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巴爾圖(?-1753年),滿洲愛新覺羅氏。禮烈親王代善后裔。康良親王杰書第四子、康悼親王椿泰之兄、康修親王崇安之伯父,第四任康親王(鐵帽子王之一)(1734年-1753年)。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被封為三等輔國將軍。雍正十一年(1733年)侄兒康修親王崇安逝世。雍正十二年(1734年),朝廷以巴爾圖承襲康親王爵位。乾隆十八年(1753年),巴爾圖逝世,朝廷賜予謚號“簡”。由崇安之子永恩襲爵封為康親王。
父親簡介
愛新覺羅·杰書(?-1697年),禮親王代善孫,祜塞第三子,康熙族兄(堂哥)。順治六年(1649年),次兄精濟(jì)逝世,杰書襲爵封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加封號為康郡王。
順治十六年(1659年),因其伯父巽親王滿達(dá)海被追論前罪,最終被追奪謚法及碑文,降爵為貝勒。滿達(dá)海之子常阿岱亦因父罪而被降爵為貝勒,禮親王一系的爵位由杰書承襲為康親王。康熙初、中期將領(lǐng),正白旗督統(tǒng),奉命大將軍,平定耿精忠叛亂,逐鄭經(jīng)回臺灣?滴跞曜,謚號“良”。
愛新覺羅氏
愛新覺羅氏(滿語:????? ?????,穆麟德轉(zhuǎn)寫:Aisin Gioro),是清朝的國姓!皭坌隆笔悄吕ィㄗ迕,滿語:?????,穆麟德轉(zhuǎn)寫:mukūn),滿語金的意思!坝X羅”是姓氏,根據(jù)女真文學(xué)家、滿學(xué)家清朝宗室金啟孮的考證,覺羅氏源于金朝時期的交魯氏!皭坌掠X羅”這一姓氏的含義是,金子般高貴神圣的覺羅一族。
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漢姓,如金、艾、羅、肇、趙等。但也有保留原姓者,如愛新覺羅毓巖等。
家族世系譜
按《滿洲氏族通譜》,努爾哈赤原本姓覺羅。愛新覺羅氏統(tǒng)治中原初期,子孫并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間才開始采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法?滴醭跄辏瑤酌首釉群笠浴俺小、“!薄ⅰ伴L”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乾隆時,又根據(jù)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后人用“永”、“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恒”、“啟”,咸豐時定“燾”、“闿”、“增”、“祺”。1938年修續(xù)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諱上亦沒有劃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則改名為“允”字輩,但其子乾隆帝弘歷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諱。當(dāng)乾隆傳位予永琰后,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將永琰改名為颙琰。道光帝綿寧繼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為旻寧。
家族龐大,為了細(xì)分,由嘉慶開始,又規(guī)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豐帝叫奕詝,有同父異母兄弟奕?、奕誴、奕譞等,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言”部。慶親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則是“力”部。家族世系屬于登基皇帝輩份,譜份越高。
咸豐帝只有兩子,長子同治帝無嗣,次子未命名夭折;而光緒帝和宣統(tǒng)帝均無子嗣,因此將道光帝的直系子孫當(dāng)作近支。道光帝是“綿”字輩,近支至“恒”字輩已為六世,“啟”字輩以下行輩的第二字偏旁已無統(tǒng)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