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杜仙洲(1915-2011),1915年11月16日生于河北遷安,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筑專家。他為中國古建筑事業(yè)培育了大批人才,桃李滿天下。杜仙洲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11年5月24日13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194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筑工程系。1942始,任華北建設總署、北平市工務局文物整理工程處技術員、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技士。1949年始,歷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文獻組編審員,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工程師,文化部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現(xiàn)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建筑學會理事、中國長城學會理事、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中國文物保護學會顧問。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持了1951年、1953年、1964年、1980年四期全國古建筑培訓班的教學工作,并擔任教務長,培訓了大批古建筑保護專業(yè)人才。他長期從事古建筑勘察設計和研究工作,曾在晉、冀、豫、遼、黔、閩、陜、甘等地開展大量勘查、測繪,發(fā)現(xiàn)一批珍貴古代建筑,搜集整理大量文獻資料。整理編輯北平廟宇調查資料300多處,主持重修山西五臺山碧山寺、朔縣崇福寺觀音殿、大同善化寺普賢閣、太原晉祠魚沼飛梁的修繕設計,擔任泉州開元寺正殿大修工程、天津天后宮等修繕工程技術指導,率隊勘查晉東南古建筑,發(fā)現(xiàn)若干早期建筑建構。率隊普查陜西、青海、甘肅、福建四省古建筑,在福建泰寧甘露巖發(fā)現(xiàn)南宋時期木構建筑,在青海樂都縣發(fā)現(xiàn)瞿曇寺明代木構建筑。先后受聘為山海關長城、居庸關長城、黃崖關長城、慕田峪長城、十三陵、頤和園、恭王府、泉州開元寺、海南三亞南山寺等重大國家文物修繕工程技術負責人及顧問;天津市文化街改建工程委員會顧問、貴州省文物保護顧問。
主要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建筑明式彩畫圖集》《義縣奉國寺研究報告》《山西永樂宮研究報告》《青海樂都瞿曇寺研究報告》《中國古建筑概論》《中國古建筑修繕技術》《中國古建筑技術史》《中國古代建筑》《中國建筑清式彩畫圖集》、《中國建筑明式彩畫圖集》、《杜仙洲談中國古代建筑》等。
紀念文章
緬懷杜仙洲先生
作者:單霽翔 董保華 童明康 顧玉才 宋新潮
2011年5月24日,我國著名的古建筑保護與研究專家、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杜仙洲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不幸在北京辭世。
杜仙洲先生生于1915年,194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筑工程系,自此開始篳路藍縷的中國古代建筑保護與研究事業(yè),先后任華北建設總署都市局營造科技士、北平市工務局文物整理工程處技士、行政院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技士。1949年始,又歷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文獻組編審員、工程師,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工程師,文化部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現(xiàn)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0年代后,杜仙洲先生曾兼任中國建筑學會理事、中國長城學會理事、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等重要社會職務,系全國文博系統(tǒng)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和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成員。1988年10月退休后,杜仙洲先生依然情系文博事業(yè),指導了長城內外、海角天涯的多處國家重大文物修繕工程。
2007年,國家民委授予杜仙洲先生中國民族建筑事業(yè)終身成就獎;2009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杜仙洲先生“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yè)杰出人物”榮譽稱號。杜仙洲先生從業(yè)70年風雨歷程,創(chuàng)建了輝煌業(yè)績。
杜仙洲先生是中國古代建筑保護與修繕工程實踐的開創(chuàng)者。先生奉行知行合一的治學原則,長期從事古建筑勘察設計與研究工作,曾在晉、冀、豫、遼、黔、閩、陜、甘等地區(qū)對古建筑遺構開展大量艱辛的勘察、測繪工作,發(fā)現(xiàn)了一批具有科學、藝術、歷史價值的古代建筑,搜集整理了大量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調查整理北平廟宇資料300多處,主持山西五臺山碧山寺、朔縣崇福寺觀音殿、大同善化寺普賢閣、太原晉祠魚沼飛梁的修繕工程,擔任泉州開元寺正殿大修工程、天津天后宮等修繕工程技術指導,率隊勘察晉東南古建筑,發(fā)現(xiàn)若干早期建筑遺跡。率隊全面普查陜西、青海、甘肅、福建四省古建筑,在福建泰寧甘露巖發(fā)現(xiàn)南宋時期木構建筑遺址,在青海樂都縣發(fā)現(xiàn)瞿曇寺明代木構建筑。
在實踐的基礎上,杜仙洲先生形成自成體系的學術觀點:1.由于自然條件、社會制度和生活習俗存在顯著差異,歷史背景有別,東西方在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2.中國建筑的相地、興造講究群體組合,軸線突出、主次分明、繁而不亂,能適應多種功能需求;結構設計采用“模數(shù)制”,尺度準確、結構嚴密,有很好的整體性。3.建筑施工采用“預制安裝法”,材料耗費有度、速度快。4.木結構采用榫卯結構,便于拆卸安裝、便于落架維修,有很好的“可逆性”。5.藝術造型有著突出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豐富多彩,美麗動人;空間構圖高低錯落,富有詩意感和節(jié)奏感;建筑語言極其豐富。6.磚石木雕和油漆彩畫以及各種精致門窗裝修,提高了建筑美的表現(xiàn)力,對于美化建筑環(huán)境能起到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綜上可知,杜仙洲先生是中國古代建筑保護與修繕工程實踐當之無愧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
杜仙洲先生是中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資源整理與學術研究的開拓者。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與修繕在匠人傳承的過程中重視實用理性的言傳身授。因地域性和匠作傳人傳述方式各異而顯得紛繁復雜、莫衷一是,由經(jīng)驗上升到理性總結的論著更為鮮見。為提升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杜仙洲先生在身體力行付諸中國古代建筑保護修繕工程實踐的同時,秉承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等先賢的學術研究傳統(tǒng),潛心致力于中國古建筑的資源調查、田野考察、文獻整理、文物術語梳理與實證等學術研究工作,著書立說,留下豐厚的學術遺產(chǎn)。其中《中國建筑明式彩畫圖集》《義縣奉國寺研究報告》《山西永樂宮研究報告》《青海樂都瞿曇寺研究報告》《中國古建筑概論》等專著在業(yè)內外產(chǎn)生廣泛影響,參與編著的大型學術論著《中國古建筑技術史》《中國古代建筑》《中國建筑清式彩畫圖集》等,都是業(yè)界公認的扛鼎之作。尤其是他主編的《中國古建筑修繕技術》專著,總結老一代古建筑修繕匠工的實際操作經(jīng)驗,對木、瓦、石、油漆、彩畫、搭材等六大作的修繕技術和傳統(tǒng)作法,結合新材料與新工藝予以全面闡述,成為中國古建筑保護與修繕及研究人員的行為準則。
杜仙洲先生是中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研究人才培養(yǎng)的引領人。先生是述作并重的大家,也是循循善誘、教書育人的大師,他曾經(jīng)先后主持1951年、1953年、1964年和1980年的全國古建筑培訓班的教學工作,并擔任教務長,不僅親自授業(yè)傳道,而且還參與編寫中國古代建筑教材,安排課程,帶領學員到現(xiàn)場勘察,培訓了大批古建筑保護專業(yè)人才,這些人才隨著我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逐漸成為業(yè)務專家與骨干。杜仙洲先生在古代建筑保護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探索和實踐,是他最受稱道的業(yè)績之一,也是他獨立于古建筑保護諸前輩的突出特色。
杜仙洲先生謙遜平和,與人為善,淡泊名利,學識淵博,文理貫通,詩詞書畫藝術涵養(yǎng)非同凡響,深受后輩敬仰。
杜仙洲先生是我國文物保護事業(yè)卓越的奠基者與忠誠的守護者,他的去世對我國正在蓬勃發(fā)展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研究事業(yè)是極大的損失,對行進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征途中的中青年從業(yè)人員來說,無疑是失去了一位博學多能、堪稱楷模的導師。謹以此文代表全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工作者對杜仙洲先生表示深切的緬懷。
與泉州古建筑
泉州作為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其保有大量的古建筑、文物,成為國內重要的旅游勝地,并具有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價值。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甲子的時光里,社會各界對泉州古建筑的保護與修復,可謂前仆后繼、不遺余力。其中,就有本文的主人公——杜仙洲先生。今天,就讓我們將鏡頭對準那段被歲月淹沒的歷史,重溫這位睿智老人與泉州的如煙往事。
杜仙洲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筑保護與研究專家、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yè)杰出人物”。他在中國古代建筑保護與修繕工程實踐、中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資源整理與學術研究、中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業(yè)績,以及其學術成就和為古建筑研究保護事業(yè)奉獻終身的精神境界令人嘆服。2007年國家民委授予杜仙洲先生中國民族建筑事業(yè)終身成就獎。
杜先生長期從事古建筑勘察設計與研究工作,他奉行知行合一,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大江南北。這期間,他對泉州的古建筑情有獨鐘,曾作詩嘆曰:“泉南多勝跡,甲剎復重光。古建多奇巧,文修貫李唐。”
他先后十幾次來過泉州,成為泉州人民的老朋友。
緣起:
結識泉州市市長
他與泉州的感情,緣起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對古建筑的摸底踏勘工作中,他認識了時任泉州市市長的王今生,兩人情投意合,對古代建筑文化遺產(chǎn)的熱愛和傾心相護,使他們成為莫逆之交。
2010年初,王今生長子建平遵照父親生前之囑,到北京探望杜仙洲先生,九十六歲高齡的杜老告訴他,與王今生的結識起于五十年代,但接觸時間較長的,卻是在“文革”后泉州修復開元寺、承天寺之時。其時,王今生請他當顧問,他也將修復這些古建筑,當做他的收官之作。他認為:“王老雖然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正規(guī)教育,但他能虛心傾聽專家意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我和王老相識相知五十多年,君子之交淡如水。”
杜先生說:“泉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深厚,記得在一次政協(xié)委員和地方各界知名人士的座談會上,大家對修復古建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王老說,杜先生你是專家,請你來當鐘魁,把把關,只要有你在,修建的事就好辦!碑敃r,市文管會提出修復古建筑必須有設計圖紙,擬請華僑大學建筑系搞個設計方案。華大提出設計費需60多萬元。王老認為費用太高,這是華僑捐資舉辦的公益事業(yè),這項開支似可節(jié)約。此時王老問杜先生,如果沒有設計圖紙,你有把握修嗎?“我告訴他,我們做古建筑,以前就沒有什么圖紙,修舊如舊,當然有把握。取得共識后,我們一起做了大落架設計方案,對開元寺進行修復!
結緣一:
負責開元寺重修技術
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著名的四大叢林之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建于明洪武年間,為歇山重檐殿堂式的木構建筑。我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精華集于木材構架,從這一方面著眼,明代遺留的這座木構大殿,具有較高文化價值。
在現(xiàn)存的閩南建筑古跡中,開元寺大殿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體量最大、構件最繁的一座。它還清晰地揭示了古代泉州經(jīng)由海上絲綢之路與阿拉伯、印度等國家的密切交流。殿前拜庭中一對刻有佛教故事的寶篋印石塔、月臺須彌座壺門上浮雕的獅身人面像、南北兩下檐的多邊形石柱、上檐的伽林頻伽(俗稱“飛天”),以及不太引人注意的細部雕刻,如塔飾拱頭、卷草托月、蓮花坐斗等,均散發(fā)出濃郁異國情調。
這樣一座具有很高歷史和文物價值的古建筑。由于年代久遠,木材干腐加之白蟻嚙咬,木構件受損極為嚴重。經(jīng)杜老等專家鑒定,必須盡早對大殿進行落架大修。
海外高僧聞訊,表示愿意負責大修經(jīng)費。為此,泉州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初成立以王今生同志為主任委員、由各界知名人士30多人組成的開元寺修建委員會,負責這一重大工程。開元寺大殿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維修工作就必須嚴格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其中主要一條就是“不改變文物原狀”。開元寺大殿曾于元代遭焚,現(xiàn)存上檐部分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重建,下檐部分則為崇禎十年(1632年)增擴,后又經(jīng)數(shù)次維修,但主體基本保持洪武年間原貌。
為了把修建工作搞好,修建委員會聘請了國內一流的古建專家杜仙洲、郭湖生等為顧問。他們先后兩次來泉州對修建方案進行論證,擬定出施工計劃,同時成立以杜仙洲為首的技術專家小組,負責監(jiān)督施工并就重大技術問題隨時提出意見。1989年3月,在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的情況下,陸續(xù)開始進行施工。修建工作基本按原定施工計劃要求進行,杜仙洲等專家?guī)状斡H臨現(xiàn)場,保證了開元寺大修工程獲得各界滿意的效果。
結緣二:
協(xié)助重建承天寺
杜仙洲先生對泉州承天寺的修復也傾注較大的心力。他曾寫有《承天寺即事》詩:
“蕭瑟秋風到古城,市廛喧嘩招提清。
雕梁畫棟梓工筆,溢彩流金塑匠心。
堂下窗扉映夕照,欄邊榕樹動秋聲。
承天八景何時現(xiàn)?且看古剎獲新生!
承天寺為泉郡“三大叢林”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可惜這座千年古剎在十年浩劫中慘遭厄運,佛像被毀,寺僧星散,寺中建筑遭受嚴重破壞。
改革開放后,為保護宗教史跡,弘揚民族文化,1982年3月,泉州市八屆人大二次會議作出修復承天寺的決議,當即得到海內外人士的熱情支持。1983年6月,自星洲回鄉(xiāng)拜謁祖庭承天寺的宏船法師,發(fā)愿重修,新加坡何居士慨然解囊,獨資承擔第一期修建工程的費用。
1984年10月,福建省政府《關于修復泉州承天寺的批復》下達后,泉州市政府著手修復承天寺的工作。王今生出任修建委員會主任。 1985年2月7日,杜仙洲應王今生邀請并受全國佛協(xié)趙樸初會長委托,蒞泉協(xié)助修訂修建方案。修建方案通過后,修建委員會邀請趙樸初擔任名譽主任,杜仙洲任顧問。
在此期間,杜仙洲特別闡明修復承天寺的重大意義,他指出:“此次復建的承天寺,根據(jù)清康熙三十三年《敕建月臺承天禪林勝境全圖》進行設計。各座殿堂均以殘跡原構為依據(jù),以尊重歷史、尊重傳統(tǒng)為設計指導方針,強調采用傳統(tǒng)材料和傳統(tǒng)技術。在結構、材料、色彩及工藝方面均有嚴格的規(guī)范要求,不能隨意而為。既要充分考慮當?shù)氐募夹g傳統(tǒng)和群眾的審美習慣,又要忠實于原作,盡量體現(xiàn)原作的工藝特點與藝術風格,力求再現(xiàn)康熙時代的歷史風貌。”復建過程中,他對招聘一批熟悉古建工程,營造技術傳統(tǒng)深厚的老師傅精心施工,一切制造工藝悉遵祖?zhèn)髋f法的做法大為稱道。尤其對大木構架、細木作工藝、瓦作工藝、油漆彩畫、雕塑佛像、仿古壁畫等采用的傳統(tǒng)手法給予了熱情而又充分的肯定。
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1990年10月23日,承天寺舉行重建落成暨開光典禮。杜仙洲不僅親臨祝賀,還筆述兩千余言,將他個人幾年來參與修建活動的經(jīng)歷及心得體會訴諸文字,作為一份慶祝承天寺復建落成的獻禮。
結緣三:
熱情關注少林寺復建
對于泉州少林寺的復建,杜仙洲先生同樣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和關切。他不僅參與和泉州文史界諸先生前往實地踏勘選址,還于1993年10月專門從北京寄來了一份親筆簽名的《對泉州少林寺復建工程規(guī)劃方案的意見》,分別從復建少林寺的意義,以及總體布局、環(huán)境規(guī)劃和營建特色等,都明確提出了他的看法。
這份寄給泉州少林寺修建委員會的意見書,從四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意見書的主要內容如下:“1.根據(jù)學者專家的研究考證,確定少林寺是一座禪宗寺院,結合遺址現(xiàn)存情況復核結果,確信無疑。2.自北宋以來,典型的禪宗寺院,其總體格局應為伽藍七堂,該方案布道區(q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符合歷史傳統(tǒng),根據(jù)充足,布局合理,有可行性。3.本寺依山就勢而建,背山面水、前低后高、錯落有致、景觀幽美,是一座具有游賞價值的山林寺廟,無疑將為古城泉州增加了一處旅游休假勝地。4.結合旅游開發(fā),建議作好環(huán)境總體規(guī)劃,并應全面考慮作好道路、停車場、供水、排污、通信、照明、小賣、餐點等服務設施和必備的市政工程建設!笔聦嵶C明,這些有前瞻性的寶貴意見,對后來少林寺的復建工程產(chǎn)生很好的指導作用。
結緣四:
讓清凈寺保持原狀
泉州清凈寺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修復明善堂時,由于不諳文物法曾經(jīng)走過一段彎路。杜仙洲得悉情況后,請國家文物局派出人員與工程師專程到泉州作現(xiàn)場勘查。他特別寫信指出:“文物保護法嚴格規(guī)定,凡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都必須保持原狀,不能改變老樣,更不許妄加創(chuàng)新!痹谒膱猿窒,清凈寺明善堂得以仍照原狀修復起來。
緣盡:
故人已乘黃鶴去
杜仙洲生前最后寫的一本書《中國古代建筑》(是由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一套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系列叢書中之一冊),在這本談話式的向青年一代普及古建筑的讀物中,他還多次談到了泉州的開元寺、洛陽橋等,可見他對泉州的古建筑感情有多深。
遺憾的是,今年5月24日,在我國古建筑界深孚眾望的杜仙洲先生,走完了他97年的燦爛人生路。6月1日,杜仙洲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隆重舉行。泉州市人民政府、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和泉州城市規(guī)劃建設專家顧問組敬送的花圈,以及由泉州書法家書寫的巨幅挽幛“仙翁駕鶴歸去白云一片空灑淚,洲雁乘風再來青山萬重哭先生”在告別大廳格外醒目。
泉州文史專家、當時的市文管會主任陳泗東與杜仙洲在泉州古建筑的修建過程中也交為好友,他曾戲稱其為“杜工部”,他在一首《致杜仙洲》的即事詩中寫道:泉州承天寺之重建,開元寺之重修,少林寺之復建規(guī)劃,均得國家文物局杜仙洲高級工程師之指導,厥功甚偉。賦此以志泉人之感謝與仰慕。
“版筑溫陵古已工,禪林簇立海之東。
何堪千載蓮宮圮,忍說十年梵宇空。
盛世重新修勝跡,才人依舊振文風。
深緣能感杜工部,仆仆京閩白發(fā)翁。”
這首詩當可為本文作結,也可以表達我們對杜仙洲先生的尊敬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