后,葛健豪和兒女們一樣勤奮好學。年底,他們學費用完了,才一道返回永豐鎮(zhèn)。
1914年,葛健豪的丈夫為得一個財主500銀元,要把年僅10來歲的小女蔡暢賣給人家作童養(yǎng)媳。葛健豪極力反對,蔡和森在長沙知道這件事后也極力反對,三個人一致認為只有用“逃婚”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來砸斷這根封建“包辦婚姻”的鎖鏈,由蔡和森把妹妹蔡暢從永豐接到長沙讀書。1916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高等師范學校讀書,蔡暢考入周南女校讀書。在蔡和森的支持下,葛健豪又帶著蔡慶熙及外孫女李昂從永豐到長沙讀書。葛健豪入女子教員養(yǎng)習所學文化,蔡慶熙入長沙自治女校學縫紉和刺繡,劉昂入周南女校幼稚園。于是,蔡家祖孫三代5人進省城求學,曾一時在省城傳為佳話。
葛健豪到省城后,更加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探求真理。尤其是兒子蔡和森與毛澤東等人結識后,葛健豪很快就成了這班有志青年的革命活動的熱情支持者和參與者。大家總是親熱地稱她為“蔡伯母”。她的家,也成了談論時政、交流思想的聚會場所。新民學會成立后,“蔡伯母”常常去當“旁聽生”,傾聽他們的議論,領悟其中的道理,從中接受了新思想。正如蔡暢后來回憶這段生活時所說:“我母親在那時候,真是一個可驚的婦人。當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時候,她年近50歲了,但她很受革命的影響!
赴法留學四載
1919年,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形成高潮。向警予、蔡暢等人發(fā)起“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與新民學會組織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相互呼應。當時有些人的出國經費有困難,葛健豪便利用與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是親戚和同鄉(xiāng)的關系,通過他向裕豐紗廠借來了銀洋600元,解決了部分人的困難。不久,蔡和森動員自己的母親也去。這一年的12月25日,葛健豪遂與蔡和森、蔡暢、向警予等30多位學生,在上海啟程赴法留學。行前她對送行者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義,我們現(xiàn)在去留學,將來回國就可以干一番救國救民的大事!备鸾『肋@“第一個留學老學生”的風采,對當時的青年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的報紙發(fā)表文章說:“近來吾湘學界向外發(fā)展的勢頭很大,法國、南洋兩方面去的人頗多,這是吾湘一點生機……其中我最佩服的還有兩位:一是徐君懋恂(即徐特立),一是蔡和森的母親,都是四五十歲的人,還遠遠地到法國去勤工儉學,真是難得哩!……我們做青年的,應當如何勇猛精進,莫為那兩位竊笑道:你們到底不行吧!”
經過35天的海上航行,葛健豪一行于1920年1月30日安抵法國。她與同去的6名女生,入了蒙達尼女子公學。葛健豪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四年,是她傳奇經歷中更具傳奇色彩的四年。在這里,她像小學生一樣,刻苦攻讀法文。雖然年紀大,記憶差,又沒有任何的外語基礎,但她憑著頑強的毅力,從一個個單詞學起,在同去的人中,每天數(shù)她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經過不懈的 努力,她終于能用法文對話和閱讀法文報刊了。在法國留學的日子里,她積極支持兒子蔡和森與向警予、女兒蔡暢與李富春相互進一步了解,并支持他們分別自由結婚,認為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戰(zhàn)”。那時,葛健豪與蔡暢、向警予一起,白天學習,回家后立即開始刺繡,直到深夜。
葛健豪的刺繡工藝精湛,深得法國婦女的喜愛,一件可賣幾十法郎至上百法郎。換來的錢,她不止是供自己和兒女們的勤工儉學,她還用剩余的錢資助他人。在留學的同時,她積極參加了留法學生的革命活動,尤其是對蔡和森等人在法國的建黨活動予以支持和幫助。她曾發(fā)起組織了“開放海外大學女子請愿隊”,她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到里昂大學請愿。1921年2月28日發(fā)生的向北洋軍閥政府駐法公使館的請愿斗爭,她又一次參與其中。她與蔡暢、向警予等人走在400多名留法學生的最前列,沖進了北洋政府駐法公使館,迫使其作出了讓步。1922年,蔡和森與向警予先后歸國,參加中共中央的領導工作。蔡暢于1923年2月在法國生下了小孩。葛健豪既要勤于做工,又要儉以求學,還要參加革命活動,又要為女兒當保姆。她一個人要付出幾倍的辛勞,但她堅持下來了。直到同年秋,黨派蔡暢、李富春夫婦二人去蘇聯(lián)學習后,她才帶著小外孫女李特特輾轉歸國。
晚年心系偉業(yè)
葛健豪歸國后,先在長沙安家,大革命失敗后,她先后輾轉于武漢、上海,掩護兒女、兒媳和女婿干革命。至1928年她的二兒蔡麓仙與三兒媳向警予先后為革命犧牲后,經蔡和森與蔡暢商定,才把老母親安排回到了老家湖南永豐。1931年,蔡和森在廣州壯烈犧牲,家中的人怕她傷心,一直瞞著未讓她知道。葛健豪居家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這時,她在永豐的老家一點財產也沒有,只好與丈夫帶著長女及孫輩們租居別人的房子。1932年,其丈夫蔡蓉峰去世,葛健豪便在距永豐十多華里的石板沖定居下來。為了生計,她種了幾畝地,她和女兒慶熙、孫子蔡博,外孫女李特特一起,過著清貧的生活。如今,石板沖故居的大門前的地坪里,還生長著一棵老楊梅樹,這就是葛健豪搬到這里來時親手栽種的。
1943年3月16日(農歷2月21日),葛健豪在永豐石板沖與世長辭,享年78歲。臨終前,她還一直不知道兒子已經為革命壯烈犧牲。她問長女蔡慶熙:“和森、咸熙(蔡暢)有信回沒有?”并要長女寫信告訴他們:“母親已看不到他們的事業(yè)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會勝利的!”她的遺言,使人們仿佛看到了那顆為革命怦怦跳動了一生的偉母的心,心臟可以停止跳動,那博大的胸襟,堅毅的精神,將永遠為后人所景仰。
后世紀念
2006年5月,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為拍攝《女杰之鄉(xiāng)》,特請來了葛健豪的外孫女、蔡暢的女兒李特特老人。節(jié)目以李特特重返鄉(xiāng)里尋找外婆葛健豪的足跡為主線,展開了一幕幕催人淚下的傳奇故事,昭示一座塵風淳樸,書香濃厚的湘中小城的特殊韻味。李特特和外婆葛健豪有著很深的感情,常把外婆的故事掛在嘴邊,家里桌上也擺著時常翻閱的《葛健豪傳》。在她眼中外婆葛健豪比媽媽蔡暢更偉大,還親切地稱呼外婆為“外婆媽媽”。她曾對筆者回憶說:“外婆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人。她16歲結婚,生了三兒兩女,其中舅舅蔡和森、媽媽蔡暢都是中共第一代著名的革命家。我外公不務正業(yè)、游手好閑,外婆對他十分失望,一心只想將兒女培養(yǎng)成才。她50歲時賣掉了娘家陪送的嫁妝,湊足學費和兒女們一起走進省城學堂,之后又一起去法國留學,成了中國第一個赴歐留學的小腳老太太”。
2007年10月,葛健豪家鄉(xiāng)雙峰縣被全國婦聯(lián)正式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華女杰之鄉(xiāng)”。 雙峰是名人故里、革命老區(qū),尤其是在中國的婦女運動史和解放史上,以葛健豪,蔡暢,向警予為代表的雙峰婦女寫下了濃墨重彩、光輝燦爛的一頁。
2008年4月15日,雙峰縣八女杰雕塑揭幕儀式在女杰廣場舉行。包括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暢、王燦芝、曾憲植、曾寶蓀八女杰雕像。蔡和森之女蔡妮、女婿洪戈、外孫媳孟雅專程前往雙峰縣出席儀式并祭掃葛健豪墓。
藝術形象
2001年6月,為悼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大型話劇《母親》在北京全國政協(xié)禮堂演出。話劇通過抗爭、求索和親情三個篇章,展現(xiàn)了母親葛健豪的命運變化及情感沖突,從而藝術地再現(xiàn)了一位勇于抗爭、勇于追求、無私無畏的偉大母親形象:
抗爭篇--描述了葛健豪所處的封建家庭。丈夫蔡蓉峰好吃懶做、不務正業(yè),甚至以“老祖宗立下的規(guī)矩”為借口驅兒賣女,在忍無可忍的境況面前,葛健豪攜著兒孫沖破封建禮教束縛,走上了一條尋求光明,然而卻是布滿荊棘的人生之路;
求索篇--描述了葛健豪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與兒孫一起,三代人同上學堂的奇特經歷。為了與兒女一起去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她在五十五歲時,沖破了習慣勢力的阻撓,邁著小腳與兒女一道去法蘭西。在法國,這奇特的老人想方設法、竭盡全力支持兒女將馬克思著作傳播到中國,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為求學權、生存權舉行暴烈行動時,這位五十七歲的小腳女人毅然沖在了游行隊伍的前列,她不同尋常的行為,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親情篇--描述了這位老人回國后,三位杰出的兒女獻身革命給她帶來的情感沖擊。葛健豪在痛苦中堅強地站了起來,為既定的人生目標,她繼續(xù)勇敢地往前走去,直到將最親近的孫兒、孫女送上革命的道路,從而,將自己的生命和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溶在一起。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lián)主席彭佩云,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周鐵農等觀看了演出。演出結束后,彭佩云與主創(chuàng)人員一一握手并表示謝意,她說:“我是含淚看完全劇的,這部戲寫得好、演得好,非常有意義。建議把這部戲送到全國各地去演,把葛健豪這位偉大母親的精神廣為傳播!
2005年葛健豪誕辰140周年之際,由作家李伶伶所著的大型紀實文學《葛健豪傳》在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全書通過定下“娃娃親”;頑劣的少女時代;奉命成婚;瀟湘“三女杰”;求學、辦學;助女抗婚;見證“新民學會”;遠赴法蘭西等九章內容介紹了葛健豪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