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哈爾斯曼(Phillipe Halsman)1906年生于歐洲的拉脫維亞首府里加市,父親是一個牙醫(yī)。青年時代的哈爾斯曼,曾在德國的德累斯頓學過三年電氣和機械,并開始對攝影產(chǎn)生興趣。1930年,他居住巴黎,開始從事攝影工作。1940年,納粹侵占巴黎的前夕,他在科學家 愛因斯坦的幫助下,帶著一只箱子、一架照相機,逃難到了美國。此后一直定居在紐約,直到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歲。
成就
哈爾斯曼博學多才,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懂得英、法、德、俄、西班牙、拉脫維亞和拉丁等七種語言。他的人像攝影有著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術(shù),在美國攝影界享有很高聲譽。1945年,任美國雜志攝影家協(xié)會的第一任主席。1958年,被美國《大眾攝影》雜志推選為世界十大攝影名家。他精通心理學,擅長拍攝別具一格的“心理肖像”照片。世界許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和藝術(shù)家都曾出現(xiàn)在他的鏡頭里。美國有影響的《生活》雜志,在1942年到1970年之間,選用哈爾斯曼拍攝的肖像照片做封面,達101張之多,創(chuàng)該雜志出版以來最高記錄。他為斯蒂文森、 愛因斯坦和斯坦貝克拍的肖像,曾被印制在郵票上大量發(fā)售。除了攝影之外,哈爾斯曼還經(jīng)常講課和演說。他一生出版了六本有關(guān)攝影的書籍和畫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961年出版的《菲利普.哈爾斯曼論攝影意念的產(chǎn)生》和1972年出版的《哈爾斯曼的透視眼光》。
經(jīng)歷
我們熟知的攝影家哈爾斯曼(Philippe Halsman,1906-1979) 是以拍攝名人肖像出名的,但他在超現(xiàn)實主義的 觀念攝影空間卻產(chǎn)生了驚世駭俗的效果。他出生于拉托維亞,后來在巴黎自學成為攝影師,并在移居美國后真正開始成名事業(yè)。通過肖像攝影,哈爾斯曼探索個體深處的靈魂。同時通過他敏感的心理學直覺,使照相機也成為靈魂的顯微鏡。他同時也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將一些奇思怪想的幽默色彩和觀念轉(zhuǎn)換成意想不到的影像。工程師的背景可以讓他進行各種實驗,發(fā)明一些可以將心靈中的東西變成真實圖片的技術(shù)。
哈爾斯曼在14歲時從他的父親的照相機中找到了樂趣,而第一次在暗房中的魔術(shù)般的體驗,就是和他 妹妹一起沖洗了一張玻璃底板負片,從而刺激他花了所有的零花錢購買攝影器材和附件。1924年,他決定去學習電氣工程學,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看上去這就是我未來偉大的職業(yè)”——帶著照相機到了具有優(yōu)秀技術(shù)大學的德累斯頓。
1928年,年僅22歲的哈爾斯曼遭遇了幾乎滅頂之災(zāi),從而改變了他的生活進程。哈爾斯曼一家在火車旅行中遇到了一位旅游者,竭力推薦他們?nèi)?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的提洛爾居民區(qū)旅行。這是他們原先旅程中所沒有的計劃,但是他的父親馬克思有所心動,于是除了他的妹妹決定回巴黎之外,他和父母在因斯布魯克登陸。就在他和父親翻越一座山峰時候,父親意外墜落死亡。而他卻因語言不通,加上猶太人的身份,被當?shù)丶みM勢力(后來的納粹分子)指控為謀殺他的父親而被拘禁,并且被判十年的監(jiān)禁和勞役。流落街頭的母親好在被當?shù)氐暮眯娜耸樟,而年僅18歲的他的 妹妹則孤軍奮斗,試圖通過各種力量營救他的哥哥。
人生轉(zhuǎn)折
監(jiān)獄生活無疑改變了哈爾斯曼。他在身心兩方面都受到重大打擊的情況下,曾幾度試圖自殺。當時有長達五個月不見陽光,睡眠狀態(tài)非常糟糕,更重要的是無法和家人自由交流。盡管意志消沉,但還是憑借對母親和 妹妹的存在而堅持下來。為了表達內(nèi)心的復雜感情,甚至在監(jiān)獄中還寫下了荒誕色彩的詩篇。 菲利普·哈爾斯曼
在1929年的復審時,刑期減少為四年。到了1930年底,哈爾斯曼終于因為肺結(jié)核病而被釋放。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的理想、夢幻以及所有的計劃都被粉碎了,在以后的兩年中生活幾乎難以延續(xù)。他決定移居巴黎,和他的 妹妹和妹夫一起生活,以擺脫監(jiān)禁的陰影。然而在他的心靈中一直被噩夢所占據(jù),也沒有能力支撐一個家庭。在巴黎,他試圖完成工程師的學位,但是在畢業(yè)前的幾個月,他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心力交瘁,從而轉(zhuǎn)向成為一個攝影師。盡管攝影在當時的地位很低,但是他認為這是唯一可以為繼的事業(yè)。
當時巴黎的人像攝影風格流行柔焦朦朧結(jié)合修飾的技巧,追求創(chuàng)造夢幻般的唯美色彩,然而缺乏性格的魅力。剛剛從噩夢般的陰影籠罩下掙扎出來的哈爾斯曼,卻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種表面化的膚淺。他從流行的樣式中轉(zhuǎn)向,試圖在人像中捕捉心靈世界的真實狀態(tài)。憑借工程學學業(yè)的底蘊,他更強調(diào)拍攝中的精確性,以及對光學性能的理解。在他狹小的旅館房間里,他嘗試光線的系統(tǒng)實驗,以及創(chuàng)造氛圍的心理效果。1932年,他自信可以成為抵抗主流的先驅(qū)人物,然而他被對手攻擊的理由,就是他的肖像是“現(xiàn)實主義的和清晰的”。
哈爾斯曼的直覺是對的,也終于使其成名。在30年代后期的巴黎,代理商開始對他緊追不放,評論家也不再吝嗇對他天才的贊美之詞。他開始給《時尚》和其他一些著名的雜志拍攝,不久便成為巴黎最令人追捧的肖像攝影家,而且是一個并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年輕的成功者。1937年,他和先前的助手、后來的攝影家伊馮·莫瑟結(jié)婚,這對他以后的成功也起到了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藝術(shù)實踐上,莫瑟經(jīng)常是他奇思怪想的模特兒,膠片曝光實驗的助手。哈爾斯曼和莫瑟成為“一代使用羅萊或徠卡相機”的朋友,這些朋友如柯特茲、 布拉塞、卡蒂爾— 布列松和 卡帕。只是和卡帕目擊世界重大事件的做法不同,哈爾斯曼繼續(xù)通過肖像探索人類的精神世界。正如他所說:“我將心理學應(yīng)用于攝影,更加重于攝影本身的過程。在紀實的過程中你無法介入,我也無法成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和目擊者。我希望一種參與。我希望激起對方,讓對方興奮起來,或者通過提問讓我的對象完成更有興趣的表達空間。”他的拍攝對象從街頭的人物和年輕的演員開始,最終完成了對幾乎那個時代所有巴黎名人的拍攝。
藝術(shù)特點
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哈爾斯曼倒不怎么看好視覺藝術(shù)家,而是崇尚一些作家如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作家的坦率和不畏縮,看上去更為真實,他們更注重對象的心理——這對哈爾斯曼影響非常大。正如哈爾斯曼所說:“除了對他們的風格發(fā)生興趣之外,更感興趣的是他們不是將語言作為藝術(shù)的工具,而是清晰地表達他們思想的途徑。對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心理深度,偉大的誠實,以及不講究技巧!
作品風格
作為肖像攝影師的轉(zhuǎn)折點始于1936年,在為他所崇拜的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拍攝過程中,終于堅定了他的拍攝理念。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成為哈爾斯曼的核心理念,并且一直貫穿始終。
后來因為戰(zhàn)爭,帶著他所發(fā)明的照相機,12幅照片,以及很少的錢,哈爾斯曼在1940年到了紐約,完全是默默無聞。但是在紐約以后的四十多年,一種強有力的動力一直推動他向前——拍攝美國和歐洲的文化名人,包括101幅《生活》雜志的封面人物,被推選為第一任美國雜志攝影家社團的主席,出版、演講、教授,贏得無數(shù)獎項。最終從不為人知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哈爾斯曼。
閱讀哈爾斯曼的照片,你可以真正理解這一點:生活、死亡以及復活都是世界的心跳,不間斷的、無窮大的以及可以聽見的,都在表層的下面。正如他于1972年的《視覺與洞察》一書中,是這樣描繪他的拍攝對象艾伯特· 愛因斯坦:
“如果一張人像不能體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深處,那它不是一張真實的肖像,只是一張空洞的畫像。因此我的肖像主要目標既不是構(gòu)圖,也不是光的擺布,也不是在有意義的背景前表現(xiàn)主題,更不是新的 視覺圖像的創(chuàng)造。所有這些要素都能使一張空的照片成為一張視覺上有意思的圖像,但是要成為一幅肖像照片必須捕捉人物的本質(zhì)!@就是肖像攝影中主要目標也是高難度的。攝影師探究的是內(nèi)心最深處,鏡頭只能看到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