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生涯
埃米利奧·德·博諾Emilio De Bono(1866-1944),意大利將領,在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zhàn)役中,他和魯?shù)婪?middot;格拉齊亞尼相繼被提升為陸軍元帥。
1866年3月19日出生于卡薩諾達達。早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1884年進入現(xiàn)役。在第一次埃意戰(zhàn)爭中首次參戰(zhàn)。1911-1912年意土戰(zhàn)爭期間,為中校軍銜,在利比亞供職。意大利參加一戰(zhàn)后任第二軍參謀長。1915年晉升上校軍銜。7-12月前幾次伊松佐河戰(zhàn)役中指揮意大利軍隊在卡索地區(qū)(里亞斯特附近的拉克斯)作戰(zhàn),嶄露頭角。1916年晉升少將。1916年5月8日-6月10日奧軍實施特倫蒂諾戰(zhàn)役期間,他指揮薩沃納旅和第三十八師作戰(zhàn)。1918年3月升任第九軍軍長,率部參加了皮亞韋河戰(zhàn)役。1918年后期晉升中將。
侵略起家
19世紀20年代初幫助墨索里尼組織法西斯主義的黨,并且是法西斯黑衫軍的四個組織者之一。博諾是給墨索里尼帶來權利的“羅馬進軍”行動的組織者和發(fā)動者(1922年10月)。1922-1925年間任公共安全局局長。 此時博諾曾嘗試刺殺意大利的左派官員,雖然失敗但驚奇地被赦免了。 1925-1929年起任的黎波里塔尼亞總督。1925-1935年任殖民地事務大臣。1932年11月,在墨索里尼的要求下,博諾制訂了一個侵略埃塞俄比亞的作戰(zhàn)計劃。計劃概要為:在厄立特里亞建立穩(wěn)固的基地,以較少的力量伴著優(yōu)勢裝備向南步步蠶食,慢慢削弱埃塞俄比亞。該計劃優(yōu)點是,損失小、便利、安全,但缺點是速度緩慢。這顯然是墨索里尼所不能接受的,于是意大利開始擴軍備戰(zhàn)。
1935年10月3日,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博諾出任東非意軍總司令。在優(yōu)勢炮火和空軍的支援下,意軍于10月6日就迅速攻占了第一次埃意戰(zhàn)爭中意軍的傷心地阿杜瓦。不久再下古城阿克蘇姆。但之后博諾的進軍速度就被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埃軍的頑強抵抗給減緩了。11月8日,意軍攻克高原要塞默克萊后,來自世界的壓力已經讓墨索里尼不能再等了,他需要的是快速、輝煌的勝利。1935年11月16日,他為博諾晉升了陸軍元帥軍銜。不過博諾的進軍速度還是沒有起色。12月17日,博諾被解除了東非意軍司令職務。
內訌而死
1940年,博諾在西西里島南部任職,期間堅決反對意大利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42年被任命為國務部長。參加了1943年7月24日的法西斯最高委員會會議。該會議直接導致了墨索里尼的倒臺,會中博諾投下了贊成推翻墨索里尼統(tǒng)治的一票。之后他與巴多格里奧元帥合作,執(zhí)行了對墨索里尼的監(jiān)禁。當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成為德國人的傀儡統(tǒng)治者后,博諾遭到逮捕。于1944年1月11日在維羅納被墨索里尼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