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魏書·列傳第五十七》記載
崔休(472—523),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逞之玄孫也。祖靈和,仕劉義隆為員外散騎侍郎。父宗伯,世宗初,追贈清河太守。休少孤貧,矯然自立。舉秀才,入京師,與中書郎宋弁、通直郎邢巒雅相知友。尚書王嶷欽其人望,為長子娉休姊,贍以貨財(cái),由是少振。高祖納休妹為嬪,以為尚書主客郎。轉(zhuǎn)通直正員郎,兼給事黃門侍郎。休好學(xué),涉歷書史,公事軍旅之隙,手不釋卷;崇尚先達(dá),愛接后來,常參高祖侍席,禮遇次于宋、郭之輩。
高祖南伐,以北海王為尚書仆射,統(tǒng)留臺事,以休為尚書左丞。高祖詔休曰:"北海年少,未閑政績,百揆之務(wù),便以相委。"轉(zhuǎn)長史,兼給事黃門侍郎。后從駕南行。及車駕還,幸彭城,泛舟泗水,詔在侍筵,觀者榮之。
世祖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嚴(yán)明,雅長治體。下車先戮豪猾數(shù)人,廣布耳目,所在奸盜,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盜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時大儒張吾貴有盛名于山東,四方學(xué)士咸相宗慕,弟子自遠(yuǎn)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眾,所在多不見容。休乃為設(shè)俎豆,招延禮接,使肄業(yè)而還,儒者稱為口實(shí)。
入為吏部郎中,遷散騎常侍,權(quán)兼選任。休愛才好士,多所拔擢。廣平王懷數(shù)引談宴,世宗責(zé)其與諸王交游,免官。后除龍驤將軍、洛州刺史。在州數(shù)年,以母老辭州,許之。尋行幽州事,征拜司徒右長史。休聰明強(qiáng)濟(jì),雅善斷決,幕府多事,辭訟盈幾,剖判若流,殊無疑滯,加之公平清潔,甚得時談。復(fù)除吏部郎中,加征虜將軍、冀州大中正。遷光祿大夫,行河南尹。肅宗初,即真,加平東將軍。尋除平北將軍、幽州刺史,進(jìn)號安北將軍。遷安東將軍、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單扌剽、李伯徽、劉通等一千人,上書訟休德政,靈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愛民,甚著聲績,二州懷其德澤,百姓追思之。
征為安南將軍、度支尚書,尋進(jìn)號撫軍將軍、七兵尚書,又轉(zhuǎn)殿中尚書。休久在臺閣,明習(xí)典禮,每朝廷疑議,咸取正焉。諸公咸相謂曰:"崔尚書下意處,我不能異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赗帛五百匹,贈車騎將軍、尚書仆射、冀州刺史,謚文貞侯。
休少而謙退,事母孝謹(jǐn)。及為尚書,子仲文納丞相雍第二女,女妻領(lǐng)軍元義長庶子秘書郎稚舒。挾恃二家,志氣微改;內(nèi)有自得之心,外則陵藉同列。尚書令李崇、左仆射蕭寶夤、右仆射元?dú)J,皆以雍、義之故,每憚下之。始休母房氏欲以休女妻其外孫邢氏,休不欲,乃違其母情,以妻義子,議者非之。休有九子。
長子悛,字長儒。武定中,七兵尚書、武城縣開國公。
悛弟仲文,散騎常侍。
仲文弟叔仁,性輕俠,重衿期。歷通直散騎侍郎、司徒司馬、散騎常侍,出為驃騎將軍、潁州刺史。以貪污為御史所劾。興和中,賜死于宅。臨刑,賦詩與諸弟訣別而不及其兄,以其不甚營救故也。
叔仁弟叔義,孝莊時為尚書庫部郎。坐兄悛鑄錢事發(fā),合家逃逸。數(shù)日,叔義遂見執(zhí)獲。時城陽王徽為司州牧,臨淮王彧以非其身罪,驟為致言,徽不從,乃殺之。
叔義弟子侃,以竊級為中書郎,為尚書左丞和子岳彈糾,失官。后兼通直常侍,使于蕭衍,還,路病卒。
子侃弟子聿,武定末,東莞太守。卒。
子聿弟子約,開府祭酒。
休弟夤,字敬禮。太子舍人,早卒。贈樂安太守。妻,安樂王長樂女晉寧主也,貞烈有德行。
子長謙,好學(xué)修立,少有令名。仕歷給事中,仍還鄉(xiāng)里。久之,刺史尉景取為開府諮議參軍事。晚頗以酒為損。天平中,被征兼主客郎,接蕭衍使張皋等。后兼散騎常侍,使蕭衍。還,卒于宿豫,時人嘆惜之。以死王事,贈驃騎將軍、南青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