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道光二年(1822年)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事,朝廷先后派欽差大臣賽尚阿、訥爾經(jīng)額,均告失敗。文慶言:“當(dāng)重用漢臣,彼多從田間來,知民疾苦,熟諳情偽。豈若吾輩未出國門、懵然于大計(jì)者乎?”常密請破除滿漢畛域之見,不拘資格以用人。漢臣曾國藩初任軍事,屢戰(zhàn)失利,忌者沮抑之。獨(dú)文慶言曾能殺賊,終當(dāng)建非常之功。文慶屢密薦胡林翼,由貴州道員一年之間提拔至湖北巡撫,凡所奏請,無不從者。文慶又薦袁甲三、駱秉章之才。當(dāng)時閻敬銘剛?cè)螒舨恐魇,文慶深知其才略當(dāng),采用其議,非所司者亦咨之。大清得諸漢臣以戡定大難。文慶死后,端華、肅順漸進(jìn)用事,皆敬憚其嚴(yán)正焉。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賜進(jìn)士及第共3名戴蘭芬-鄭秉恬-羅文俊
第二甲賜進(jìn)士出身共100名
陳嘉樹-曾元海-翁心存-于蔚華-岳鎮(zhèn)南-李儒郊-陸建瀛-彭宗岱-黃塤-曾望顏
史積新-陳憲曾-毛繡虎-張寅-蔣敘倫-鄒堯廷-阮文藻-白讓卿-鮑承燾-何耿繩
呂龍光-王煦-李廷錫-黃宅中-孫家棪-沈丹槐-文慶-舒恭受-龍載恬-王之道
鐘錫瑞-王汝弼-汪于泗-李希增-李士林-李郁然-蔡賡飏-劉斯增-王庭蘭-王煜
張春臺-宗室佛爾國保-熊傳栗-滕子玉-蓋鈺-趙慶熺-朱栻之-石家紹-王仲槐-沈其云
盧昆鑾-諸豫宗-姚柬之-賴以立-陸我嵩-周鏞-史念征-黃德峻-顧元愷-李菡
胡霖蒼-王治-李棠階-周日新-夏國琦-宗室恩桂-葉桂-周升-林紱-彭齡
徐棟-李僡-陶青芝-黃浚-翟云升-馬步鑾-胡筠-繼志-梁恩照-于尚齡
王藻-孫謙豫-楊以增-陳文衡-查炳華-豫益-奚澄-黃初-鄒鳴鶴-張維屏
況澄-邵勷-蔣啟揚(yáng)-張霄-武耀曾-曹森-張洵-陳塏-吳登選-徐青照
第三甲賜同進(jìn)士出身共119名
郭彬圖-沈鑒-溫葆淳-何士祁-孫炳臺-李式圃-謝興宗-舒夢齡-霍宗光-蔡寵
德山-吳浚-黃有華-蔡紹洛-徐思莊-姚肇仁-張應(yīng)云-毛鳳儀-魏駿猷-嚴(yán)長宦
恒祥-楊上容-劉詩-彭定澤-何逢青-徐云驤-文藝-高乃聽-蕭韶鳴-馬方鈺
李世彬-楊時雍-何熙績-夏建謨-許冠瀛-郭應(yīng)軫-疏筤-姚廷清-郭熊飛-宗室保極
寇秉鈞-王承勛-謝體仁-彭翊-赫特赫訥-鄧射斗-周樹棠-唐廷詔-孫枝秀-宗室受慶
周康華-陳紹型-楊紹霆-熊燮-何覲楊-畢光榮-張際庚-施化理-劉廷棨-朱崇慶
鄭允修-張相侯-梁鞏-王世荃-姚熊飛-歐文-秦錫九-陶沅-韓亞熊-胡維祺
何鵬霄-盛思信-黃杰-劉光斗-徐勛-書倫-喜祿-陳熙健-章雷-喬有豫
戴鈐-胡先達(dá)-陳廷杰-田詔金-魏棨-劉遵海-劉文蔚-趙鵬翔-梅曾亮-那瑛安
吉達(dá)善-呂崇修-黃能-王和中-孫德升-張志彥-王世耀-陳炳-吉修孝-林振棨
郝文光-李登螭-朱汝衡-王文林-顧椿-李師涉-李濂-傅文炳-松福-鄂絡(luò)額湖
李培謙-段士聰-王光宇-吉年-劉函剛-李青選-萬啟心-章朝勑-劉映華
文姓起源
來源有五:1、出自于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據(jù)《風(fēng)俗通義》等有關(guān)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qiáng)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lǐng)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后,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借口將西伯囚禁,后釋放。西伯歸周后,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并建豐邑(今陜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shí)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yè),于公元前11世紀(jì)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鎬(今陜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謚西伯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孫中有以他的謚號“文”為姓氏的,稱文氏。是為陜西文氏。
2、出自周代衛(wèi)國將軍文子之后。據(jù)《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wèi)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于楚丘<今河南滑縣>,后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為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wèi)獻(xiàn)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是為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許(在今河南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jīng)四次遷都,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前529年復(fù)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戰(zhàn)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于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姓。
4、出自(女為)姓,為(女為)滿之裔孫,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戰(zhàn)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shù)千,是當(dāng)時有名的政治家。后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后謚號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為氏的,是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諱改姓。五代后晉時,為避晉高祖石敬塘之名諱,“敬”姓改為“文”姓。如宋代文彥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時)皆為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