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崧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清代詞人、駢文作家。清初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54歲時參與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陳維崧出生于講究氣節(jié)的文學世家,祖父陳于廷是明末東林黨的中堅人物,父親陳貞慧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對“閹黨”,曾受迫害,明亡后出家為僧。陳維崧少時作文敏捷,詞采瑰瑋。明亡(1644)時,陳維崧才20歲。入清后雖補為諸生,但長期無法中舉人,因此無法得到官職,身世飄零,游食四方,接觸社會面較廣。又因早有文名,一時名流如吳偉業(yè)、冒襄、龔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長蘅、彭孫遹等,都與他交往,其中與朱彝尊尤其接近,兩人在京師時切磋詞學,并合刊過《朱陳村詞》。清初詞壇,陳、朱并列,陳為“陽羨派”詞領(lǐng)袖。
吳兆騫
吳兆騫,字漢槎,吳江松陵鎮(zhèn)人。其七世祖即孝子吳璋,叔祖吳易。吳兆騫于1631年(明崇禎四年)生于江蘇省吳江縣松陵鎮(zhèn)一個官宦之家,吳兆騫9歲作《膽賦》,10歲寫《京都賦》,少年時即聲震文壇。后隨父宦游楚地4年,因張獻忠起義,奉母歸里。清初,江南士大夫各自結(jié)社,慎交社、同聲社較為著名,吳兆騫曾主盟慎交社,與諸名賢角逐藝苑。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人,南闈科場案發(fā),被誣卷入其中。翌年,兆騫赴京接受檢查和復試。關(guān)于復試中的表現(xiàn),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說他負氣交白卷,被革除舉人名;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朝廷故意派重兵監(jiān)考導致大量考生過度緊張而發(fā)揮失常,吳兆騫即屬于發(fā)揮失常者,被革除舉人名,由于此次重考不僅關(guān)系功名,更涉及當時法律,吳不大可能拿身家性命開玩笑,因此當以第二種說法可信,事實上朱則杰《清詩史》以及很多學者均采用第二種說法,即吳因為過度緊張而發(fā)揮失常,被除名。順治皇帝親自定案,兆騫家產(chǎn)籍沒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達二十三年之久。后經(jīng)過顧貞觀、納蘭性德、納蘭明珠等人的努力,獲赦回到江南,幾年后病逝。
彭師度
彭師度,字古晉,號省廬,江南華亭(今上海)人。生于明熹宗天啟四年,卒年不詳。明崇禎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吳下諸人為千英之會,畢集于虎邱,時師度年十五,即席成虎邱夜宴同人序。與吳兆騫、陳維崧稱為“江左三鳳凰”。著有《彭省廬文集》七卷,《詩集》十卷,《四庫總目》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