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朝錦衣衛(wèi)指揮使
歷史事件
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的瓦剌部首領(lǐng)也先兵分四路、大舉南犯。此時;正值宦官王振掌權(quán),面對瓦剌的進攻,王振不與諸大臣商議,擅自調(diào)動五十萬大軍挾持明英宗親征。明軍至大同后(今山西省大同市),王振風聞也先兵力強大,沒等交鋒、便嚇得收兵回京。八月,明軍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南縣東南),瓦剌追兵殺到,明軍陣腳大亂,王振被殺,英宗被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也先擁帝北上,英宗的眾多侍從拋下英宗不顧,倉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跟隨英宗寸步不離、吃飯穿衣、行走睡覺,與瓦剌首領(lǐng)交涉等一切事務,全由袁彬承擔。他對英宗的照料無微不至。英宗被擄后,住的是破舊不堪的蒙古包。每到夜晚,北風刺骨,英宗難以入睡,袁彬便解開衣服將英宗凍僵的腳裹人懷中取暖;每逢隨軍轉(zhuǎn)移車馬不能行,他便背著英宗而行;當英宗仰頭南天,長吁短嘆時,他便反復開導,堅定英宗回國的信心。英宗對袁彬的依賴也到了片刻難離的地步。有一次,袁彬感冒發(fā)燒不省人事,英宗急得不知所措, 趴在他的背上大哭。不料經(jīng)英宗這么一壓,袁彬出了身大汗,感冒竟不治而愈。
英宗被擄時期,袁彬不但在生活上百般照護他,在政治上也千方百計免遭外族人的玷污。有一天,也先派人到英宗住處提親,欲將他的親妹妹許配給英宗,以“美人計” 達到逼降的目的。于是袁彬規(guī)勸英宗道:“以陛下中原大國之君,若成為外族人的女婿,不但氣節(jié)喪失,尊嚴丟盡,今后還將處處受制于人。而且,你在作俘虜?shù)臅r候娶親,會讓人覺得你身為流亡之君,不思返國,卻在敵營貪圖享樂,于大明帝國,于陛下今后的聲譽都很不利。因此,望陛下能顧全大局,辭掉這門親事”。英宗聽罷,點頭贊許。后來,也先又選了六名美女去服侍英宗,袁彬又教英宗回復說:“待朕歸國娶令妹時,再將六女納為媵從,也算不負令妹了!币院螅蚕扔侄啻伟凑諠h奸中官喜寧的劃策行事均失敗。喜寧深知,英宗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對付也先逼降之計,是袁彬為他出謀獻策。于是他極力唆使也先殺掉袁彬。一天深夜,也先、喜寧把袁彬五花大綁,拖到野外,要將他五馬分尸處死。袁彬臨刑前,怒斥喜寧,潑口大罵,喜寧令人趕緊行刑。在這緊要關(guān)頭,英宗趕到,他置皇上尊嚴而不顧,哭求也先,將袁彬救下。事后,袁彬?qū)τ⒆谡f廣喜寧經(jīng)常挑撥也先,犯我中國,制造邊事,只有除去此人,回歸才有希望。英宗點頭稱是,即令袁彬想好計策,密書兩封,遣另一侍衛(wèi)帶回給朝廷兵部尚書于謙。按照信中的計策,于謙將喜寧處死。也先失去喜寧又遭大明的齊心抵抗,英宗在袁彬策謀下一時難以降服,于是在景泰元年(1450)八月,將英宗送返,袁彬等人也一同回京。袁彬護駕北征,深得史家的贊賞,家鄉(xiāng)人民也為他建了二座“保駕樓”,以紀念他的護駕大功,(遺址在今新昌二小內(nèi)),袁彬?qū)⑦@次護駕的始末寫成了《北征事跡》 一書,收入《四庫全書》中。
其他信息
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泰帝病危,袁彬輔佐英宗復辟、改年號為天順。袁彬從錦衣試百戶,升為錦衣衛(wèi)指揮使(錦衣衛(wèi)最高長官)。弘治元年(1488)袁彬逝世時朝廷賜給他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母、妻都誥封為一品夫人。
相關(guān)史料
《明史 列傳第五十五》
袁彬,字文質(zhì),江西新昌人。正統(tǒng)末,以錦衣校尉扈帝北征。土木之變,也先擁帝北去,從官悉奔散,獨彬隨侍,不離左右。也先之犯大同、宣府,逼京師,皆奉帝以行。上下山坂,涉溪澗,冒危險,彬擁護不少懈。帝駐蹕土城,欲奉書皇太后貽景帝及諭群臣,以彬知書令代草。帝既入沙漠,所居止毳帳敝幃,旁列一車一馬,以備轉(zhuǎn)徙而已。彬周旋患難,未嘗違忤。夜則與帝同寢,天寒甚,恒以脅溫帝足。
有哈銘者,蒙古人。幼從其父為通事,至是亦侍帝。帝宣諭也先及其部下,嘗使銘。也先輩有所陳請,亦銘為轉(zhuǎn)達。帝獨居氈廬,南望悒郁。二人時進諧語慰帝,帝亦為解顏。
中官 喜寧為也先腹心。也先嘗謂帝曰:“中朝若遣使來,皇帝歸矣。”帝曰:“汝自送我則可,欲中朝遣使,徒費往返爾!睂幝劊唬骸坝睔w者彬也,必殺之!睂巹褚蚕任鞣笇幭模悠漶R,直趨江表,居帝南京。彬、銘謂帝曰:“天寒道遠,陛下又不能騎,空取凍饑。且至彼而諸將不納,奈何?”帝止寧計。寧又欲殺二人,皆帝力解而止。也先將獻妹于帝,彬請駕旋而后聘,帝竟辭之。也先惡彬、銘二人,欲殺者屢矣。一日縛彬至曠埜,將支解之。帝聞,如失左右手,急趨救,乃免。彬嘗中寒,帝憂甚,以身壓其背,汗浹而愈。帝居漠北期年,視彬猶骨肉也。
及帝還京,景帝僅授彬錦衣試百戶。天順復辟,擢指揮僉事。尋進同知。帝眷彬甚,奏請無不從。內(nèi)閣商輅既罷,彬乞得其居第。既又以湫隘,乞官為別建,帝亦報從。彬娶妻,命外戚孫顯宗主之,賜予優(yōu)渥。時召入曲宴,敘患難時事,歡洽如故時。其年十二月進指揮使,與都指揮僉事王喜同掌衛(wèi)事。二人嘗受中官 夏時囑,私遣百戶季福偵事江西。福者,帝乳媼夫也。詔問誰所遣,二人請罪。帝曰:“此必有主使者!彼煜赂@,得二人受囑狀。所司請治時及二人罪。帝宥時,二人贖徒還職,而詔自今受囑遣官者,必殺無赦。已而坐失囚,喜解職,彬遂掌衛(wèi)事。五年秋,以平曹欽功,進都指揮僉事。
時門達恃帝寵,勢傾朝野。廷臣多下之,彬獨不為屈。達誣以罪,請逮治。帝欲法行,語之曰:“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還我!边_遂鍛煉成獄。賴漆工楊塤訟冤,獄得解。然猶調(diào)南京錦衣衛(wèi),帶俸閑住。語詳《達傳》。
越二月,英宗崩,達得罪,貶官都勻。召彬復原職,仍掌衛(wèi)事。未幾,達征下獄,充軍南丹。彬餞之于郊,饋以贐。成化初,進都指揮同知。久之,進都指揮使。先是,掌錦衣衛(wèi)者,率張權(quán)勢,罔財賄。彬任職久,行事安靜。
十三年擢都督僉事,蒞前軍都督府。卒于官。世襲錦衣僉事。
哈銘從帝還,賜姓名楊銘,歷官錦衣指揮使,數(shù)奉使外蕃為通事。孝宗嗣位,汰傳奉官,銘以塞外侍衛(wèi)功,獨如故。以壽卒于官。
袁彬家族墓
袁彬逝世后歸葬故里,與父母及妻王氏葬一處,形成袁彬家族墓群。墓群座落在宜豐縣澄塘鎮(zhèn) 秀溪村袁家之斫羆塘。在墓南3公里處清水橋頭立有一巨碑(約為明正統(tǒng)至嘉靖年間立),下乘龜?shù)瑸樵夏怪竦辣,上刻“誥贈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袁公諱彬誥封 一品夫人袁母王氏太夫人神道”。
墓地樣式
墓群前,置放石牲之地約占三畝之廣,依山丘緩坡自下而上安置石獅一對;石仲翁2具,系頂盔披甲武士;石馬2具,無鞍韉,轡頭與真馬高度相當;石猻2具,伏地錈臥;石羊一對,作跪伏狀。石牲之后為御碑,碑作兩列分立,共6塊,每列各3塊,均為漢白玉。各碑碑頂浮雕雙龍珠與“圣諭”、“諭祭文”等篆額。左第二碑分三段,上段刻“奉天誥命”,中段刻英宗天順六年所制旌表袁彬的誥封,下段刻袁彬自撰《恭紀恩榮銘》。
文物
袁彬墓御碑之多,尚屬少見。1983年9月列為宜豐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