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自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首倡并負責創(chuàng)建考試學以來,始終守"開拓進取,務實求真,馳而不息,能苦必勝"的研究理念,全力于考試學這一新興學科領域的開拓。他相繼組建中國第一個考試學研究室、第一個考試科學研究中心、第一個職業(yè)技能鑒定研究所和第一個考試學研究生培養(yǎng)基地;先后主持國家、省級考試科研項目31項;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獨撰、主編、參編并已出版《考試學》、《考試學原理》、《考試管理學》、《考試社會學問題研究》、《中國考試通史》、《國家公務員考試大辭典》等著作、工具書及考試專業(yè)用書89本,其中學術專著11部;主持開發(fā)人才測評量表3套、局域網(wǎng)絡人才測評軟件1套、中學全科多功能題庫軟件1套;為中央及省市招考和人資部門提供研究、咨詢、診斷、評價報告160余份。其系列研究成果受到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關注。
成就及榮譽
以他為主筆的《考試學》,肥田野直、劉本固、戴光前、陳永照等中外考試專家稱其是“第一部研究考試科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專著”,“不僅具有開拓性,而且具有導向性,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均提出了獨到見解,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就其對整個社會而言,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1988,1989年該著作兩次于國際圖書博覽會展出,并為前蘇聯(lián)、日本、美國、加拿大、港臺等地的專家學者索取,自出版至今一直為高校和全國各類考試業(yè)務培訓用作教材,1990年獲湖北省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1995年被國家教委評為改革開放以來優(yōu)秀教育著作之一。由他主筆的《考試管理學》,1999年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及中國大學版協(xié)優(yōu)秀學術著作獎。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分類大典》編寫組專家,1999年獲勞動部突出貢獻獎。他的學術論文有30余篇被《新華文摘》等數(shù)種報刊轉(zhuǎn)載或選入國家部委主編的學術文集出版。他提供的各類報告有140余份為中央及省市招考和人資部門采用。
個人其它信息
20多年來,由于他及其同工馳而不息的銳意進取,所創(chuàng)考試學被譽為"朝陽學科",1996年湖北電視臺免費拍專題片播放,并為中央二臺轉(zhuǎn)播。他為學科創(chuàng)建傾心竭智的精神和引人矚目的學術成就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其事跡為多家報刊報道后,被國家人事部、中央民委《人民日報》社收入《東方創(chuàng)業(yè)者叢書》、《中國當代改革者叢書》、《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百年人物篇》、《中國少數(shù)民族專家學者辭典》等文獻。時下,廖平勝教授在承擔國家軟科學和教育部“十五”重點項目研究的同時,仍潛心于考試學“四位一體”學科模式和學科體系的建立與健全。
2006年11月9日廖平勝不幸因病去世,年僅53歲。
教育專家廖平勝談“中學生留學”
華中師范大學教科院研究中心主任廖平勝教授認為:中學生出國留學的問題事實上已經(jīng)是一種現(xiàn)代文化現(xiàn)象,應該辯證地看待這種現(xiàn)象。
他認為中西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當兩種文化碰到一起,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沖突。每種文化都有其特點和長處,文化的沖突對于本民族文化是有促進作用的。中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作為一種文化交流,早點出國可能比較容易接受西方文化,學生可以在沖突中,利用國外提供的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吸納異族文化的長處。
出洋留學也能鍛煉青少年的能力,如現(xiàn)在的中國小孩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寵愛使他們的依賴性很強,十幾歲了生活還不能自理。而外國小孩十幾歲后以不能自立為恥,到那樣的環(huán)境中,對鍛煉自理自立、意志等方面都會有幫助。
中國目前的現(xiàn)狀決定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呈金字塔形﹔此外,“重文憑不重水平”的現(xiàn)象在國內(nèi)依然存在。因此,出國留學也成為受教育的渠道之一,對未來就業(yè)也有很大幫助。地球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出國留學同樣是順應這股潮流,對人才的發(fā)展、前途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空間。
但廖教授同時指出,出國留學千萬不能盲目,千萬不要認為一出國就身價百倍。每個民族都必須根植自己的民族文化,每個民族都有其精華和糟粕,沒有一定的本土民族文化,沒有明確的留學目標,那么,留學后回來,所學到的東西不一定能適應中國的社會,所以留學一定要有選擇性、方向性、明確性,選擇留學的最佳階段和方向,明確留學的目的,這樣對于學生個人、對于社會、民族、國家才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