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丁易先生先后在示成都四川省立女子職業(yè)學校、省立戲劇音樂?茖W校、蘭州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四川三臺縣東北大學任教。后歷任重慶《民主報》總編輯,兼社會大學新聞系主任、北平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民主周報》主編、民盟中央宣傳委員、任北方大學歷史研究室及華北大學中國語文研究室副主任、中文系教授。1953年10月去蘇聯莫斯科大學講學,病逝于莫斯科。
丁易先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說、雜文為主,而以后者影響較大?箲(zhàn)爆發(fā)后,有人以“鞏固統一抗戰(zhàn)”為借口反對用雜文針砭時弊,丁易寫了《仍然需要“機能槍匕首”!》主張雜文仍然需要擔負起投槍匕首的任務。1943—1945年間,他在《華西晚報》副刊《藝壇》、《華西日報》、《文藝周刊》上發(fā)表了許多針砭時弊的雜文,利用歷史資料,批判社會現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丁易先生的學術著作中,影響較大的是《明代特務政治》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略》。前者作于四十年代末,借古諷今,揭露和批判了國民黨腐朽沒落的政治;后者出版于1955年,是我國較早的一部現代文學史專著,對另現代文學的研究產生了一定影響。
主要成就
丁易先生是1941年秋來蘭任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國文系講師的,1943年夏離開,歷時兩年。1942年秋,他在系主任黎錦熙先生的主持下,開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主要講授魯迅,分析《狂人日記》、《藥》、《明天》三篇作品。分析結合當時生活現實,生動、細致、深入,深受全院同學歡迎。在甘肅的大學里,對現代文化思想和現代文學在本省的傳播,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開設過歷史散文選等課程。在蘭州的兩年,丁易先生的心情是復雜的,傷時憂國,對當時學校里的丑惡現象也很懷憤慨,但在學問的積累上也是很有收獲的。1943年秋離蘭赴蜀前,他寫了一首七律:
個人作品
南北東西笑孔丘,棗花香里買歸舟。
牌樓今已看三易,蝸角何期竟兩秋!
狂態(tài)自知難偶俗,豪情猶復哂封侯。
書成廿卷千毫禿,縱使名山也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