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黃森屏初名元壽出生于福建熙泉州熙春鋪市曹巷黃宅。漢族,元末明初主要成就文萊國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首領(lǐng)。 因黃元壽在中國南海森屏灘剿寇抗倭功勛卓著,明洪武帝朱元璋,特賜名為黃森屏作為出使婆羅洲(蘇里曼丹)使者的名字。黃森屏和華人同胞在斷手河流域努力,力量迅速發(fā)展,聲威遠震。番人用他們的習慣稱呼稱黃森屏為“拉阇”,也就是王的意思,而華人則按中國的叫法稱之為“總兵”,可見黃森屏在東加里曼丹島建立了獨立的華人政權(quán),這個政權(quán)保有足以威懾敵人的強大的軍事力量。
當時在斷手河偏北的地區(qū)是國力衰微的渤泥國,南受印尼的控制,經(jīng)常被要求向其進貢,東則常受菲律賓南部蘇祿蘇丹國不時的侵擾。新即位的渤泥國蘇丹馬合謨沙(Sultan Muhammad Shah)向黃森屏率領(lǐng)的華人力量求援。馬合謨沙把女兒嫁給了黃森屏,贈與黃森屏“Maharaja Lela(麻那惹加那,約相當于中國小說中常見的“并肩王”)”的稱號;馬合謨沙還讓自己的弟弟艾哈邁德(Ahmad)娶了黃森屏的妹妹黃元麗,贈給她Puteri Kinabatangan(來自中國斷手河的公主)的稱號,兩個政權(quán)因統(tǒng)治者之間的婚姻關(guān)系結(jié)成了緊密的同盟。在黃森屏和華人軍隊的奮戰(zhàn)之下,蘇祿入侵被遏制,渤泥國避免了滅亡的命運。此前的1370年,中國明朝太祖皇帝派使臣輾轉(zhuǎn)從印尼到達渤泥,渤泥始見明朝的強大國力,這也進一步鞏固了渤泥國與黃森屏華人政權(quán)的同盟。此后的三十年時間中,兩股力量像其領(lǐng)導人一樣迅速。華人由東部的斷手河流域向北部沿海發(fā)展,相繼建立了中國城、中國鎮(zhèn)等城市,即今天馬來西亞東部的大城市哥打支那巴盧和支那魯特等城。1402年,蘇丹馬合謨沙去世,兒子阿布杜·馬吉德·哈桑(ABDUL MAJID HASAN)繼位,由黃森屏和馬合謨沙的哥哥特曼貢親王(Pengiran Temenggong)監(jiān)國攝政,所以文萊史一般不把哈桑當成第二世蘇丹。1406年阿布杜·馬吉德·哈桑去世后,有兩年大空位期。在這兩年期間,發(fā)生了一系列政治斗爭,最后傾向于黃森屏的艾哈邁德(Ahmad)壓倒特曼貢親王繼位,成為渤泥史上的第二世蘇丹,黃森屏在渤泥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在南洋奮斗了大半輩子的黃森屏一直未忘記祖國,對明朝的認同感也不斷增強。1412年,黃森屏留下自己的妹妹黃元麗鎮(zhèn)守渤泥,自己以渤泥“Maharaja Lela”的句號親率150多名親威、部下回到中國朝見進貢,《明史》中稱之為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明永樂成祖皇帝朱棣非常高興,特意下旨令使團進京沿途的每個府縣都要設宴招待,讓他們得以親見家鄉(xiāng)的變化。但年事已高的黃森屏已無精力經(jīng)受沿路的舟車勞頓,也無法承受回到家鄉(xiāng)之后的巨大喜悅,這年的十月在抵達南京后于1412年12月因旅途顛簸勞累過度瘁然而逝享年七十一歲。去世之前他向明成祖提出三個要求:一是 “境土悉屬職方”的,將渤泥和斷手河流域的土地,歸入中華版圖;二是“乞封國之后山為一方鎮(zhèn)”,請加封東南亞的最高山(名基那巴盧山,意為中國寡婦山)為渤泥國的鎮(zhèn)山,并賜以美名,永鎮(zhèn)南洋大地;三是“托體魄于中華”,允許自己安葬于中國。明成祖在今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崗東向花村烏龜山地方為其立墓,以王禮賜葬。立他的兒子遐旺黃克孫(AWNG)為渤泥新王;賜渤泥國后山“長寧鎮(zhèn)國山”之名,并親撰碑文,命太監(jiān)張謙等人南下刻石立碑。1408年,渤泥新王遐旺在太監(jiān)張謙、行人周航等人的護送下回國。張謙等人到基那巴盧山下刻石立碑,還專門到爪哇傳達了永樂皇帝的詔命:不得再向渤泥國要求進貢。張謙、周行一行鎮(zhèn)守渤泥一年之后歸國;氐讲衬嗟腻谕S克孫仍繼承了黃森屏在渤泥的固有地位和影響,一直控制住渤泥的政局,當?shù)厝A人仍稱他為“總兵”,黃森屏曾于1412年初再次回到中國向永樂皇帝進貢。黃森屏的妻子李惠娘去世后葬在長寧鎮(zhèn)國山,此山因此被當?shù)胤朔Q為“中國寡婦山”。黃森屏的妹妹黃元麗和第二世蘇丹艾哈邁德(Ahmad)育有一女黃桂姑。嫁與沙里夫阿里(Sharif Ali),他并不是文萊本國人,而是從麥加來的阿拉伯人。1425年第二世蘇丹艾哈邁德(Ahmad)去世,由沙里夫阿里繼位為文萊第三世蘇丹,此后世世相傳到今蘇丹博爾基亞,已歷二十六世。黃森屏一系對內(nèi)盡力輔助蘇丹,對華人則稱以渤泥國王,直到萬歷年間,相沿不改。
明中期以后,中國力量從南洋退出,渤泥不再進貢。歐洲殖民者東來以后,渤泥與中國的關(guān)系完全阻斷,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國號也改為的文萊國。黃氏一族逐漸回教化、馬來化,退出了文萊政壇。但民間一直有王室奉黃森屏為始祖的說法在流傳,文萊王室也在不同場合給黃森屏以“極為正面”的評價,并將其列入《文萊王室世系圖》中。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有黃森屏路,王室博物館中有黃森屏的遺物,黃森屏兒子遐旺黃克孫的墓地也一直得到王室的看護和修葺。二十世紀初,文萊仿效西方創(chuàng)制國旗時,還特意在國旗中加上兩道斜杠以紀念開國的兩位親王,其中一條指的就是黃森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