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阿蘭若:梵名 arinya,原意是寂靜處或閑靜處,蘭若是和伽藍相對而言,總之,人數(shù)多的就叫伽藍,人數(shù)少的就叫 蘭若。 又作阿練若、阿蘭那、阿蘭拏、阿練茹、阿蘭攘,略稱蘭若、練若。意譯無諍、無諍聲、無諍行、空寂,寂靜處或閑靜處,為森林、原野、沙磧等之義。即距離村落或城市一拘盧舍乃至半拘盧舍處。由于離聚落不遠,僧眾、信徒往來不困難,又因不近村,故最適宜修梵行。《大日經(jīng)疏》卷三云(大正39·616a)∶u2018阿練若,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颡氁粺o侶,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為造,或但居樹下空地,皆是也。u2019
多重含義
阿蘭若處又特指修行者的居處。《有部毗奈耶》卷二十四云(大正23·756c)∶u2018在阿蘭若住處者,去村五百弓,有一拘盧舍名阿蘭若處。u2019拘盧舍(kros/a)譯曰u2018聲u2019或u2018鳴喚u2019。指牛之鳴喚聲或鼓聲可聽聞之距離。然而,由于土地有平地或山地等之別,音響所達之距離有異,故一拘盧舍之長度并不一致!毒闵嵴摴庥洝肪硎d,u2018阿u2019言無,u2018練若u2019名喧雜!缎(yīng)音義》卷二十三謂∶u2018阿,此云無。練若,有兩義。一曰聲,謂無人聲及無鼓噪等聲;二曰斫,謂無斫伐等喧鬧。雖言去聚落一俱盧舍為阿練若處,亦須離斫伐處也。u2019
又《慧苑音義》卷上認為阿蘭若有三種∶(1)達磨阿蘭若(dharma^ran!ya,諸法本來湛寂),(2)摩登伽阿蘭若(ma^tan%ga^ran!ya,即墳場),(3)檀陀迦阿蘭若(dandaka^ran!ya,指沙磧處)。至后世,阿蘭若一語與梵剎、精舍等詞混用,被用作 寺院的別稱。
參考資料: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阿蘭若處
阿蘭若處,原名曲元國,山東青島人。代表作《我知道你輕輕地來過了》、《小東西》、《情人渡》、《幻影》、《印象俳句》等。作品風格干凈、雅致,富人文情懷,為當代詩壇獨樹一幟。
宋 王安石《草堂懷古》詩:“ 周顒 宅入 阿蘭若, 婁約身歸窣堵波!
明 李贄《初往招隱堂堂在謝公墩下》詩之二:“盡日阿蘭若,吾生事若何!”
清 郝懿行《證俗文·梵語》:“梵言阿蘭若, 漢 言精舍也。譯曰無諍也,或曰空靜處也!
明 王世貞《游匡廬不能從南康道入取瀑布石梁之勝志嘆》詩:“阿蘭地寂寂,籃筍天茫茫!
阿蘭若 “若”讀作“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