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1865年間,全家遷居莫斯科。翌年,年方十歲的塔涅耶夫便進當時剛剛開辦的 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后來成為尼古拉· 魯賓斯坦和 柴科夫斯基的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塔涅耶夫便以是很有成就的 鋼琴家,他曾在俄羅斯音樂協(xié)會舉辦的交響音樂會上,因演奏 勃拉姆斯的協(xié)奏曲而一舉成名。從音樂學院畢業(yè)后,塔涅耶夫曾同當時在彼得堡音樂學院任教的德國小提琴家奧爾聯(lián)袂在俄國中、南部十幾個城市巡回演出。
1876-1877年,他旅居國外。由于同當時西歐音樂的直接接觸,塔涅耶夫認為西歐音樂的古典時代已成過去,為此他加緊深入研究 復調音樂:他以一系列俄羅斯民歌和古老的教會歌曲為素材而進行對位的處理,在他這一類習作中,以《俄羅斯主題尼德蘭幻想曲》和仿十四至十五世紀尼德蘭復調大師風格寫成的十二個聲部的復調無伴奏婚禮歌曲合唱最為著名;他多年研究復調技術的心得,系統(tǒng)化地歸納成為一部量論巨著──《嚴格模仿對位法》(1909年)。塔涅耶夫是俄羅斯最優(yōu)秀的對位學家之一,有時甚至被譽為“俄國的 巴赫”。
1878年起,塔涅耶夫接替 柴科夫斯基擔任 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和聲與配器班教學工作,自此之后大約有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他的活動同這所學院密不可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1905年,在涅耶夫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都是一個關鍵的年頭。當俄國第一次革命的浪潮波及 莫斯科音樂學院時,他在報上公開支持進步學生反對校董會官僚的斗爭,并為此離開音樂學院,他這一大膽而崇高的行動,同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同在這1905年間參與彼得堡進步音樂力量同反動的官僚專制的斗爭十分相似。塔涅耶夫離開音樂學院后,同莫斯科的音樂生活依然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他積極參加創(chuàng)辦"民眾音樂學院"(1906年)和"音樂理論圖書館"協(xié)會(1908年)等,廣泛進行學術啟蒙活動。與此同時,他還專心于創(chuàng)作,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中,寫出一些內容深刻的作品,如《鋼琴五重奏曲》和《圣詩讀后》 康塔塔等,在這些作品中,他的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1915年6月19日,塔涅耶夫因偶然受寒發(fā)病逝世于莫斯科省茲維尼戈羅茨克縣丘吉科沃村,他一生從事的多方面緊張的音樂活動就此猝然中斷。
塔涅耶夫創(chuàng)作
塔涅耶夫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一些室內樂作品,他的《第六弦樂四重奏曲》尤其出色。他一共寫了四部交響曲(其中一部沒有完成)。在所有這些交響曲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最后一部交響曲──《c小調交響曲》(1897-1898),這部作品具有宏偉的格局,充滿了戲劇性的激情,可以歸入俄羅斯古典交響樂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范例之列。除此之外,塔涅耶夫還是寫作合唱音樂的能手,他在1884年為紀念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什坦而寫的 康塔塔《大馬士革的約翰》,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的一個成就。還有歌劇三部曲《奧瑞斯忒亞》(根據(jù)埃斯庫羅斯的悲劇,1887—1894)也是他的成功作品,正是由于這部歌劇在彼得堡的演出,使塔涅耶夫得以同彼得堡的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 格拉祖諾夫、 里亞多夫以及整個貝萊耶夫小組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
作品側重于理性
他的作品比較側重于理性,較多借用遠古的神話題材(如根據(jù)古 希臘神話寫出的歌劇《奧瑞斯忒亞》和《普羅米修斯》 康塔塔,以及根據(jù)圣經(jīng)而寫的《圣詩讀后》康塔塔等),所有這些,使他的作品有時比較費解,需要細加琢磨,才能悟出其中的內容──深刻的哲理,崇高的思想,純凈的精神和真誠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