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吉加維爾托夫,1896年1月2日出生于比亞利斯托克。后為躲避戰(zhàn)亂隨父母來到了圣彼得堡,在這里他結(jié)識了馬雅可夫斯基,并接觸到未來主義運動。維爾托夫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寫幻想小說和詩歌,未來主義運動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來,他學習音樂,并成為一名未來主義流派的音樂家,1916年,維爾托夫創(chuàng)立了“聽覺實驗室”,對聲響剪輯進行試驗。1920年代初,維爾托夫成為蘇聯(lián)最早的新聞紀錄片《電影新聞周訊》的編輯。內(nèi)戰(zhàn)期間,《電影新聞周訊》成為一個重要的傳播工具,來自全國各地的電影素材被立刻剪輯成《電影新聞周訊》,然后由宣傳火車傳播到全國各地。通過剪輯新聞片,維爾托夫制作了最早的歷史長片《內(nèi)戰(zhàn)史》,還導演了幾部紀錄片,并創(chuàng)辦了一種不定期播放的雜志片《電影真理報》。
經(jīng)過這些實踐,維爾托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電影理論。1923年,他發(fā)表了名為《拋棄戲劇式電影制作方法》的文章,提出了“電影眼睛”的理論。他把攝影機比作人的眼睛,主張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強調(diào)對現(xiàn)實的即興觀察。但維爾托夫并不反對蒙太奇,他強調(diào)將電影觀察的素材加以組織,從而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jié)論。有聲電影的出現(xiàn)使維爾托夫把他倡導的“電影眼睛”和“無線電耳朵”的理論結(jié)合起來,形成音畫對位的蒙太奇。1931年,維爾托夫拍攝了《頓巴斯交響樂》,受到卓別林的賞識!蛾P(guān)于列寧的三支歌》是維爾托夫的又一杰作,表現(xiàn)了“從過去到將來、從奴隸生活到自由生活的全部過程”。1937年,維爾托夫拍攝了《搖籃曲》。此后,他的理論受到猛烈的攻擊,一直到1954年2月12日故去,維爾托夫再也沒拍過自己的電影,只拍了幾部作為任務的影片。
個人經(jīng)歷
1916年至1917年間,維爾托夫建立了一個“聲音實驗室”,試驗聲音的各種蒙太奇效果,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給自己起了迭加?維爾托夫這個筆名。Dziga和Vertov這兩個詞都含有旋轉(zhuǎn)的意思,Dziga Vertov這個筆名預示了維爾托夫日后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zhuǎn)的電影生涯。十月革命后,維爾托夫加入了莫斯科的電影委員會,并當上了新聞片“電影周刊”(Kino-Nedelia)的編輯。在擔任編輯期間,維爾托夫不僅加深了對電影的認識,而且還從堆積如山的素材中剪出兩部文獻紀錄片,《革命周年紀念》(1919年)和《內(nèi)戰(zhàn)史》(1921年)。在這里,維爾托夫遇上了一位熱心的剪輯員斯維洛娃(Yelizaveta Svilova),這位年輕漂亮的姑娘日后成了他忠誠的妻子和幫手。
1922年戰(zhàn)亂平息后,西方的故事片大批出現(xiàn)在蘇聯(lián)的電影海報上,維爾托夫?qū)@些虛構(gòu)的電影很是反感,覺得它們是生活廉價的替代品,和宗教一樣都是麻痹人民的鴉片。這時,維爾托夫開始以“三人委員會”(troika)為名義發(fā)表宣言,他在宣言中說,“電影的軀體已經(jīng)被習慣的劇毒麻醉了。我們需要機會在這垂死的機體上做一次實驗,以尋找解毒的良方”。維爾托夫的三人委員會實際上是一個家庭電影小組,其成員是維爾托夫,他的妻子斯維洛娃,他的弟弟米哈伊?考夫曼。1922年5月,三人小組創(chuàng)辦了一份《電影真理報》(Kino-Pravda),這是一種按月發(fā)行的新聞電影,間或也出產(chǎn)一兩部具有正片長度的紀錄片,它們由火車送往各地放映!半娪罢胬韴蟆边@個名字來自于列寧1912年創(chuàng)辦的《真理報》(Pravda),它宣示了維爾托夫這樣一個電影理念:無產(chǎn)階級電影必須以真實為基礎(chǔ)。
《電影真理報》的放映一直持續(xù)到1925年。在這三年里面,三人小組在一個老鼠成群的地下室里廢寢忘食地工作。維爾托夫的妻子負責剪輯,弟弟米哈伊負責攝影,維爾托夫自己擔任總指揮。米哈伊是個攝影狂,從早到晚扛著攝影機四處轉(zhuǎn)悠。他從不征求被攝人的同意,經(jīng)常是躲在一個隱蔽的角落里,把市場、工廠、學校、酒店和大街上的活動給偷拍下來。這是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時代,攝影師和導演無需刻意安排,就能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無窮無盡的內(nèi)容。攝影機成了時代的見證和生活的眼睛,與此同時,一個新的術(shù)語“電影眼睛”逐漸醞釀成型。隨著時間的推移,“三人委員會”的規(guī)模擴充了,有了更多的支持者,這時,“電影眼睛人小組”(Kinoki team)成立了。1923年7月,維爾托夫發(fā)表了他著名的宣言《電影眼睛人:一場革命》。
維爾托夫?qū)﹄娪罢Z言的“清理”,表面上看起來和愛森斯坦一樣只是在追求一種純凈的形式,骨子里卻暗含著對紀錄精神的堅持和對“主題先行”的反對。在斯大林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維爾托夫的這種觀念是危險的,它無疑帶有“反計劃”的嫌疑。從1928年開始,凡是申請紀錄片項目和經(jīng)費,都要提前準備一份詳細的“劇本”。這對于維爾托夫來說幾乎是無法容忍的,一個紀錄片工作者怎么可能在進入生活以前,提前知道他要尋找的和記錄下來的是什么“真理”呢?為了繼續(xù)他的工作,維爾托夫不得不做出了某種妥協(xié)。但是,他到底找準了一個機會,拍攝了一部醞釀已久的電影:《帶電影攝影機的人》(1929年)。這部經(jīng)過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是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理論的直觀表現(xiàn),是以膠片的形式發(fā)表的一份宣言,它沒有劇本,沒有布景,沒有字幕,也沒有演員道具,它是一場尋找“真正的國際化的絕對語言”的實驗,同時也是對電影眼睛人工作方式的一種示范。
藝術(shù)特點
維爾托夫是蘇聯(lián)電影界最早使用聲音的人。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真理電影”就受到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理論的影響。電影眼睛派是由維爾托夫于20世紀20年代初提出并在創(chuàng)作中付諸實踐的理論。他把攝影機比作人的眼睛,主張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實景拍攝甚至偷拍、強拍,反對場面調(diào)度、劇本、演員和攝影棚,也就是反對故事片。雖然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強調(diào)對現(xiàn)實的即興觀察,但并不是單純的攝錄現(xiàn)實。他強調(diào)將電影觀察的素材加以組織,從而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jié)論。他對“電影眼睛”的解釋是“用紀錄手段對可見的世界作出解釋”。維爾托夫并不反對蒙太奇,他將電影眼睛稱為蒙太奇的“我看”,他認為影片組織的基本手段就是蒙太奇。他將蒙太奇的功能確定如下:選擇電影觀察的最重要的瞬間,將這些觀察按照聯(lián)想的原則加以聯(lián)接,有節(jié)奏的組織素材以加強其情緒感染力,并通過鏡頭畫面與字幕(政治口號)的結(jié)合來解釋拍攝在膠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義。維爾托夫在自己周圍團結(jié)了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了所謂的“電影眼睛派”。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Novosti dnya (1954)
V gorakh Ala-Tau (1944)
Kazakhstan - frontu! (1942)
Krov za krov, smert za smert (1941)
V rajone vysotya (1941)
Tri geroini (1938)
Kolybelnaya (1937)
Pamyati Sergo Ordzhonikidze (1937)
關(guān)于列寧的三支歌 Tri pesni o Lenine (1934)
熱情:頓巴斯交響曲 Entuziazm: Simfoniya Donbassa (1931)
持攝影機的人/帶攝影機的人 Chelovek s kino-apparatom (1929)
Odinnadtsatyy (1928)
Shestaya chast mira (1926)
Shagay, sovet! (1926)
Kino-pravda no. 23 - Radio pravda (1925)
Kino-pravda no. 22 - Krestianskaia Kino-pravda (1925)
Kino-pravda no. 21 - Leninskaia Kino-pravda. Kinopoema o Lenine (1925)
Kino-pravda no. 20 - Pionerskaia pravda (1924)
Kino-pravda no. 19 - Chernoe more - Ledovityi okean - Moskva (1924)
Sovietskie igrushki (1924)
Kino-pravda no. 14 (1923)
Kino-pravda no. 15 (1923)
Kino-pravda no. 16 - Vesenniaia Kino-pravda. Vidovaia liricheskaia khronika (1923)
Kino-pravda no. 17 (1923)
Kino-pravda no. 12 (1922)
Kino-pravda no. 11 (1922)
Kino-pravda no. 10 (1922)
Kino-pravda no. 9 (1922)
Kino-pravda no. 8 (1922)
Kino-pravda no. 7 (1922)
Kino-pravda no. 6 (1922)
Kino-pravda no. 5 (1922)
Kino-pravda no. 4 (1922)
Kino-pravda no. 3 (1922)
Kino-pravda no. 2 (1922)
Kino-pravda no. 1 (1922)
Istoriya grazhdanskoy voyny (1922)
Process Eserov (1922)
Agitpoezd Vcik (1921)
Boj pod Caricynom (1920)
Kino-nedelya (1919)
L’exhumation de la dépouille de Serge Radonejski (1919)
Godovshchina revolyutsii (1919)
Process Mironova (1919)
編劇作品
Tri pesni o Lenine (1934)
持攝影機的人/帶攝影機的人 Chelovek s kino-apparatom (1929)
Odinnadtsatyy (1928)
Shestaya chast mira (1926)
Shagay, sovet! (1926)
剪輯作品
Tri pesni o Lenine (1934)
Shestaya chast mira (1926)
Shagay, sovet!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