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符瓦迪斯瓦夫·茉蒙特(Wyadysyaw Reymout,1968-1925)波蘭作家。出生于彼特科夫縣,父親是教堂風琴師。由于家境貧寒, 萊蒙特中學未畢業(yè)便出外謀生,先后當過裁縫、小販、流浪藝人、鐵路職員和修道士等。
作品
符瓦迪斯瓦夫·茉蒙特 19世紀80年代末,萊蒙特開始創(chuàng)作。早期的短篇小說《母狗》(1892)、《湯美克·巴朗》(1893)、《正義》(1899)等反映了城鄉(xiāng)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反抗。長篇小說《女喜劇演員》(1896)及其續(xù)篇《煩惱》(1897)以流浪藝人生活為題材,表現(xiàn)了正直而又有才華的藝術家的理想的幻來。長篇小說《福地》(1897-1898)是以羅茲的工業(yè)發(fā)展為題材,深刻地反映了勞資關系,由于這部作品成功,萊蒙特被稱為“波蘭的左拉”。
1899至1908年,萊蒙特用10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四卷本長篇小說《農(nóng)民》,包括《秋》、《冬》、《春》、《夏》。小說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后,沙俄占領下的波蘭的農(nóng)村狀況。這部規(guī)模宏大的現(xiàn)實主義巨著被認為是波蘭農(nóng)村的百科全書,給作家贏來了世界性聲譽。
1905年的俄國革命失敗后,受沙皇統(tǒng)治的波蘭政府加強了反動統(tǒng)治,萊蒙特極其苦悶。這期間他發(fā)表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幻想家》(1909)、《在普魯士的學校里》(1909)、《吸血鬼》(1911)、《暴動》(1922)以及長篇歷史小說《1794年》(1914-1917)等。1924年,“由于他的偉大的民族史詩式的作品《農(nóng)民》”,萊蒙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作家晚年思想已趨向保守,作品也較前遜色。
短篇小說:《母狗》、《湯美克·巴朗》、《正義》、《幻想家》、《在普魯士的學校里》、《吸血鬼》、《暴動》等
長篇小說:《女喜劇演員》、《福地》、《農(nóng)民》
作品賞析
《女喜劇演員》(1895) 萊蒙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的女主人公揚卡·奧爾沃夫斯卡是個年輕美貌而又充滿活力的姑娘,其父是布科維茨車站的站長,他想把女兒嫁給當?shù)氐囊粋暴發(fā)戶格烈西凱維奇,但奧爾沃夫斯卡并不愛他,她想?yún)⒓庸ぷ饕园l(fā)揮自己的才華,于是她來到華沙,參加了一個二流的劇團。作為演員,她只有一般的才華而未能成為耀眼的明星。劇團內(nèi)部的勾心斗角和道德淪喪使這位年輕美貌而又幼稚天真的姑娘很快成了犧牲品。她渴望在一些高雅的劇目中擔任角色,但劇團為了迎合觀眾,盡演一些低級趣味的劇本,而且劇團老板只讓她演次要的角色,她的抱負成為泡影,她的生活也極其困難,經(jīng)常忍饑挨餓,食不果腹。再加上愛情的失意,使她走上了自殺的道路。由于作者本人就在這樣的劇團工作了多年,對劇團和演員界的情況都非常熟悉,因而他的小說寫得真切感人。在烘托環(huán)境氣氛的同時,著重描寫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他還采用某些自然主義的細節(jié)描寫,加強了對社會惡劣環(huán)境的揭露,表現(xiàn)了他對演員的悲慘生活的同情。
《憤恨》(1897) 萊蒙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是《女喜劇演員》的續(xù)集。小說女主人公奧爾沃夫斯卡并沒有自殺身亡,她回到了父親的家中;孟氲钠茰缡顾龑θA沙度過的那般歲月不堪回首,憤恨和苦悶常常縈繞在她的心間,使她漸漸失去了往昔的那種奮發(fā)向上的活力而變得意志消沉,再加上小車站的窒息環(huán)境,父親的精神失常和情人對她的欺騙與中傷,使她投入了暴發(fā)戶和市儈格熱西凱維奇的懷抱,成了他的妻子。隨后她和父親一道離開了小車站,住在丈夫的莊園里。華沙的昔日同事前來邀請她再次出山,遭到了她的拒絕,她甘愿過這種平庸清淡的生活。小說通過主人公的遭遇,向當時的社會發(fā)出了憤恨的呼聲。是惡劣的社會消磨了女主人公的意志,使她成了一個庸俗的女人。作者以他的生花妙筆,對波蘭小城鎮(zhèn)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都做了生動的描寫,對小市民或小人物形象也刻畫得栩栩如生!杜矂⊙輪T》和《憤恨》這兩部姐妹篇小說一出版,便引起了當時讀者的強烈反響。
《福地》(1898) 萊蒙特的著名小說,出版于1898年。羅茲是波蘭最大的紡織中心,也是波蘭工業(yè)發(fā)展最早、最快的城市。小說是以19世紀末的羅茲為背景,廣泛而又深入地展示了羅茲紡織工業(yè)資本家的活動,以及他們之間的殘酷競爭,描畫出一幅幅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景象。波蘭資本家博羅維茨基和猶太資本家莫雷茨合伙開了一家紡織印染工廠。博羅維茨基是個在事業(yè)上具有雄心壯志、苦干實干的精明人,為了事業(yè),他不得不與德國和猶太資本家們周旋,甚至卑躬屈膝,然而他卻遭到了他們的排斥、打擊,內(nèi)有表面親密、暗中破壞的合伙人莫雷茨,外有資本雄厚、陰險奸詐的布霍爾茨。他們內(nèi)外勾結(jié),千方百計想搞垮博羅維茨基;他們的勾心斗角恰好是資產(chǎn)階級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的生動體現(xiàn)。作者透過一幅幅畫面、一樁樁事件,生動而深刻地描寫出羅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真實歷史:塑造出一批波蘭、猶太、德國資本家的形象,他們既有唯利是圖、貪婪成性的共同特性,又備有其發(fā)跡的道路和獨特的性格。因此,小說一出版便受到評論界和讀者的熱烈歡迎,而且歷久不衰!陡5亍吩鴥纱伪话嵘香y幕(1927、1975),并被譯成10多種文字出版。
《農(nóng)民》(1904—1909) 這部小說由《秋》、《冬》、《春》、《夏》四部組成。作者以四季更迭的自然為背景,寫出了19世紀末期波蘭農(nóng)村的生活情景和斗爭狀況。貫穿小說的是兩條相互聯(lián)系的線索:一是列普卡村農(nóng)民和大地主的斗爭,二是波列那的家庭糾紛,然而還有一條潛在的線索起著支配的作用,這條線索就是土地。大地主為了霸占農(nóng)民的森林而任意砍伐,遭到列普卡村農(nóng)民的一致反對。導致了一場流血的斗爭,農(nóng)民趕走了地主雇來的伐木工人和地主武裝,但卻遭到了地主請來的沙皇軍警的鎮(zhèn)壓,年輕的村民們被投進了牢獄,老波列那也重傷而死,后來地主還想把土地賣給德國移民,因遭到列普卡村農(nóng)民的反對而未能如愿。另一條線索是波列那與兒子、女婿的財產(chǎn)糾紛。波列那的兒子和女婿都想分得他的財產(chǎn)即土地面與他口角不斷,波列那便娶了寡婦的年輕女兒雅格娜為續(xù)弦,結(jié)果引起父子大打出手,波列那把兒子趕出了家門。波列那受傷后才與兒子和解,波列那死時將財產(chǎn)交給了兒媳安卡掌管,安卡以淫蕩罪把雅格娜趕出了村子。土地在小說中起了支配一切的作用。因此,有人把《農(nóng)民》稱為“土地的史詩”,但小說不僅是頌揚了土地,而且還是一卷卷波蘭農(nóng)村的人物畫、風俗畫和風景畫,可以說是20世紀初葉波蘭農(nóng)村的“百科全書”。萊蒙特也因此而獲得1924年諾貝爾文學獎。這部作品曾兩次被搬上銀幕,1973年被拍成電視連續(xù)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