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何葆真(1902~1934),原名寶珍,湖南道縣人。幼時被送給地主的女傭當童養(yǎng)媳,隨婆婆在地主家過著奴仆生活。因隨小姐伴讀時成績出眾,被列為正式學生。小學畢業(yè),藉老師集體資助,入衡陽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學習。五四運動中,何寶珍成為三女師愛國進步學生的組織者,被 選為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代表。民國11年(1922年),她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由于揭露校長盤剝和壓制學生的罪狀而被開除。同年至長沙,與毛澤東、楊開慧同住清水塘,毛澤東為她改名為何葆真(永葆革命真理之意)。民國1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受中共湘區(qū)委員會委派,和劉少奇一起赴安源參加工人運動。4月,與劉少奇在安源結(jié)為夫婦。 何葆真曾隨劉少奇四進上海。民國14年在上海負責通訊聯(lián)絡、剪輯文件以及抄寫資料的工作。至12月護送劉少奇回湘養(yǎng)病。民國16年冬,隨劉少奇至上海,準備在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再次組織武裝斗爭,未成。民國18年春,返回上海。翌年3月,又至上海,從事黨、工會、婦女等工作,做交通,當教員,任聯(lián)絡,住機關,守店鋪,當女工。在擔任交通工作中,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來對付敵人,一次在遞送密件時,忽遇敵人“抄靶子”(搜身檢查),她將密件放入路旁算命瞎子的簽紙盒內(nèi),躲過了軍警的搜查。民國21年冬,何葆真任全國互濟總會營救部部長,為獄中難友聘請律師,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千方百計營救被捕同志。民國22年,她為營救廖承志多次與何香凝研究、商討營救辦法。何葆真的營救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3月底被捕,她以王芬芳為名與敵周旋,敵人弄不清她的真實面目,只得以她有政治活動,判處徒刑15年,投入南京模范監(jiān)獄。 何葆真在獄中與帥孟奇、夏子栩等關在同一個號子里。她經(jīng)常以演唱鼓舞難友斗志,關心體貼難友。為援救牛蘭夫婦,何葆真和眾難友舉行了7天絕食斗爭,取得勝利。何葆真因責問監(jiān)獄科長為何不準送食品進牢而遭毒打,難友們又為此絕食4天,取得勝利。 由于叛徒出賣,國民黨當局得知何葆真的真實身份,對她施以種種酷刑,面對審判官,她慷慨陳詞:“要口供,沒有!要命,有一條。革命者是殺不盡的!”民國23年10月18日犧牲于雨花臺,時年32歲。
人生經(jīng)歷
她曾用名葆珍、葆真。姐弟三人,幼年失母。父親是個在城關鎮(zhèn)上做小買賣維 持生計的潦倒秀才。由于家境貧寒,寶珍幼年時就給人家當童養(yǎng)媳,常由婆婆帶著她到地主家當傭工。何寶珍年齡稍大一些以后,地主要她陪著小姐到私塾念書,后來又到縣立國民小學伴讀,實際上是當小姐的貼身丫環(huán)。由于何寶珍聰敏好學,老師十分喜愛,準許她和正式學生一同上課。小學畢業(yè)后,她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縣立師范,但地主強迫何寶珍把考取的成績,讓給自己名落孫山的女兒。后來由于得到老師的幫助和資助,何寶珍終于沖破地主的阻撓,于1917年考入衡陽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1919年初夏的湖南衡陽,“五四”愛國運動的強大沖擊波從北京傳來。衡陽愛國學生沸騰了!夏明翰、蔣先云等學生領袖積極籌劃,準備在衡陽雁峰寺召開大會,聲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并在會后舉行示威游行。 可是,衡陽第三女子師范學校的校長,卻貼出布告,不準學生參加大會,并緊鎖校門,禁止學生出入。女學生的愛國熱情受到壓抑,都很生氣。這時,一位女學生氣憤地對大家說:“當今之世,已不是校長橫行霸道之時,愛國者,站起來!”這個大聲疾呼的女學生就是何寶珍。 在學校,她是深受老師和同學信任與贊賞的學生。如今她振臂一呼,同學們深受鼓舞,于是積極串聯(lián),暗中行動起來了,每人準備了一面小三角旗,寫上“拒絕巴黎和約”、“懲辦賣國賊”等口號。何寶珍所在班級留有辮子的同學都剪下發(fā)辮,一律短發(fā)。到了預定開會的那一天,一聲號令,同學們一齊越墻而出,到校外集合成列,參加了雁峰寺的大會。這時何寶珍已經(jīng)是第三女師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后來被選為出席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的代表。 1921年年底和1922年年初,中共湘區(qū)委員會書記毛澤東,曾到衡陽開展建黨建團工作。何寶珍曾多次聽過毛澤東的講話。經(jīng)過黨組織負責人張秋人的介紹,1922年年初,何寶珍加入共青團,成為第三女師團組織的負責人之一。 這一年,她團結(jié)同學開展了反對校長歐陽駿的斗爭,尖銳地揭露歐陽駿治校無方和貪污腐化的丑行。歐陽駿與姓蔣的地主相勾結(jié),以違反封建禮法的罪名,把何寶珍監(jiān)禁起來,不準出校。由于得到張秋人、朱舜華的幫助,她才得以逃出。歐陽駿變本加厲,又宣布開除何寶珍等幾個同學的學籍,以解心頭之恨。何寶珍走投無路,無家可歸了。這時,張秋人再次幫助她,她乘船到了長沙,住在清水塘毛澤東和楊開慧家里。在這里,她受到毛澤東、何叔衡、劉少奇等人的直接教導。她用的何葆真的名字,就是毛澤東給她改的。她曾進入毛澤東創(chuàng)辦的湖南自修大學學習。畢業(yè)后,中共湘區(qū)委員會(湖南省委)分配她到安源,在路礦工人俱樂部子弟學校當教員。1923年年初,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何寶珍工作認真,待人熱情,安源工人都很尊敬她、喜歡她。當時劉少奇正在安源領導工人運動,在共同的奮斗中,兩人相愛了。 1923年4月中旬的一天,劉少奇、何寶珍的婚禮在安源工人俱樂部舉行,樸實的安源工人紛紛來為他們賀喜;槎Y簡樸又熱鬧,一改種種舊俗,不辦酒席,不收彩禮,不拜天地,只開了個歡快的茶話會,這在安源路礦工人中一時傳為佳話。這一年,劉少奇25歲,何寶珍21歲。 1924年夏,何寶珍生了個可愛的男孩,劉少奇為嬰兒取名劉葆華(取永葆青春年華之意),這便是劉少奇的長子,后來改名劉允斌。這年年底,劉少奇接到上級通知,要他們夫妻到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國共合作的廣州工作,去籌備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開展工人運動,支援國民革命。 大革命高潮即將掀起,前途充滿風浪,劉少奇夫妻二人帶著孩子實在不便。正巧,劉少奇的哥哥劉云庭從長沙來到安源,便把不到周歲的小葆華帶回家鄉(xiāng)撫養(yǎng)。此后,劉少奇夫妻東奔西忙,根本顧不上孩子。這中間,除了1925年冬劉少奇回家鄉(xiāng)養(yǎng)病期間看望過兒子以外,十幾年中,父子母子天各一方。直到1938年夏,14歲的葆華才被護送到延安,來到父親身邊。這時,何寶珍已經(jīng)犧牲4年。 1925年到1932年間,何寶珍隨同劉少奇先后在上海、長沙、廣州、武漢、天津、沈陽、哈爾濱等城市工作,時南時北,到處奔波,當過交通聯(lián)絡員,住過黨的機關,守過店鋪,與各階層人物接觸,進行各種形式的斗爭。劉少奇1925年和1929年在長沙和沈陽兩次被捕后,何寶珍都曾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營救活動。1932年冬,劉少奇從上海到江西中央蘇區(qū)工作,黨組織把何寶珍留在上海,擔任互濟總會營救部部長,化名王花芳,用教師身份作掩護,四處奔走,爭取社會力量,利用各種關系,千方百計營救被捕同志。 1933年3月底的一天,敵人突然包圍了何寶珍的住所。倉促之間,何寶珍急忙把身邊年僅3歲的兒子毛毛(允若)推到了鄰居大嫂懷里,然后從容應付敵人。敵人逮捕了她,但沒有弄清她的真正身份,只判了她15年徒刑。 她被押在南京憲兵司令部牢房里,可她并沒有停止革命活動。一天,一個同志路過何寶珍所在的牢房,從窗孔塞進一個小紙條,何寶珍還沒有來得及看,就聽見牢門外面看守在嚷嚷拿號 子(牢房)鑰匙。何寶珍急中生智,忙把紙條丟進空便桶,裝作逗孩子玩?词刈吡艘院,她才把紙條取出,按紙條上的要求,安全轉(zhuǎn)送給男牢。后來,她被轉(zhuǎn)到南京“模范監(jiān)獄”女監(jiān),這里關押著近30名所謂女政治犯。與她同住三號牢房的是耿建華、帥孟奇、夏之栩。在憲兵司令部牢房里,難友們都親切地稱她為“大姐”。可是如今在三號牢房里,數(shù)她年齡小,所以被親昵地叫做“小大姐”。 她性情爽朗活潑,愛說愛笑愛唱,身處囹圄之中,卻非常樂觀,常給難友們唱歌,還把舊戲曲調(diào)填上新詞,唱給大家聽。她給姐妹們帶來了歡樂,打破了牢獄的沉悶。 她非常關心體貼同志。同牢中有的同志行動不方便,她就搶著多干活,洗碗、提水、倒便桶,并乘機向別的號中的難友打聽消息,為同志們排難解疑,并做看守的工作等。她這種樂天派的性格,深受同志們的喜愛。 她積極參加難友們?yōu)楦纳篇z中生活條件進行的絕食斗爭。 在與敵斗爭中,何寶珍總是大膽、機智、臨危不亂。一次監(jiān)獄當局突然對政治犯號子進行搜查,由于突如其來,未作防備,敵人在帥孟奇鋪板上搜出了剛起草了開頭的一份職工運動報告。帥孟奇本來是裝作不識字的,何寶珍便把事情攬在自己身上,她機智地說,自己當過老師,現(xiàn)在正教她們抄書識字。敵人把獄中的《世界知識》雜志仔細查看一番,見報告開頭所寫有關世界工運發(fā)展史的一段內(nèi)容,的確是從雜志上抄下來的,便也無話可說,只把帥孟奇打了一頓了事。 然而,在獄中她也有深深的憂傷。她掛念著自己3個幼小的孩子。長子允斌一歲多就送到了湖南老家。女兒愛琴剛出生幾個月,正逢大革命失敗,不得不把她托給奶媽。如今小兒子也離開了她。孩子們現(xiàn)在怎么樣了?想起孩子,何寶珍不禁流下了眼淚。 1934年秋,由于互濟會一個叛徒的出賣,何寶珍的身份暴露了。敵人用盡毒刑,逼問她丈夫在哪里,卻一無所獲,便以死相威脅。她冷笑著回答:“要口供,沒有;要命,有一條。請吧!革命者是殺不盡的!鄙钋锏囊粋清晨,她英勇就義,鮮血灑在晶瑩的雨花石上。消息傳到獄中,姐妹們都哭了,人們深深懷念著她。劉少奇稱贊她“英勇堅決,為女黨員中之杰出者”,并于1951年冬,同王光美到雨花臺,悼念犧牲的先烈。她犧牲后的第四年,在周恩來的關懷下,經(jīng)黨組織的努力,找到了她那已淪為童養(yǎng)媳的女兒愛琴,又從湖南接出允斌,先后送到延安和蘇聯(lián)學習。她最掛心的允若也于1946年找到了,多年來他流落在上海、蘇北賣報,當學徒。在黨的培養(yǎng)下,他們都已長大成才,可以告慰血染山石的慈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