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訊
多婁王(生年不詳,公元29~77年在位),百濟第二代王,為首代王溫祚王之長子。
《三國史記》記載,多婁王在位期間與北邊的靺鞨仍多有征戰(zhàn)。中后期將領土擴張至娘子城附近,開始不斷向新羅用兵。曾兩度攻克新羅的蛙山城,但最后都為新羅所收復。
溫祚王,公元前18年至公元29年在位,為百濟首代君王。他是高句麗創(chuàng)建者東明王朱蒙之子。據(jù)《三國史記》記載,朱蒙因受迫害逃離東扶余,來到卒本地區(qū)(位于現(xiàn)今桓仁地區(qū)),在那里與當?shù)厥最I延勃的女兒召西奴成親并建立高句麗國。當朱蒙在東扶余所生長子(即琉璃王)逃到高句麗后,朱蒙將其立為太子。朱蒙與昭西奴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知道他們在高句麗將無處容身,因此兩兄弟離開高句麗并與追隨者一同往南遷徙。
據(jù)《三國史記》記載,沸流認為臨海而居較佳,不聽追隨者建議,于彌鄒忽建國,F(xiàn)代史家對彌鄒忽的確實地點有爭議,有很長一段時間據(jù)信是位于仁川(首爾附近,漢江出?冢,最近考證則認為可能在忠清南道的牙山。
溫祚則聽從了這個建議,于漢江岸邊的河南慰禮城(現(xiàn)在的首爾)建城,因最初有十名大臣輔佐他,所以國號為“十濟”。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令多數(shù)人難以忍受,反觀慰禮城的百姓卻生活富庶。于是,沸流因無視建議而羞愧自殺。彌鄒忽的百姓則搬遷到慰禮城,溫祚王也接納了他們,將國號改為“百濟”。
《三國史記》記載,溫祚王在位期間常與北方的靺鞨和東方的樂浪郡交戰(zhàn),因此將國都慰禮城遷往漢水之南,并于公元10年左右并吞了當?shù)氐鸟R韓國。
百濟簡介
公元10年開始, 百濟就已統(tǒng)治下層的馬韓部落。根據(jù)高句麗建國神話的記載,建立百濟的是一部分高句麗頭人(召西奴,沸流,溫祚)與他們的百姓(扶余人)。高句麗人到達半島南部后構成上層,而原住民馬韓則是國家中的下層。三國史記中百濟君王五次說自己源出朱蒙,王室以扶余為姓,且一度改國號為南扶余,高句麗王釗南侵后,百濟與高句麗決裂,不再和好。
百濟是高句麗創(chuàng)始者朱蒙的第三個兒子溫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漢江南岸(今韓國河南市)創(chuàng)建。百濟的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濟是海上的強國,通過海路與中國和日本進行政治和貿(mào)易往來。公元660年,百濟被唐朝和新羅的聯(lián)軍滅亡。
百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利條件優(yōu)越,農(nóng)業(yè)較發(fā)達。養(yǎng)蠶、紡織等手工業(yè)也有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較發(fā)達,不僅同高句麗和新羅進行貿(mào)易,還跨海同中國的南朝及日本進行商業(yè)交往。 百濟使用漢字,4世紀時建立儒學教育制度,一些儒學家獲博士稱號。384年,佛教自南朝傳入百濟。541年,百濟向梁武帝“請《涅盤》等經(jīng)義、《毛詩》博士并工匠、畫師等”,表明了百濟同南朝間的密切文化聯(lián)系。
前期
在中國史書中,百濟這個名稱首見于《三國志》,年代相當于朝鮮半島的三國時期。其中提到百濟又名伯濟,原是馬韓的眾多城邦之一。
百濟彌勒寺不過根據(jù)高麗王朝的史書《三國史記》記載,百濟在公元前18年由溫祚王(另說沸流王)創(chuàng)立,他帶領一群人自高句麗出發(fā),到達朝鮮中部的漢水流域。
建國傳說
《三國史記》及《三國遺事》均記載,溫祚王是高句麗創(chuàng)立者朱蒙之子。朱蒙因受迫害而逃離扶余,來到了卒本地區(qū),在那里與當?shù)厥最I延陀勃的女兒召西奴結婚,并創(chuàng)立了高句麗王國。當朱蒙在扶余所生的兒子到達高句麗后,找到了他的親生父親并成為王儲,就是日后的琉璃王。朱蒙與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認識到琉璃王繼位后,他們在高句麗將無法立足。因此兩兄弟決定離開高句麗并與他們的追隨者一起向南。聽從追隨者建議,溫祚在慰禮城(現(xiàn)在的首爾)建城,并立國號“十濟”。但是沸流不理睬這個建議,認為臨海而居更好,并在彌鄒忽建城?墒窃趶涏u忽的鹽水和沼澤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難以忍受,與此同時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著。沸流因為無視建議的羞愧而自殺。彌鄒忽的百姓于是搬遷到慰禮城,溫祚也高興地接納了他們并改國號為“百濟”。
開國之初
居于慰禮城的百濟由于被馬韓包圍,所以經(jīng)常受到馬韓的侵擾。而他們的都城亦經(jīng)常在漢江兩岸不斷搬
百濟
遷。至今,首爾在漢江兩岸仍然留有北漢山城(鄰近青瓦臺)及夢村土城(鄰近松坡區(qū))的遺址。當時,他們稱呼今日首爾兩岸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市這個名稱,以見證昔日的歷史。溫祚王在公元10年前后并吞了馬韓。古爾王(234年-286年)的統(tǒng)治時期鞏固了國家的制度。近肖古王(346年-375年)通過與高句麗的戰(zhàn)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在戰(zhàn)爭中,殺死了高句麗王(即故國原王),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這個時期百濟積極地吸收了中國文化和技術,達到全盛期。
文化發(fā)展
在近肖古王的統(tǒng)治時期,百濟的疆土包括現(xiàn)在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由于與倭國(日本)統(tǒng)治者持續(xù)的親善關系,百濟得到了日本的物資和軍事援助。也是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學者來到百濟進行教育和文化交流,這樣的例子包括在奈良(部份學者認為是以百濟詞“王國”命名的城市)由百濟移民設計和建造的兩個奇觀,寶塔和木結構寺廟法隆寺。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即使是現(xiàn)在的明仁天皇也承認這個事實。據(jù)《續(xù)日本紀》記載,桓武天皇的母親高野新笠是武寧王的嫡系子孫,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