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宇文述(?—616年11月20日),字伯通,匈奴人,代郡武川人,隋朝名將。北周末以軍功拜上柱國,封褒國公。隋開皇初,拜右衛(wèi)大將軍,平陳之役,任行軍總管,率兵三萬從六合渡江。時晉王楊廣鎮(zhèn)揚州,欲拉攏述附己,遂奏請文帝任述為壽州刺史總管。楊廣與述計謀奪太子位,述建議廣收買朝中宰相楊素等。于是述、素二人共謀立楊廣為太子。及后煬帝即位,宇文述參預(yù)朝政,與蘇威并重。帝后以述為左衛(wèi)大將軍,封許國公,總領(lǐng)軍事。
生平經(jīng)歷
歷史背景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楊堅為預(yù)防北周宗室生變,穩(wěn)固其統(tǒng)治權(quán)力,以千金公主將嫁于突厥為辭,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位望素重,恐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為名,詔使其子尉遲惇召尉遲迥入朝;并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取代尉遲迥。
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quán)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時楊堅挾幼帝以號令中外。結(jié)好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與突厥和親,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強洛陽守御,作為進討尉遲迥的戰(zhàn)略基地;并令計部中大夫楊尚希先發(fā)精兵3000人鎮(zhèn)守潼關(guān),防其偷襲。七月十日,楊堅調(diào)發(fā)關(guān)中兵,令韋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軍討伐尉遲迥。宇文述以行軍總管率步騎3000,從韋孝寬擊之。
七月末,大軍自洛陽進駐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尉遲迥部將李俊正圍攻懷州(治野王,今河南沁陽),宇文述奉韋孝寬之命將其擊破,遂率軍東進至永橋鎮(zhèn)(今河南武陟西南)東南。隨即宇文述又與諸將在武陟之戰(zhàn)中擊敗尉遲惇,宇文述在作戰(zhàn)中沖鋒陷陣,俘敵甚眾,每戰(zhàn)有功。平亂之后,宇文述被破格拜上柱國,進爵褒國公,賜縑三千匹。
戰(zhàn)功卓越
時陳永新侯陳君范自晉陵(今江蘇常州)投奔蕭瓛,與其合軍共拒宇文述軍。見宇文述軍至,蕭瓛懼,遂在晉陵城東立柵設(shè)營,又絕塘道,并派部將王褒守御吳州(治今江蘇吳縣),自率大軍進入太湖,欲從背后襲擊宇文述軍。
宇文述率軍擊破晉陵城東敵軍營柵,隨即回兵攻打蕭瓛,大敗蕭瓛所部,斬蕭瓛司馬曹勒叉。另派兵一部襲陷吳州,王褒棄城逃走。蕭瓛收拾余部退保包山(今太湖中洞庭西山),又被燕榮率水軍擊破。蕭瓛帶領(lǐng)左右數(shù)人藏于民家,被人抓獲。隨后,宇文述率軍進至奉公埭(今浙江紹興附近),蕭巖、陳君范以會稽(今浙江紹興)降隋。蕭瓛、蕭巖被送往長安斬首。宇文述平定三吳(今江蘇太湖以東以南和浙江紹興等地)之地,為日后統(tǒng)一嶺南奠定了基礎(chǔ)。宇文述因功拜一子開府,賜物三千段,拜安州總管。
擊滅陳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楊堅受禪登基,是為隋文帝,并改元開皇。開皇初,宇文述拜右衛(wèi)大將軍。
為擊滅陳朝,統(tǒng)一南北,隋文帝于開皇八年(588年)十月集中水陸軍51.8萬,東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shù)千里,自長江上游至下游分為8路攻陳。宇文述任行軍總管,領(lǐng)兵3萬準(zhǔn)備南渡。
十二月,隋軍發(fā)起進攻。開皇九年(589年)正月十七日,宇文述率所部3萬人渡江,當(dāng)時韓擒虎、賀若弼兩軍夾攻丹陽,宇文述進占石頭(今南京城西清涼山),以為聲援。二十日,隋軍攻入建康(今南京),俘陳后主,陳朝滅亡。
隋軍攻占陳都建康、滅掉陳朝后,陳吳州刺史蕭瓛拒不降隋,擁兵自立,吳地人共推他為主。東揚州刺史蕭巖也據(jù)州拒降。二月初,隋文帝楊堅派字文述統(tǒng)行軍總管元契、張默言等率軍討伐,水陸并進。隋青州刺史落叢公燕榮率水軍從東海趕來,亦歸宇文述指揮。隋文帝下詔說:“公鴻勛大業(yè),名高望重,奉國之誠,久所知悉。金陵之寇,既已清蕩,而吳會之地,東路為遙,蕭巖、蕭瓛,并在其處。公率將戎旅,撫慰彼方,振揚國威,宣布朝化。以公明略,乘勝而往,風(fēng)行電掃,自當(dāng)稽服。若使干戈不用,黎庶獲安,方副朕懷,公之力也”(《隋書·宇文述列傳》)。
隋朝建立
楊堅登基之后,按慣例將其長子楊勇立為皇太子,同時將其余四子封為藩王:次子楊廣為晉王,三子楊俊為秦王,四子楊秀為蜀王,五子楊諒為漢王。時晉王楊廣鎮(zhèn)揚州,與宇文述交往密切,為進一步拉攏宇文述,便奏請其為壽州刺史總管。楊廣此時已有奪太子之位想法,便請請宇文述為他出謀劃策。宇文述說:“皇太子失愛已久,令德不聞于天下。大王仁孝著稱,才能蓋世,數(shù)經(jīng)將領(lǐng),深有大功。主上之與內(nèi)宮,咸所鐘愛,四海之望,實歸于大王。然廢立者,國家之大事,處人父子骨肉之間,誠非易謀也。然能移主上者,唯楊素耳。素之謀者,唯其弟約。述雅知約,請朝京師,與約相見,共圖廢立”(《隋書·宇文述列傳》)。楊廣聞后大喜,當(dāng)即讓宇文述帶了大量財寶進京。時為開皇二十年(600年)。
京都之行
楊約當(dāng)時為大理少卿,楊素凡有所為,都先與他商量,然后再去做。宇文述回京后,多次宴請楊約,酒酣之際,宇文述拿出所帶珍奇寶玩,讓楊約觀賞。楊約為人貪財,見如此多的珍寶,愛不釋手。宇文述提出與楊約賭博,乘機將珍寶輸與楊約。楊約所得既多,便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回請宇文述吃飯。席間提起諸多珍寶來,宇文述說:“此晉王之賜,令述與公為歡樂耳!睏罴s大驚道:“何為者”(《隋書·宇文述列傳》)?宇文述說:“夫守正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經(jīng)合義,亦達者之令圖。自古賢人君子,莫不與時消息,以避禍患。公之兄弟,功名蓋世,當(dāng)途用事,有年歲矣。朝臣為足下家所屈辱者,可勝數(shù)哉!又儲宮以所欲不行,每切齒于執(zhí)政。公雖自結(jié)于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棄群臣,公亦何以取庇?今皇太子失愛于皇后,主上素有廢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請立晉王,在賢兄之口耳。誠能因此時建大功,王必鐫銘于骨髓,斯則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也”(《隋書·楊約列傳》)。楊約然其說,隨即找到楊素,楊素也有此意,聞后大喜。從此,楊素常與宇文述密謀策劃此事。
宇文述的京都之行,為楊廣奪取太子鋪平了道路。從此楊廣與宇文述的交情遠勝于他人,并將長女南陽公主許配給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前后的賞賜給宇文述的財物不可勝數(shù)。在宇文述與楊素兄弟的劃下,終于同年(600年)十一月,隋文帝下詔冊立晉王楊廣為皇太子。楊廣隨即以宇文述為左衛(wèi)率。按規(guī)定,率官在當(dāng)時為四品,文帝因宇文述已有高位,遂將率官提升為三品,足見文帝對宇文述的重視。
新帝即位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病逝,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正月,隋煬帝拜宇文述為左衛(wèi)大將軍,改封許國公。大業(yè)三年(607年),又加開府儀同三司,每冬正朝會,輒給鼓吹一部。
大業(yè)四年(608年)七月,黃門侍郎裴矩游說鐵勒進攻吐谷渾。吐谷渾戰(zhàn)敗,可汗伏允率部退入西平郡(治湟水,今青海樂都)境內(nèi),遣使向隋王朝請降求救。隋煬帝令宇文述兵屯西平臨羌城(今青海湟源東南),觀德王楊雄出澆河(郡治河津,今青海貴德),以接應(yīng)吐谷渾降眾。伏允可汗見隋軍強盛,懼不敢降,又率眾西逃。宇文述遂引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追之,在曼頭城(今青海興海北)大敗吐谷渾,殺其眾3000余人,乘勝又攻占了赤水城(興海東南)。吐谷渾殘部再次退守丘尼川,隋軍繼續(xù)追擊,在丘尼川再次大敗吐谷渾,俘虜其王公、尚書、將軍共200人,部落前來歸降者有10余萬口,伏允可汗南奔雪山(今青海鄂陵湖南)。吐谷渾東西4000里,南北2000里的疆域,皆為隋朝所有,隋在此設(shè)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
大業(yè)五年(609年),宇文述又隨隋煬帝西巡至金山(今托賴山),登燕支山。由于地處戈壁,為防止發(fā)生意外,宇文述每次都親自率偵察兵出巡。時吐谷渾攻張掖,宇文述又率軍將其擊退。
參與朝政
回到江都宮后,隋煬帝敕宇文述與左光祿大夫蘇威常典選舉,參預(yù)朝政。宇文述當(dāng)時飛黃騰達,地位與蘇威平等,而且更受隋煬帝的親愛。隋煬帝每收到各國的貢品或美食,便立即派人送往宇文述府中與之分享,以致往返送禮的人常常在路上相遇。同時宇文述也善于迎逢,“俯仰折旋,容止便辟,宿衛(wèi)者咸取則焉”(《隋書·宇文述列傳》)。宇文述還善于精巧的構(gòu)思,“凡有所裝飾,皆出人意表。數(shù)以奇服異物進獻宮掖,由是帝彌悅焉”(《隋書·宇文述列傳》)。傳說長安城的格局,其最初的構(gòu)想亦始于宇文述。
此后,宇文述更得隋煬帝的寵愛,一時權(quán)傾朝野,隋煬帝對他的話也是言聽即從。時任左衛(wèi)將軍張瑾與宇文述官職相同,曾評論宇文述,偶然說出他不中聽的話時,宇文述便張目叱之,使張瑾惶懼而走,文武百官也莫敢與之相違忤。宇文述為人還貪婪卑鄙,以至“知人有珍異之物,必求取之”(《隋書·宇文述列傳》)。一些富商大賈和隴右諸胡人的子弟爭相送金銀寶物,宇文述皆將其封官進級,并呼之為兒。從此這些人更爭相賄賂宇文述,以至金銀財寶堆積如山,數(shù)不勝數(shù)。宇文述自家后庭的寵妾美女也有數(shù)百人,家僮更達千余人,同時還養(yǎng)著許多良馬。宇文述榮華富貴之盛,在當(dāng)時無人能比。
討伐遼東
大業(yè)七年(612年)二月十九日,隋煬帝巡幸至涿郡(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二十六日以高句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句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612年春天到涿郡集中。
大業(yè)八年(613年)正月,應(yīng)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號稱兩百萬。初二,煬帝下詔命左12軍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余、朝鮮、沃沮、樂浪等道,右12軍出粘蟬、含資、渾彌、臨屯、侯城、提奚、蹋頓、肅慎、碣石、帶方、襄平等道,分水、陸兩路向高句麗發(fā)起進攻。宇文述被任命為扶馀道軍將。臨行前,隋煬帝對宇文述說:“禮,七十者行役以婦人從,公宜以家累自隨。古稱婦人不入軍,謂臨戰(zhàn)時耳。至于營壘之間,無所傷也。項籍虞姬,即其故事”(《隋書·宇文述列傳》)。宇文述遂攜帶家眷出征。
三月,隋軍強渡遼水,在遼水(今遼河)東岸大敗高句麗軍,死者萬計,并乘勝進圍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五月,高句麗軍幾次出戰(zhàn)受挫,乃嬰城固守。每當(dāng)情況危急、城池將陷時,守軍便聲言請降。因煬帝在出征前曾下令:“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高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一)。是故諸將只得停止進攻,派人馳報隋煬帝。待煬帝旨令傳回軍中,高句麗守軍已將城池加固,防御調(diào)整完畢,即拒降,隋軍不得不重新開始攻城,如是者再三,煬帝仍不醒悟,致使遼東城久攻不破。隋軍長期頓兵堅城之下,人困馬乏,士氣和戰(zhàn)斗力大減。
六月十一日,隋煬帝親至遼東城南觀戰(zhàn),斥責(zé)諸將不肯效命,親督諸軍繼續(xù)攻城,同時命宇文述、右翊衛(wèi)大將軍于仲文、左驍衛(wèi)大將軍荊元恒、右翊衛(wèi)將軍薛世雄、左屯衛(wèi)將軍辛世雄、右御衛(wèi)將軍張瑾、右武侯將軍趙孝才、涿郡太守檢校左武衛(wèi)將軍崔弘升、檢校右御衛(wèi)虎賁郎將衛(wèi)文升等率9軍共30.5萬人,自懷遠鎮(zhèn)(在今遼寧遼中附近)渡遼水,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
戰(zhàn)情艱辛
宇文述等9軍自懷遠、瀘河二鎮(zhèn)出發(fā)時,令全軍士卒攜帶百日糧秣,加上排甲以及衣資、戎具、火幕等器具,每人負擔(dān)3石以上,無法承受。軍卒們不敢違背“遺棄米粟者斬”的命令,在晚上宿營時,于幕帳中挖坑掩埋。待9路軍馬行至半路時,糧草已所剩無幾了。宇文述欲還師,諸將多異同,宇文述又拿不準(zhǔn)隋煬帝的心思,猶豫不決。
時高句麗大臣乙支文德來詐降。出征前,宇文述與于仲文曾領(lǐng)受密旨捉拿乙支文德,二人準(zhǔn)備將其扣壓。但于仲文等聽了尚書右丞劉士龍的話,放跑了乙支文德,既而又反悔,害怕煬帝怪罪,便決定以精銳追乙支文德,可以立功。宇文述堅決不同意。于仲文怒道:“將軍仗十萬之眾,不能破小賊,何顏以見帝!且仲文此行也,固無功矣!庇钗氖鲆矃柭曊f:“何以知無功?”于仲文又說:“昔周亞夫之為將也,見天子軍容不變。此決在一人,所以功成名遂。今者人各其心,何以赴敵”(《隋書·于仲文列傳》)!當(dāng)初隋煬帝因于仲文長于謀略,便派其為諸軍咨稟節(jié)度,所以才有此言。宇文述聞后,內(nèi)不自安,不得已而從之,隋軍乃渡過鴨綠水。
乙支文德見隋軍將士面帶饑色,遂繼續(xù)采取疲敵戰(zhàn)術(shù)。每與隋軍交戰(zhàn),一觸即退,使隋軍一日之內(nèi)連獲7次小勝。隋軍為暫時的勝利所迷惑,被高句麗軍誘渡過薩水(今朝鮮清川江),深入到距平壤只有30里的地方,依山為營。
乙支文德又遣使詐降,聲稱:“若旋師者,當(dāng)奉高元朝行在所”(《隋書·宇文述列傳》)。宇文述鑒于將士疲勞已極,不可再戰(zhàn),平壤城又險固難攻,便順其詐,答應(yīng)還師。后撤的隋軍編成方陣行進,沿途不斷遭到高句麗軍的四面襲擊,只得且戰(zhàn)且退。七月二十四日行至薩水,高句麗軍乘隋軍半渡時,即向后軍發(fā)起猛攻,擔(dān)任后衛(wèi)的辛世雄戰(zhàn)死,其余諸軍皆潰,倉皇逃竄。高句麗軍乘勝追擊,宇文述等退到遼東城,據(jù)說僅剩2700余人,物資器械損失殆盡。隋煬帝見大勢已去,乃于七月二十五日率軍撤退。在平壤附近海域待機的來護兒水軍,亦急忙從海路退回。
戰(zhàn)敗入獄
因此次攻作戰(zhàn)大敗而歸,隋煬帝大怒,遂將宇文述下獄。宇文述因平時得寵于隋煬帝,并且其子宇文士及娶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所以隋煬帝不忍誅殺宇文述。十一月,隋煬帝將宇文述與于仲文等皆除名為民,并斬劉士龍以謝天下。
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句麗的失敗,于大業(yè)九年(613年)正月,下詔再征天下兵集于涿郡,并募民為驍果,置折沖、果毅、武能、雄武等郎將率領(lǐng)之。并命刑部尚書衛(wèi)玄等輔佐代王楊侑留守西京長安。
官復(fù)原職
隋煬帝為派得力的將領(lǐng)出征高句麗,遂于二月下詔,將宇文述官復(fù)原職,待之如初。詔曰:“宇文述以兵糧不繼,遂陷王師;乃軍吏失于支料,非述之罪,宜復(fù)其官爵”(《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二)。不久又加開府儀同三司。
三月初四,隋煬帝從洛陽出發(fā),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行至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留禮部尚書楊玄感于此督運糧草。四月二十七日,隋煬帝的車駕渡過遼水。二十九日,隋煬帝命宇文述和上大將軍楊義臣率軍由北路疾趨平壤。煬帝親率主力進圍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并派左光祿大夫王仁恭領(lǐng)兵出扶余道進攻新城(今遼寧撫順北)。由于隋軍兵強馬壯,計劃周密,準(zhǔn)備充分,所以作戰(zhàn)非常順利。正當(dāng)遼東城指日可下之際,楊玄感忽然在黎陽起兵反隋,隋煬帝大驚,乃于六月二十八日夜二更密令諸將撤軍,并令宇文述率軍急赴河陽,發(fā)諸郡兵討楊玄感。
鎮(zhèn)壓叛亂
楊玄感是楊素之子,好讀書,善騎射,為官嚴正,甚得時人尊敬。楊玄感見隋煬帝率隋軍主力遠在遼東前線,后方兵力空虛。于是,便抓住取隋代之的這一良機,于六月起兵反隋。
由于楊玄感采取了長期屯兵堅城之下的失策戰(zhàn)略,使隋軍得以及時回軍。宇文述和右侯衛(wèi)將軍屈突通馳援東都。在東萊的來護兒也停止進攻高句麗,還師西進,對包圍洛陽的楊玄感形成反包圍態(tài)勢。楊玄感軍處于四面受敵的不利局面。楊玄感知隋軍援軍將至,心懼。七月,屈突通引兵屯河陽,宇文述繼之。二十日,楊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議,解除了對東都的包圍,率軍西進,準(zhǔn)備奪取關(guān)中。至弘農(nóng)宮(在今河南陜縣),被弘谷太守楊智積用計牽制,耽誤了寶貴的三天時間。及楊玄感軍到達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北文鄉(xiāng))時,宇文述與刑部尚書衛(wèi)文升、左御衛(wèi)將軍來護兒、右侯衛(wèi)將軍屈突通等各路隋軍將其追上,楊玄感且戰(zhàn)且退,一日內(nèi)三敗。
八月初一,隋軍與楊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列陣決戰(zhàn),宇文述與來護兒列陣當(dāng)其前,遣屈突通以奇兵擊其后,大破之,楊玄感僅率10余騎逃往上洛(今陜西洛南東南)。楊玄感自知大勢已去,乃命楊積善將其殺死,楊玄感起兵遂被鎮(zhèn)壓。宇文述因功被賜物數(shù)千段。
奉命東征
隋煬帝鎮(zhèn)壓楊玄感叛亂后,不顧內(nèi)外危機四伏,于大業(yè)十年(614年)二月二十日,煬帝下詔再次征召全國軍隊,百道俱進,三征高句麗。宇文述又奉命東征,但軍至懷遠而還。
大業(yè)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煬帝出塞北巡,于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咄吉)幾十萬騎兵所圍,時雁門守軍僅萬余人。宇文述勸隋煬帝率數(shù)千精銳輕騎突圍,但此舉遭到了眾人的反對。納言蘇威說:“城守則我有馀力,輕騎乃彼之所長,陛下萬乘之主,豈宜輕動!”民部尚書樊子蓋說:“陛下乘危徼幸,一朝狼狽,悔之何及!不若據(jù)堅城以挫其銳,坐征四方兵使入援。陛下親撫循士卒,諭以不復(fù)征遼,厚為勛格,必人人自奮,何憂不濟!”內(nèi)史侍郎蕭瑀認以:“突厥之俗,可賀敦預(yù)知軍謀;且義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國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無益,庸有何損。又,將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還事高句麗,若發(fā)明詔,諭以赦高句麗、專討突厥,則眾心皆安,人自為戰(zhàn)矣”(《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二)。由于眾人的一至反對,隋煬帝沒有聽宇文述之言,最終得以解圍。
察言觀色
九月,隋煬帝車駕至太原,大臣們多勸隋煬帝回京師,隋煬帝面有難色。唯獨宇文述善于察言觀色,便說:“從官妻子多在東都,便道向洛陽,自潼關(guān)而入可也!彼鍩蹚闹。十月,隋煬帝至東都。
大業(yè)十二年(616年)七月,江都新作龍舟成,送至東都,宇文述看出隋煬帝還想巡游,便提議到江都游玩,隋煬帝聞后大悅。是月,隋煬帝至江都,在此盡情玩樂。
不久,宇文述一病不起,隋煬帝不斷派人探問病情,并打算親自去看望,后被大臣苦勸乃止。隋煬帝遂遣司宮魏氏問宇文述:“必有不諱,欲何所言?”時宇文述二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都因罪被削職為民,閑在家中。宇文述此時對魏氏說:“化及臣之長子,早預(yù)籓邸,愿陛下哀憐之!彼鍩勐労箐粶I下,道:“吾不忘也”(《隋書·宇文述列傳》)。
人物評價
《隋書·宇文述列傳》:“宇文述以水濟水,如脂如韋,便辟足恭,柔顏取悅。君所謂可,亦曰可焉,君所謂不,亦曰不焉。無所是非,不能輕重,默默茍容,偷安高位,甘素餐之責(zé),受彼己之譏。此固君子所不為,亦丘明之深恥也”。
楊侗:“往屬時來,早沾厚遇,賜以婚媾,置之公輔,位尊九命,祿重萬鐘,禮極人臣,榮冠世表。徒承海岳之恩,未有涓塵之益!
人物逝世
十月初六(公元616年11月20日),宇文述去世,隋煬帝為之罷朝,并贈司徒、尚書令、十郡太守,班劍四十人,辒京車,前后部鼓吹,謚曰恭,隋煬帝令黃門侍郎裴矩祭以太牢,鴻臚監(jiān)護喪事。
宇文述有子三人: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士及。
相關(guān)記載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也。本姓破野頭,役屬鮮卑俟豆歸,后從其主為宇文氏。父盛,周上柱國。述少驍銳,便弓馬。年十一時,有相者謂述曰:“公子善自愛,后當(dāng)位極人臣。”周武帝時,以父軍功,起家拜開府。述性恭謹沈密,周大冢宰宇文護甚愛之,以本官領(lǐng)護親信。及帝親總?cè)f機,召為左宮伯,累遷英果中大夫,賜爵博陵郡公,尋改封濮陽郡公。
高祖為丞相,尉迥作亂相州,述以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從韋孝寬擊之。軍至河陽,迥遣將李俊攻懷州,述別擊俊軍,破之。又與諸將擊尉惇于永橋,述先鋒陷陣,俘馘甚眾。平尉迥,每戰(zhàn)有功,超拜上柱國,進爵褒國公,賜縑三千匹。開皇初,拜右衛(wèi)大將軍。平陳之役,復(fù)以行軍總管率眾三萬,自六合而濟。時韓擒、賀若弼兩軍趣丹陽,述進據(jù)石頭,以為聲援。陳主既擒,而蕭瓛、蕭巖據(jù)東吳之地,擁兵拒守。述領(lǐng)行軍總管元契、張默言等討之,水陸兼進。落叢公燕榮以舟師自海至,亦受述節(jié)度。上下詔曰:“公鴻勛大業(yè),名高望重,奉國之誠,久所知悉。金陵之寇,既已清蕩,而吳會之地,東路為遙,蕭巖、蕭瓛,并在其處。公率將戎旅,撫慰彼方,振揚國威,宣布朝化。以公明略,乘勝而往,風(fēng)行電掃,自當(dāng)稽服。若使干戈不用,黎庶獲安,方副朕懷,公之力也!标愑佬潞铌惥蹲詴x陵奔瓛,并軍合勢。見述軍且至,瓛懼,立柵于晉陵城東,又絕塘道,留兵拒述。瓛自義興入太湖,圖掩述后。述進破其柵,回兵擊瓛,大敗之,斬瓛司馬曹勒叉。前軍復(fù)陷吳州,瓛以馀眾保包山,燕榮擊破之。述進至奉公埭,蕭巖、陳君范等以會稽請降。述許之,二人面縛路左,吳會悉平。以功拜一子開府,賜物三千段,拜安州總管。
時晉王廣鎮(zhèn)揚州,甚善于述,欲述近己,因奏為壽州刺史總管。王時陰有奪宗之志,請計于述,述曰:“皇太子失愛已久,令德不聞于天下。大王仁孝著稱,才能蓋世,數(shù)經(jīng)將領(lǐng),深有大功。主上之與內(nèi)宮,咸所鐘愛,四海之望,實歸于大王。然廢立者,國家之大事,處人父子骨肉之間,誠非易謀也。然能移主上者,唯楊素耳。素之謀者,唯其弟約。述雅知約,請朝京師,與約相見,共圖廢立!睍x王大悅,多赍金寶,資述入關(guān)。述數(shù)請約,盛陳器玩,與之酣暢,因而共博,每佯不勝,所赍金寶盡輸之。約所得既多,稍以謝述。述因曰:“此晉王之賜,令述與公為歡樂耳。”約大驚曰:“何為者?”述因為王申意。約然其說,退言于素,素亦從之。于是素每與述謀事。晉王與述情好益密,命述子士及尚南陽公主,前后賞賜不可勝計。及晉王為皇太子,以述為左衛(wèi)率。舊令,率官第四品,上以述素貴,遂進率品為第三,其見重如此。
煬帝嗣位,拜左衛(wèi)大將軍,改封許國公。大業(yè)三年,加開府儀同三司,每冬正朝會,輒給鼓吹一部。從幸榆林,時鐵勒契弊歌棱攻敗吐谷渾,其部攜散,遂遣使請降求救。帝令述以兵屯西平之臨羌城,撫納降附。吐谷渾見述擁強兵,懼不敢降,遂西遁。述領(lǐng)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追之,至曼頭城,攻拔之,斬三千馀級。乘勝至赤水城,復(fù)拔之。其馀黨走屯丘尼川,述進擊,大破之,獲其王公、尚書、將軍二百人,前后虜男女四千口而還。渾主南走雪山,其故地皆空。帝大悅。從帝西幸,巡至金山,登燕支,述每為斥候。時渾賊復(fù)寇張掖,進擊走之。還至江都宮,敕述與蘇威常典選舉,參預(yù)朝政。述時貴重,委任與蘇威等,其親愛則過之。帝所得遠方貢獻及四時口味,輒見班賜,中使相望于道。述善于供奉,俯仰折旋,容止便辟,宿衛(wèi)者咸取則焉。又有巧思,凡有所裝飾,皆出人意表。數(shù)以奇服異物進獻宮掖,由是帝彌悅焉。時述貴幸,言無不從,勢傾朝廷。左衛(wèi)將軍張瑾與述連官,嘗有評議,偶不中意,述張目叱之,瑾惶懼而走,文武百僚莫敢違忤。然性貪鄙,知人有珍異之物,必求取之。富商大賈及隴右諸胡子弟,述皆接以恩意,呼之為兒。由是競加饋遺,金寶累積。后庭曳羅綺者數(shù)百,家僮千馀人,皆控良馬,被服金玉。述之寵遇,當(dāng)時莫與為比。
及征高麗,述為扶馀道軍將。臨發(fā),帝謂述曰:“禮,七十者行役以婦人從,公宜以家累自隨。古稱婦人不入軍,謂臨戰(zhàn)時耳。至于營壘之間,無所傷也。項籍虞姬,即其故事。”述與九軍至鴨綠水,糧盡,議欲班師。諸將多異同,述又不測帝意。會乙支文德來詣其營,述先與于仲文俱奉密旨,令誘執(zhí)文德。既而緩縱,文德逃歸,語在《仲文傳》。述內(nèi)不自安,遂與諸將渡水追之。時文德見述軍中多饑色,欲疲述眾,每斗便北。述一日之中七戰(zhàn)皆捷,既恃驟勝,又內(nèi)逼群議,于是遂進,東濟薩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為營。文德復(fù)遣使偽降,請述曰:“若旋師者,當(dāng)奉高元朝行在所!笔鲆娛孔淦1郑豢蓮(fù)戰(zhàn),又平壤險固,卒難致力,遂因其詐而還。眾半濟,賊擊后軍,于是大潰,不可禁止,九軍敗績,一日一夜,還至鴨綠水,行四百五十里。初,渡遼九軍三十萬五千人,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帝大怒,以述等屬吏。至東都,除名為民。帝有事遼東,復(fù)述官爵,待之如初。從至遼東,與將軍楊義臣率兵復(fù)臨鴨綠水。會楊玄感作亂,帝召述班師,令馳驛赴河陽,發(fā)諸郡兵以討玄感。時玄感逼東都,聞述軍將至,懼而西遁,將圖關(guān)中。述與刑部尚書衛(wèi)玄、左御衛(wèi)將軍來護兒、武衛(wèi)將軍屈突通等躡之。至閿鄉(xiāng)皇天原,與玄感相及。述與來護兒列陣當(dāng)其前,遣屈突通以奇兵擊其后,大破之,遂斬玄感,傳首行在所。賜物數(shù)千段。復(fù)從東征,至懷遠而還。
突厥之圍雁門,帝懼,述請潰圍而出。樊子蓋固諫不可,帝乃止。及圍解,車駕次太原,議者多勸帝還京師,帝有難色。述因奏曰:“從官妻子多在東都,便道向洛陽,自潼關(guān)而入可也!钡蹚闹。是歲,至東都,述又觀望帝意,勸幸江都,帝大悅。述于江都遇疾,中使相望,帝將親臨視之,群臣苦諫乃止。遂遣司宮魏氏問述曰:“必有不諱,欲何所言?”述二子化及、智及,時并得罪于家,述因奏曰:“化及臣之長子,早預(yù)籓邸,愿陛下哀憐之。”帝聞,泫然曰:“吾不忘也。”及薨,帝為之廢朝,贈司徒、尚書令、十郡太守,班劍四十人,辒?京車,前后部鼓吹,謚曰恭,帝令黃門侍郎裴矩祭以太牢,鴻臚監(jiān)護喪事。子化及,別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