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位皇帝
廟號(hào) | 謚號(hào) | 姓名 | 年號(hào) | 統(tǒng)治時(shí)間 | 人物關(guān)系 | 陵墓 | 備注 |
---|---|---|---|---|---|---|---|
明德祖 | 玄皇帝 | 朱百六 | 無 | 朱元璋高祖 | 明祖陵 | 朱元璋追謚 | |
明懿祖 | 恒皇帝 | 朱四九 | 無 | 朱元璋曾祖 | |||
明熙祖 | ;实 | 朱初一 | 無 | 朱元璋祖父 | |||
明仁祖 | 淳皇帝 | 朱五四 | 無 | 朱元璋父親 | 明皇陵 | ||
明太祖 | 開天行道肇紀(jì)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朱元璋 | 洪武 | 1368—1398 | 朱棣之父 | 明孝陵 | |
明興宗 | 和天敬道憲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 朱標(biāo) | 洪武 | 朱元璋長子 | 明東陵 | 朱允炆追謚 | |
明惠宗 |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yáng)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 朱允炆 | 建文 | 1398—1402 | 朱元璋之孫朱標(biāo)次子 | 失蹤 | 朱由崧追謚 |
恭閔惠皇帝 | 清高宗追謚 | ||||||
明成祖 |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yùn)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td> | 朱棣 | 永樂 | 1402—1424 | 朱元璋四子 | 明長陵 | |
明仁宗 |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dá)孝昭皇帝 | 朱高熾 | 洪熙 | 1424—1425(264天) | 朱棣長子 | 明獻(xiàn)陵 | |
明宣宗 | 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 朱瞻基 | 宣德 | 1425—1435 | 朱高熾長子 | 明景陵 | |
明英宗 |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 | 朱祁鎮(zhèn) | 正統(tǒng)天順 | 1435—14491457—1464 | 朱瞻基長子 | 明裕陵 | |
明代宗 | 恭仁康定景皇帝/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 朱祁鈺 | 景泰 | 1449—1457 | 朱瞻基次子朱祁鎮(zhèn)異母弟 | 景泰陵 | |
明憲宗 |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 | 朱見深 | 成化 | 1464—1487 | 朱祁鎮(zhèn)長子 | 明茂陵 | |
明孝宗 | 達(dá)天明道純識(shí)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 朱祐樘 | 弘治 | 1487—1505 | 朱見深第三子 | 明泰陵 | |
明武宗 | 承天達(dá)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 朱厚照 | 正德 | 1505—1521 | 朱祐樘長子 | 明康陵 | |
- | - | 朱宸濠 | 順德 | 1519(42天) | 自稱皇帝,發(fā)動(dòng)武裝叛亂奪位失敗,基本不被史家承認(rèn) | ||
明睿宗 |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簡敬文獻(xiàn)皇帝 | 朱祐杬 | 正德 | - | 朱厚熜之父 | 明顯陵 | 朱厚熜追謚 |
明世宗 | 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 朱厚熜 | 嘉靖 | 1521—1566 | 明憲宗之孫明武宗堂弟 | 明永陵 | - |
明穆宗 |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 朱載垕 | 隆慶 | 1566—1572 | 朱厚熜第三子 | 明昭陵 | - |
明神宗 |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 朱翊鈞 | 萬歷 | 1572—1620 | 朱載垕第三子 | 明定陵 | - |
明光宗 |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 朱常洛 | 泰昌 | 1620(29天) | 朱翊鈞長子 | 明慶陵 | - |
明熹宗 | 達(dá)天聞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 朱由校 | 天啟 | 1620—1627 | 朱常洛長子 | 明德陵 | - |
明思宗 |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 朱由檢 | 崇禎 | 1627—1644 | 朱常洛第五子朱由校異母弟 | 明思陵 | - |
獻(xiàn)閔太子/同天合道承明純靖康文懿武神仁獻(xiàn)孝悼皇帝 | 朱慈烺 | 義興 | - | 朱由檢嫡長子 | 不詳 | 朱以海追謚 |
- 太子朱標(biāo)原謚號(hào)“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后為其尊上皇帝之廟號(hào)、謚號(hào)、陵號(hào)(均已不可考)。靖難之役后各項(xiàng)尊號(hào)被成祖一應(yīng)廢除,復(fù)稱“懿文太子”,并對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詆毀。后,明安宗、清高宗先后為懿文太子平反,追復(fù)其皇帝尊號(hào)。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否定建文帝的正統(tǒng)性,廢除建文年號(hào),改稱“洪武三十五年”,預(yù)定改明年為永樂元年,對其大加詆毀。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fā)喪,謚號(hào)“孝愍皇帝”,廟號(hào)“神宗”,但未被永樂帝采納。之后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追復(fù)建文帝的帝號(hào)。后,明神宗恢復(fù)“建文”年號(hào)。安宗為其平反,上廟號(hào)、謚號(hào)。清高宗再為其平反改謚。朱棣原廟號(hào)是“太宗”,以后世宗改為“成祖”,原廟號(hào)不再使用。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鎮(zhèn)發(fā)動(dòng)奪門之變,復(fù)辟為帝,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死后謚號(hào)“戾”。后,憲宗追復(fù)其皇帝謚號(hào)并改其王陵為皇陵,安宗追復(fù)廟號(hào)并改謚,清朝后多用憲宗所定謚號(hào)。明睿宗為世宗生父,本為興王,謚號(hào)“獻(xiàn)”。世宗即位后,通過長達(dá)三年的“大禮議”之爭,成功為生父爭得皇帝尊號(hào),為其尊上廟號(hào)、謚號(hào),改其王陵為皇陵。清朝對明思宗多不稱廟號(hào),只稱謚號(hào)。甲申之變后,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獲,封為宋王,李自成兵敗后吳三桂奉其還京,請求清攝政王多爾袞立其為明朝皇帝,年號(hào)“義興”,不允,攜慈烺逃走,后無記載,或曰死于陜西。安宗為其上謚號(hào),監(jiān)國魯王朱以海更追謚其為皇帝。另有說法,南都太子案中被處死的“假太子”其實(shí)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數(shù)史書不認(rèn)同這種說法。
南明君主
原封號(hào) | 廟號(hào) | 謚號(hào) | 姓名 | 年號(hào) | 統(tǒng)治時(shí)間 | 陵墓 | 備注 |
---|---|---|---|---|---|---|---|
福王 | 明恭宗 | 慕天敷道貞純肅哲修文顯武圣敬仁毅孝皇帝 | 朱常洵 | - | - | 明熙陵 | 明神宗之子,明光宗異母弟,朱由崧追謚 |
福王 | 明安宗 | 奉天遵道寬和靜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 朱由崧 | 弘光 | 1644年—1645年 | 弘光陵(河南孟津) | |
潞王 | - | 閔王 | 朱常淓 | - | 1645年7月 | - | |
靖江王 | - | - | 朱亨嘉 | - | 1645年 | - | |
唐王 | 明哲宗 | 協(xié)天安道敬正恭圣熙文淵武戴仁恪孝惠皇帝 | 朱宇溫 | - | - | 明唐王墓 | 朱聿鍵追謚 |
唐王 | 明純宗 | 篤天成道欽昭獻(xiàn)穆理文定武居仁體孝順皇帝 | 朱宙栐 | - | - | 朱聿鍵追謚 | |
唐王 | 明定宗 | 象天統(tǒng)道莊敏睿質(zhì)長文信武齊仁顯孝端皇帝 | 朱碩熿 | - | - | 朱聿鍵追謚 | |
唐王 | 明裕宗 | 禮天格道慎德崇靜順文平武濟(jì)仁懷孝宣皇帝 | 朱器墭 | - | - | 朱聿鍵追謚 | |
唐王 | 明紹宗 |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 朱聿鍵 | 隆武 | 1645年八月—1646年十月 | 隆武陵(福建福州) | |
唐王 | 朱聿鐭 | 紹武 | 1646年十一月—1647年1月(40天) | 紹武君臣冢(廣東廣州) | |||
魯王 | - | - | 朱以海 | - | 1645年—1653年 | - | |
淮王 | 明敬宗 | 忠天隆道昭義欽成靖文襄武奮仁睿孝和皇帝 | 朱常清 | 東武 | 1648年 | - | 鄭成功追謚 |
桂王 | 明禮宗 | 體天昌道莊毅溫弘興文宣武仁智誠孝端皇帝 | 朱常瀛 | - | - | 明興陵 | 明神宗之子,明光宗異母弟,朱由榔追謚 |
桂王 | 明昭宗 | 應(yīng)天推道敏毅恭儉經(jīng)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 朱由榔 | 永歷 | 1646年十二月—1662年正月 | 永歷陵(貴州都勻) | 鄭成功追謚 |
韓王 | - | - | 朱本鉉/朱亶塉 | 定武(?) | 1646年—1664年(?) | - | 存疑 |
-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十一月,隆武帝被清軍俘獲,自縊。其弟唐王朱聿鐭稱帝,預(yù)定改次年為紹武元年,然同年十二月(公歷已是1647年初)即兵敗自縊,紹武年號(hào)從未使用。紹武帝死后,鄭成功不知道永歷帝已即位,于永歷二年在南澳島擁立淮王朱常清為監(jiān)國。次年,永歷帝使者抵達(dá)南澳,宣讀詔書,朱常清主動(dòng)取消監(jiān)國之位,東武年號(hào)從未使用。朱亨嘉表面監(jiān)國實(shí)際稱帝,將他之前除朱元璋以外所有明朝皇帝的帝號(hào)、廟號(hào)、年號(hào)全部廢除,稱洪武278年。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朱由榔出逃緬甸,這實(shí)際已標(biāo)志著南明滅亡,此時(shí)南明在大陸境內(nèi)已無寸土。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緬甸國王莽白發(fā)動(dòng)“咒水之難”,殺害永歷帝侍從和官員,扣押永歷帝及其家眷,將其交予已攻入緬甸的吳三桂。次年,即永歷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永歷帝父子及親眷二十五人被吳三桂殺害,明朝徹底宣告結(jié)束。但臺(tái)灣的東寧王國一直使用永歷年號(hào)直到永歷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鄭克塽降清為止,然東寧王國(明鄭)此時(shí)已經(jīng)成為事實(shí)上的獨(dú)立政權(quán)!岸ㄎ涞邸笔欠裾鎸(shí)存在,究竟是誰,一直有爭議。此人最早出現(xiàn)于清朝查繼佐所著野史《罪惟錄》,該書稱其本為明朝韓王朱本鉉,被李自成部將郝永忠(郝?lián)u旗)擁立為皇帝,年號(hào)“定武”,活動(dòng)于長江中上游地區(qū),直到定武十九年/清康熙三年才被吳三桂剿滅,是南明諸小朝廷中存在時(shí)間最長的一個(gè)。但這種說法破綻太多,可信度不高,當(dāng)代史學(xué)家顧誠所著《南明史》傾向?yàn)橐杂瀭饔炛摌?gòu)人物。現(xiàn)代學(xué)者錢海岳《南明史》認(rèn)為定武帝是宗室朱璟溧,而孟森則認(rèn)為定武帝是第十五代韓王朱亶塉,但證據(jù)也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