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顧景星記誦淹博,詞作及詩文皆名于當時。在京師時和方孝標、邵長蘅、周亮工、施閏章等交游,受到器重。他有些詞里透露出故國之思,黍離之痛。如:“永嘉恨,難磨滅;天寶事,何人說?向玄都觀里,偷彈淚血”,“問嫦娥,何事不長圓?山河缺!”〔滿江紅〕《和王昭儀韻》)又如"班超老去,文姬歸晚,一樣天涯","數(shù)聲玉笛,幾陣黃沙"(〔柳梢青〕《題邊庭夜宴圖》)。都顯示其悲涼郁勃之情和幽恨孤憤之心。詩如《吳易擒》記載明清易代之際義軍領(lǐng)袖被誘捕故事,《寡婦謠》暴露當時官吏橫征暴斂,民眾瀕于絕粒的生活現(xiàn)實,《題內(nèi)府所藏唐人百馬卷子》則借題發(fā)揮:"當時芻秣盡凡才,急難何曾見騰逸",指斥庸流臨難退避,不齒于人。文如《春秋論》、《蔡邕論》、《讀史輯論自序》、《半舫齋詩序》、《和山堂詩序》等,或評議歷史、人物,或闡述詩文理論,都有一定的見解和文采。又如在《金會公詩集序》中論述詩文之理,學(xué)問之道,在于多讀書以"固氣"、"實理",應(yīng)該力戒驕躁,"原始要終",不能好名自恃,急于求成;在《湯次曾樂府和序》中論詞的發(fā)展演變,都有較好的見識。但是,他的文章也有細大不捐之失,后人收拾遺稿編集時又缺少別擇,就不免有冗濫之弊。
個人作品
著有《白茅堂集》46卷,有康熙刻本,《白茅堂詞》1卷,另有《讀史集論》9卷,《□池錄》118卷,《顧氏列傳》15卷,《南渡來耕集》73卷,《李時珍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