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戴鵬海(1929—)中國著名音樂理論家、批評家。筆名蕭青、蕭鵬、戈拾遺、戈拾異、石漪等,男,漢族,湖南長沙人。1935年入小學,1947年夏高中畢業(yè)后失學。在家自修功課時開始習作歌曲,首次試筆之作為1947年反內(nèi)戰(zhàn)的學生運動中所譜獨唱《窗外桐葉黃》(詞出自《南京五四周》)和《你又站在窗前》(自作詩)。1949年9月入湖北文聯(lián)文工團(湖北省歌劇團前身),1950年在話劇《思想問題》 中先后飾演于志讓、何祥瑞;同年借調(diào)湖北革大二部文工團任藝術指導,先后導演《思想問題》和獨幕話劇《不能走那條路》以及歌劇《赤葉河》《陰謀》,并開始涉獵戲劇表、導演理論。1952年全國文工團整編時響應“下基層”號召,去鄂西恩崺地區(qū)鶴峰縣文化館,邊輔導群眾業(yè)余文藝活動,邊收集民間音樂和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1954年首次在刊物上發(fā)表曲作后,開始自學作曲技術理論,準備投考音樂院校。1956年秋入上海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本科,1958年與本系部分師生集體編寫“中國現(xiàn)代音樂史”,為編委;1960年與作曲班同學3人為校方與上海歌劇院合作的大型歌劇《赤膽忠心》寫音樂,1961年畢業(yè)后分配到上海歌劇院創(chuàng)作組,為專職作曲。“文革”前,除《赤》劇外,先后為大型歌劇《嘉陵怒濤》 (合作),及小歌劇《借刀》《把關》《銅鑼記》、大型歌舞《在毛澤東旗幟下高歌猛進》(集體創(chuàng)作)、三人舞《新春樂》、獨舞《送余糧》以及大型歌舞《椰林怒火》新編場次作曲。以上節(jié)目,除《銅鑼記》外均于“文革”前上演。1983年2月,遵賀綠汀同志命回母校上海音樂學院,專致于理論工作,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后導師,此外, 1984-1994年間曾兼任《歌劇舞劇資料匯編》及《歌劇藝術》 編委會副主任,負責組織和審改稿件,并受聘為《音樂欣賞手冊》分支主編及《上海歌劇志》《上海音樂志》《上海音樂學院院志》編委及《上海音樂學院大事記·名人錄》(1927-1990)的撰稿人。1997年退休后,從2003年起,負責策劃本校黃自、蕭友梅、丁善德、鄧爾敬諸先輩的重大紀念活動。社會兼職有中國音協(xié)理論委員會、中國歌劇研究會、中央歌劇院顧問、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特邀顧問和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人民音樂》及《趙元任全集》編委等。除音樂作品外,從1958年起,已在國內(nèi)外80余家報刊上發(fā)表各類文章,并作有賀綠汀、丁善德、陸華柏的音樂年譜長編以及《劉天華傳》(初稿)等專著4種,總計約四百萬字。所編趙元任、蕭友梅、黃自、賀綠汀、丁善德、鄧爾敬等的全集及專集、選集13種(含音像制品3種,共20卷),除最后一種因故延誤,其他均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