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和早年生活
奧斯卡一世,全名約瑟夫·弗朗索瓦·奧斯卡·貝納多特(Joseph François Oscar Bernadotte),在大革命的隆隆炮聲中出生于法國巴黎,他的家世不同尋常:父親是時任國防部長的讓-巴普蒂斯特·貝納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中將——這位拿破侖的得力干將、未來的法國元帥最后成了瑞典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國王之一;母親德賽妮·克萊瑞(Désirée Clary)是布料商人之女,曾是拿破侖的未婚妻,當年正是她的九十八枚金幣幫助拿破侖及時趕到巴黎,從此踏上成為亂世梟雄之路。 按照天主教習俗,德賽妮為奧斯卡選定教父,此人正是拿破侖。有人猜測這是她舊情難忘,不過以當時的社會道德風尚來看也無可厚非。拿破侖接受了前未婚妻的邀請,他為教子取名“奧斯卡”——這個名字在法國十分罕見,很顯然地更像是一個北歐男子常用的名字。拿破侖的想法人們已經(jīng)無從得知,不過即使是他本人也沒有料到這個孩子后來會繼承瑞典王位,成了真正的北歐人。 盡管生于亂世,奧斯卡的童年時光還是比較幸福的,這得益于父親的位高權重和母親與權貴的良好關系。在11歲以前,他跟隨母親生活在巴黎。1810年,貝納多特被選為瑞典王儲,奧斯卡迎來了全新的生活。
瑞典王儲
1811年6月,奧斯卡作為王儲之子,隨母親離開巴黎前往斯德哥爾摩。其時在位的國王卡爾十三世(Charles XIII of Sweden)賜予奧斯卡南曼蘭公爵(Duke of Södermanland)之位。老貝納多特在瑞典迅速站穩(wěn)了腳跟,而奧斯卡也向世人證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這位從未到過瑞典的法國少年很快學會了瑞典語,并掌握了作為王位繼承人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以致貴族和朝臣們都驚嘆他天賦異稟。1818年,貝納多特繼承王位,稱卡爾十四世約翰(Charles XIV John),已屆成年的奧斯卡被指定為王儲。這時的他成為父親最為倚重的心腹和助手,同時也是朝野公認的社會和法律問題權威。1824年及1833年,他兩度出任挪威總督。 相比父親的保守,受自由主義思潮影響的奧斯卡極具革新精神。從1839年起他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大眾教育的文章,并在1841年發(fā)表匿名著作,鼓吹監(jiān)獄改革。1838年前后,卡爾十四世的一系列內政和外交政策引起國內廣泛爭議,作為反對派的自由黨趁機發(fā)難,一面謀求政府人事變更,一面鼓動議會通過決議企圖逼迫國王退位。此前,奧斯卡曾公開表示反對國王的專制,他與父親之間嫌隙已生;這一次竟積極支持反對黨的行動,面臨空前危機的國王懷疑素來與自由黨關系密切的王儲圖謀篡位,父子關系遂進一步惡化。幸好兩人對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時局尚存清醒認識,更多虧王儲妃小約瑟芬從中斡旋,方避免了父子決裂的可怕結局。
瑞典和挪威國王
奧斯卡的自由主義傾向使國王對他十分警惕,而反對派則對其寄予厚望。然而令自由黨人大失所望的是,性格溫和的奧斯卡實際上和他的父親一樣,不會冒險做出任何動搖貝納多特王朝統(tǒng)治基礎的行為。1844年奧斯卡即位后不久,反對派曾促請新國王對被認為“累贅而過時”的1809年憲法(Constitution of 1809)進行改革。但奧斯卡置若罔聞,他拒絕一切過激的行為。盡管如此,奧斯卡的施政仍然具有鮮明的改革和平等主義色彩:他采取措施保障出版自由,頒布了瑞典歷史上第一部意在實現(xiàn)性別平等的法律……1845年,奧斯卡公開宣稱自己的兄弟姐妹均平等享有王位繼承權,不過眾所周知這只是說說而已(奧斯卡的母親德賽妮在分娩時遭遇難產喪失了生育能力,故奧斯卡是獨子)。奧斯卡倡導的平等主義還體現(xiàn)在其對挪威的政策上。他制定了新的國旗和盾形紋章,旨在體現(xiàn)瑞典和挪威在當時的兩國聯(lián)盟中是平等的成員。 作為國王,奧斯卡一生致力于改善瑞典經(jīng)濟,提高王國議會(Riksdag of the Estates)的地位,并取得了一定成果。1857年,國會在一次御前演說中贊揚奧斯卡促進了王國物質繁榮,其功績?yōu)橹T先王所不能比擬。 奧斯卡的對外奉行國族原則(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ity),主張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利益之上。1848年的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zhàn)爭(First War of Schleswig)中,他支持丹麥反對普魯士,并為此在1848年至1850年間向菲英島(Funen)和北石勒蘇益格派遣軍隊;還參與斡旋促成了1848年的馬爾默停戰(zhàn)(Truce of Malmö)。1852年5月8日簽署的倫敦協(xié)議(the London Protocol, 8 May 1852)中,他作為擔保人確保了丹麥的領土完整。 早在1850年,奧斯卡已開始謀劃將三個斯堪的納維亞王國置于一個王朝聯(lián)盟中,但他的計劃由于各種原因被迫擱置。即位之初,奧斯卡延續(xù)了父親的對俄政策,兩國關系一度良好。但后來他懼怕俄羅斯要求延伸兩國交界的瓦朗厄爾峽灣(Varanger Fjord)俄方的海岸線,對瑞典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遂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保持中立(一說支持土耳其),并在戰(zhàn)爭后期(1855年)與英國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締結聯(lián)盟,旨在確保瑞典-挪威聯(lián)合王國的領土完整。
晚年
1857年,奧斯卡患病,健康每況愈下,但為免引起公眾疑慮他仍勉力處理公務及參加各種活動,王后則竭力隱瞞其病情。據(jù)稱當時國王夫婦每次乘車出行,奧斯卡都靠王后支撐著才能保持端坐的姿勢,需向圍觀群眾揮手時則由王后握著他的手臂作揮動狀。王儲卡爾憂慮父親病重,曾請由母親王后攝政,但奧斯卡考慮到王后在一些問題上與自己意見不一,擔心她利用自己的地位影響國家政策,于是指定王儲為攝政。 1859年7月8日,奧斯卡病逝于斯德哥爾摩,享年69歲。他的長子繼位為卡爾十五世(Charles XV)。
榮譽
奧斯卡是西班牙金羊毛騎士團(the Order of the Golden Fleece in Spain)的第968位騎士。
個人生活
婚姻 奧斯卡成年后,卡爾十四世讓他在預先確定的名單中選擇自己的妻子,當時的王儲妃候選人包括: 丹麥公主威廉敏娜(Vilhelmina of Denmark)(1808年1月18日出生),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四世(Frederick VI of Denmark)和王后海瑟-卡塞爾的瑪麗·索菲(Marie Sophie of Hesse-Kassel)之女【落選后與弗雷德里克七世(Frederick VII of Denmark)結婚,后嫁給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宗德堡-格呂克斯堡的查理(Charles of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Glücksburg)】。 洛伊希騰貝格公爵小姐約瑟芬(Josephine of Leuchtenberg)(1807年3月14日出生),第一代洛伊希騰貝格公爵歐根(Eugene, 1st Duke of Leuchtenberg)與巴伐利亞的奧格斯塔(Augusta of Bavaria)之女。歐根是拿破侖的第一任皇后約瑟芬(Joséphine Tascher de la Pagerie)與前夫博阿爾內斯(Alexandre, Vicomte de Beauharnais)所生之子,為紀念母親,公爵將女兒命名為約瑟芬,故她也被稱為小約瑟芬。奧斯卡選擇了約瑟芬娜作為自己的新娘,據(jù)稱約瑟芬娜中選與奧斯卡之母德賽妮與約瑟芬皇后關系密切有關,也有傳說兩人是一見鐘情。1823年約瑟芬與奧斯卡成婚后,一般按瑞典語發(fā)音稱其為約瑟芬娜(Josefina)。 海瑟的瑪麗(Marie of Hesse)(1804年9月6日出生),海瑟選帝侯威廉二世(William II, Elector of Hesse)與普魯士公主奧古斯塔(Augusta of Prussia)之女【落選后與薩克森-邁寧根公爵伯納德二世(Bernard II of Saxe-Meiningen)結婚】。 薩克森-魏瑪女大公瑪麗(Marie of Saxe-Weimar)(1808年2月3日出生),撒克斯-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卡爾·弗雷德里克一世(Charles Frederick, Grand Duke of Saxe-Weimar-Eisenach)與俄羅斯女大公瑪麗亞·帕夫洛芙娜(Grand Duchess Maria Pavlovna of Russia)之女【落選后與普魯士親王卡爾結婚(Charles of Prussia)】。 子女 奧斯卡與約瑟芬娜共育有四子一女: 長子卡爾·路德維格·歐根(Carl Ludvig Eugen)(1826—1872),1859年繼位為國王,稱卡爾十五世/卡爾四世(作為挪威國王)(Charles XV & IV)。1850年與荷蘭公主露易絲(Louise of the Netherlands)結婚,有一子一女。其獨子卡爾·奧斯卡(Prince Carl Oscar, Duke of Södermanland)1歲時患麻疹并發(fā)肺炎夭折。王位由三弟奧斯卡繼承。1905年,卡爾的外孫(Carl of Denmark)繼承挪威王位,稱哈康七世(Haakon VII of Norway)。 次子烏普蘭公爵弗蘭斯·古斯塔夫·奧斯卡王子(Prince Frans Gustaf Oscar of Sweden and Norway, Duke of Uppland)(1827—1852),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有《學生之歌》等多首傳世名作。古斯塔夫于1844年成為候補王儲,1852年隨父母出訪挪威時患斑疹傷寒病逝于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亞(Kristiania,今奧斯陸),年僅25歲。 三子奧斯卡·弗雷德里克王子(Oscar Frederik)(1829—1907),受封為東約特蘭公爵(Duke of Östergötland)。11歲開始在海軍服役,1845年晉升少尉。曾在烏普薩拉大學學習數(shù)學。1857年7月6日在威斯巴登-布里希(Wiesbaden-Biebrich)與拿騷公爵(Duke William of Nassau)的幼女索菲亞·威廉敏娜公主(Princess Sophia Wilhelmina)結婚,兩人育有四子。因為侄子(長兄卡爾的獨子)夭折和二哥早逝,奧斯卡成為哥哥的王儲,并于1872年繼位,稱奧斯卡二世(Oscar II of Sweden)。作為國王,奧斯卡二世鼓勵科學研究和藝術創(chuàng)作,其內政外交都受到正面評價。惟瑞典-挪威聯(lián)盟在1905年解體,挪威議會廢黜了奧斯卡的王位,此事在他心中“留下一道深刻而且無法愈合的傷痕”。奧斯卡晚年患動脈硬化,1906年后逐漸喪失了說話能力,1907年在斯德哥爾摩去世,享年78歲。 長女夏洛塔·尤金妮亞·奧格斯塔·阿瑪利亞·阿爾伯蒂娜公主(Charlotta Eugenia Augusta Amalia Albertina,Princess Eugenie of Sweden and Norway)(1830—1889),奧斯卡唯一的女兒,從小受到父母和兄長的寵愛,但由于自幼體弱多病,王室未考慮讓她結婚。1858年起,瑞典政府開始向未婚成年女性提供年金以使她們無需依賴他人便能生活,尤金妮亞成為第一個申請者并獲得批準,從此開始了經(jīng)濟獨立的生活。1852年,國王一家前往奧斯陸訪問,期間包括二王子古斯塔夫和尤金妮亞在內的多人病倒。古斯塔夫患斑疹傷寒,不治身亡,而尤金妮亞本人則罹患肺炎,余生的健康受到極大損害。在兄弟中,尤金妮亞與古斯塔夫感情最好,她受哥哥影響亦喜愛藝術并親自投入創(chuàng)作。她的作品包括鋼琴曲、歌曲、繪畫、小說和譯著,1866年的斯德哥爾摩藝術展展出了她的著作。除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尤金妮亞還將年金捐出用以資助國民藝術活動和社會公益慈善事業(yè)。1889年4月23日,尤金妮亞病逝于斯德哥爾摩王宮,享年58歲。 四子達拉納公爵尼古拉斯·奧古斯特王子(Prince August, Duke of Dalarna)(1831—1873),出生于著名的卓寧霍姆宮(Drottningholm Palace,又稱王后島宮,瑞典世界文化遺產,現(xiàn)為瑞典王室居處),1864年4月16日在阿爾滕堡(Altenburg)娶薩克森-阿爾滕堡公主特蕾莎·阿瑪利亞(Princess Therese Amalie von Saxe-Altenburg)(結婚后改稱特蕾西婭王妃,Princess Theresia)。特蕾西婭體弱且患有精神病,婚后常有精神崩潰的跡象,沒能為丈夫生兒育女。但奧古斯特對她不離不棄,倆人和睦共處至1873年奧古斯特去世為止,也算是一段佳話了。奧古斯特自幼才智平庸,性格迥異于4位兄姐,他不喜歡藝術反而對機車情有獨鐘,當時有一種機車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世人譏諷這位碌碌無為的王子,以致誕生了“比火車蠢得多”( dummare än tåget,more stupid than the train)這一瑞典成語。如今這條成語仍被使用,但大多數(shù)瑞典人都不知道其出處。奧古斯特1873年3月4日病逝于斯德哥爾摩王宮,享年41歲。 情婦和私生子女 奧斯卡在與約瑟芬娜結婚前和結婚后各有一名情婦,這兩人分別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 古斯塔娃·夏洛塔·杰奎特·歐若拉·吉爾登斯托爾普(Gustava Charlotta Jacquette Aurora Gyldenstolpe,née Gyldenstolpe),又稱杰奎特·勒文耶爾姆(Jaquette Löwenhielm)(1797—1839),五世吉爾登斯托爾普伯爵尼爾斯·威肖尼烏斯少將(Major General Nils Wexionius, 5th Count Gyldenstolpe)之女,最初為卡爾十三世王后荷斯坦-戈托普的海德維格·伊麗沙白·夏洛特(Hedwig Elizabeth Charlotte of Holstein-Gottorp,queen consort of Charles XIII of Sweden)的侍女,1817年與外交官兼宮廷畫師勒文耶爾姆伯爵古斯塔夫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Count Carl Gustaf Löwenhielm)成婚后一度離開宮廷,隨丈夫至其封地定居。不久由于古斯塔夫受命擔任王太子的宮廷總管(chamberlain of the court of the crown prince),杰奎特再度返回斯德哥爾摩。期間杰奎特與比她小兩歲的奧斯卡發(fā)生婚外戀,并于1819年生了一個女兒奧斯卡莉亞(Oscaria)。礙于物議,女兒一出生便被抱走送給一對市民夫妻領養(yǎng)。杰奎特與奧斯卡的姐弟戀在當時也廣為人知,據(jù)說兩人如膠似漆之際杰奎特與奧斯卡形影不離,私下直呼奧斯卡的名字,如同王儲妃一般。1821年,王室認為奧斯卡與有夫之婦往來有損王儲形象,于是把他打發(fā)到歐洲大陸,讓他去認識四位王儲妃候選人以便從中挑選自己的終身伴侶。1823年,奧斯卡與約瑟芬娜結婚后斷絕了與杰奎特的關系,而勒文耶爾姆伯爵對于王儲在頒賜自己宮廷總管的職位的同時“買一送一”附贈一頂綠帽子也感到十分難堪,加上他和杰奎特一直沒有兒女,夫婦兩人漸行漸遠,終于在1829年以性格不合為由分道揚鑣。杰奎特1838年與芬蘭外交官烏諾·馮·特洛伊爾男爵(Finnish Baron Uno von Troil)結婚,但不幸于一年后在土耳其身亡,得年42歲。 奧斯卡與父親卡爾十四世關系最為緊張的時期曾縱情聲色,流連于燈紅酒綠之所,與當時的名妓、有“瑞典阿斯帕西婭(Swedish Aspasia)”之稱的首席女伶艾米麗·赫加斯特(Emilie Högquist,1812—1846)結下一段露水姻緣。奧斯卡在王宮外為艾米麗租了一座豪華別墅,公開與其出雙入對,儼然夫妻一般。這段婚外戀在斯德哥爾摩鬧得沸沸揚揚,賢惠的王儲妃約瑟芬娜一直被蒙在鼓里,成了最后知情的一個。奧斯卡的不忠傷害了約瑟芬娜,但為了王室體面,她只能忍氣吞聲,兩人曾非公開地分居達10年之久。艾米麗為奧斯卡生了兩個兒子:亞爾馬(Hjalmar Högquist)(1839年6月18日出生于漢堡)和馬科斯(Max Högquist)(1840年8月12日生于斯德哥爾摩),時人戲稱兩兄弟為“拉普蘭王子”【the princes of Laponia(Lappland)】。馬科斯成年后在中國經(jīng)商,1872年在中國病逝。亞爾馬則于1874年在倫敦去世。艾米麗本人因結核病與惡性腫瘤于1846年死于意大利都靈,得年34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