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昆
張玉昆,1925年出生于山東省鄆城縣,曾用名康廉。譯制電影配音演員。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松江軍區(qū)軍政干部學(xué)?槍憜T、齊齊哈爾軍政大學(xué)宣傳隊放映員。建國后,任東北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配音演員。曾為《普通一兵》、《第三次打擊》、《靜靜的頓河》、《夏伯陽》、《百萬英鎊》等譯制片配音。
張玉昆,男,曾用名康廉。山東鄆城人。著名的譯制電影配音演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電影配演
員。1949年初由齊齊哈爾東北軍政大學(xué)宣傳隊調(diào)入東北電影制片廠(長影前身)任譯制片配音演員。他是新中國第一部譯制片《普通一兵》中的主人公馬特洛索夫配音的演員。從《普通一兵》開始,參加了二百多部外國影片的配聲工作。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他的聲音為廣大觀眾所熟悉,成為相聞不相識的幕后“電影明星”,一提起了他的臺字,觀眾會立刻想起《列寧在十月》中的列寧、《保衛(wèi)察里津》和《第三次打擊》中的斯大林、《夏伯陽》中的夏伯陽、《靜靜的頓河》中的葛利高里、《上尉的女兒》中的布加喬夫、《百萬英鎊》中的亞當(dāng)、《忠誠》中的卡麥爾等。他用聲音藝術(shù),為這些角色賦予了感情和性格,使他們在銀幕上成為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他能較準確按照角色的特征,自如地變換自己的聲音、語氣,表達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表現(xiàn)了高度的聲音技巧。現(xiàn)為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
藝術(shù)經(jīng)歷
1925年生于山東省鄆城縣。
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8年轉(zhuǎn)入齊齊哈爾軍政大學(xué)宣傳隊工作,
1949年參加我國第一部譯制片蘇聯(lián)電影《普通一兵》的配音工作,同年調(diào)到東影任譯制片配音演員,
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曾任松江軍區(qū)軍政干部學(xué)校繕寫員、齊齊哈爾軍政大學(xué)宣傳隊放映員。建國后,任東北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配音演員。
配音作品
《普通一兵》 前蘇聯(lián) 1949年
《列寧在十月》 前蘇聯(lián) 1950年
《第三次打擊》 前蘇聯(lián) 1950年
《保衛(wèi)察里津》 前蘇聯(lián) 1951年
《夏伯陽》 前蘇聯(lián) 1951年
《無名英雄》 朝鮮 1952年
《羅馬假日》 美國 1953年
《百萬英鎊》 英國 1953年
《羅馬11點鐘》 意大利 1956年
《靜靜的頓河》 前蘇聯(lián) 1958年
《上尉的女兒》 前蘇聯(lián) 1959年
《戰(zhàn)爭與和平》 前蘇聯(lián) 1972年
《賣花姑娘》 朝鮮 1972年
《回故鄉(xiāng)之路》 越南 1973年
《原形畢露》 朝鮮 1973年
《67天》 前南斯拉夫 1974年
《金姬和銀姬的命運》朝鮮 1975年
《平凡的崗位上》 阿爾巴尼亞電影 1975年
《火車司機的兒子》 朝鮮 1976年
《奇普里安u2022波隆貝斯庫》羅馬尼亞 1977年
《26個畫面里的占領(lǐng)》 前南斯拉夫 1978年
《蝴蝶夢》 美國 1979年
《人證》 日本 1979年
《神秘的黃玫瑰》 羅馬尼亞 1982年
《不能受勛的英雄》 朝鮮 1983年
《愛情的故事》 波蘭 1983年
《殺人狂》 摩洛哥 1984年
《被絞死的人》 墨西哥 1987年
《一個警官的控訴》 羅馬尼亞 1987年
《火紅的青春》 朝鮮 1987年
《劫后良緣》 美國 1988年
《孤女艷史》 巴基斯坦 1989年
《少年船長斗匪記》 前蘇聯(lián) 1989年
《快槍手》 日本 1989年
《相見時難》 美國 1989年
《莉莉u2022瑪蓮》 德國 1990年
作品介紹
中文名稱:小貝尼
英文名稱:Mengjeze lufte
版本:1CD
發(fā)行時間:1976年
電影演員:(配音) 向雋殊 、張玉昆
簡介:
阿爾巴尼亞電影是我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引進的歐洲影片。此電影目的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想讓我們回憶那個搬著小凳子,頂著寒風(fēng)酷暑的夜晚在露天看電影單純和快樂的童年時光。
導(dǎo)演:配音導(dǎo)演 林白
出品:新阿爾巴尼亞電影制片廠
上映:1976年
地區(qū):阿爾巴尼亞 片長:75分鐘
對白:普通話
顏色:黑白
類型:文藝
視頻: XVID 720x576 25.00fps 1105Kbps
音頻:Dolby AC3 48000Hz 立體聲 192Kbps
譯制:長春電影制片廠 1976年
配音:向雋殊 張玉昆等
劇情介紹:
小貝尼是個嬌生慣養(yǎng)的城里孩子,然而,生活卻是最好的老師。山村艱苦而充實的假期生活不但給了他快樂,而且給了他前所未有的教育。小貝尼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他成了一個聰明、健康、勇敢、可愛的孩子……
主要演員(配音):
萊莎――向雋殊
叔叔――張玉昆
嬸嬸――白玫
藝術(shù)成就
張玉昆從1949年起40多年來先后為400多部外國影片配音,同時還為多部集電視劇配音。還參加了劇團、譯制片廠多臺話劇演出。
在吉林省第九屆長白山文藝獎評選中榮獲成就獎。
張玉昆用聲音藝術(shù),為那些銀幕上的角色賦予了感情和性格,不僅使之成為銀幕上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更能夠與國內(nèi)觀眾的欣賞習(xí)慣相契合。他能較準確按照角色的特征,自如地變換自己的聲音、語氣,表達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表現(xiàn)了高度的聲音技巧。
張玉昆老師語錄
——導(dǎo)演袁乃晨同志選中了我為《普通一兵》中的主人公馬特洛索夫配音。當(dāng)時我是非常惶恐地拒絕了這一重任。原因是,我在軍大宣傳隊只是個放映員,根本就不會表演,而且只膚淺地念了幾年書,連小學(xué)都沒畢業(yè),文化程度太淺,很少說話,并且滿口東北腔
——說實話,在多年的配音質(zhì)量上,自己最不理想、最不滿意的就是對領(lǐng)袖人物的配音。
——我沒能掌握好對他(指《百萬英鎊》里的亞當(dāng))的配音。導(dǎo)演蘭復(fù)馨對我的表演很不滿意,經(jīng)多次排練也沒能達到要求,說我的聲音不夠帥太老實。最后看完成片時,我自己也不滿意。
——作為配音這門藝術(shù)來講,我個人素質(zhì)和水平都欠火候。
——永遠不能忘記的不是成績,倒是些教訓(xùn),如對斯大林和列寧的配音,遠遠不近人意,不僅當(dāng)時我沒把握準,就從我今天的水平來看,再讓我重新配音,我仍達不到要求。
——我上臺扮演角色其實真不值得一提,那時上過兩次群眾,連臺詞都沒有,甚至我都想不起是什么劇名了。
——我認為今天的譯制水平遠遠高于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